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绿色技术

增加 7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绿色技术'''又被称作 [[ 环境 ]] 友好技术或生态技术。源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生态运动,是指对减少 [[ 环境污染 ]] ,减少原材料、自然资源和能源使用的技术、工艺或产品的总称。这一概念的产生源自于对现代技术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的状况的反思,可以认为是生态哲学、生态文化乃至生态文明产生的标志之一。从产业共同体的角度可以将绿色技术划分为两大类,辅助技术和核心技术。而绿色技术对产业共同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辅助类的绿色技术对产业领域生产过程的改造和创新,二是核心类的绿色技术对产业领域最终产品的影响。其作用的最终结果就是绿色技术通过在产业领域的应用和推广不断地推动 [[ 产业 ]] 的演化。
==经济价值==
 绿色技术的 [[ 经济价值 ]] 包括三部分: === 一是内部价值=== 指绿色技术开发者或 [[ 绿色产品 ]] 生产者获得的价值。如绿色技术转让费,清洁生产设备、环保设备和 绿色消费品在市场获得的高占有率等。 === 二是直接外部价值=== 指绿色技术使用者和绿色产品 [[ 消费者 ]] 获得的效益。如用高炉余热回收装置降低能源消耗,用油污水分离装置清除水污染,使用绿色食品降低了人们的发病率等。=== 是间接外部价值=== 指未使用绿色技术(产品)者获得的效益。这是所有 [[ 社会成员 ]] 均能获得的效益(如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也是绿色技术负载的最高经济价值。 
==历史必然性==
编辑绿色科技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 [[ 历史 ]] ,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式提出绿色科技的概念是 在20 在[[20 纪90 纪]][[90 年代 ]] ,客观地讲,是公害事件和环境问题使科学家认识到绿色科技的重要性。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人类需要更为先进的技术来寻求一种新的技术体系,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绿色技术应运而生。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出现了一系列因水体、大气污染而引发的公害事件,著名的   [[ 八大公害事件 ]] 为:1930年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8年 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 伦敦烟雾事件、20世纪40年代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53年—1956年的 日本 水俣事件、1955年—1972年的日本 富山事件、1961年—1972年的日本 四日事件和1968年的日本 米糠油事件。这些污染事件都是工业污染导致环境污染造成 的,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并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发达国家的公害事件有增无减,严重恶化了当地 的生态与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环境问题,即所谓“贫困型污染”,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四个系统之间的恶性循环。20世纪90年代后,富国的人口年增长率为5‰,而穷国的为21‰,人口压力给 [[ 发展中国家 ]] 带来了粮食、教育、卫生、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人口的健康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难以提高,不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只能依赖于不断开发的 [[ 自然资源 ]] 。一方面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很低,另一方面初级资源在国际市场上只能以较低价格出售,因此这些国家往往在没有摆脱贫困以前,就已出现了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生态破坏、污染严重、卫生条件恶劣等问题。这些问题加剧了贫困,贫困又导致了人口数量过度增长、素质难以提高,形成恶性循环。 环境价值观对 [[ 科学技术 ]] 的影响表现为环境科学的出现,人们的关注点首先集中在污染治理方面。环境价值观渗入到各个科学技术领域,重视技术的环境效应使发展绿色技术成为历史必然。发展绿色技术,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763,8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