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风琴

移除 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897年左右风琴从日本传入[[中国]]。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和欧洲侨民移居我国的增多,特别是[[教会]][[学校]]的兴办,在客观上起了更广泛地传播西洋音乐的作用。如他们带来了教会的赞美诗和欧洲[[资产阶级]]社交活动中的一些音乐小品,也带来一些初级的钢琴作品。1872年基督教传教士狄就烈在上海美华书馆出版《圣诗谱》,载有三百六十多首宗教赞美诗乐谱,并附有乐法启蒙,讲解西洋乐理,使用[[五线谱]]记谱,其目的是为了传教的方便。此书所载曲调都是欧洲流行的宗教乐曲。1883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刊印出版《小诗增》,为了更便利于宗教的传播,书中采用中国老百姓所熟悉的民歌曲调作为练习曲。这些传教士传播西洋音乐对我国音乐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辛亥革命]]以后,簧风琴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并有专门供中国人[[学习]]使用的风琴教科书出版,如1911年日本人铃木米次郎编著、辛汉译的《风琴教科书》;1919年索树白编辑的《[[ 风琴教科书]] 》,两书论述了风琴的种类、构造、演奏方法,并编有由浅入深的练习曲和应用乐曲,便于学者练习和演奏。1907年有一个日本人在中国学堂任音乐教习多年,曾收集京剧曲谱多种,用五线谱记录整理,刊印了《清国俗乐集》一、二集。1915年又有人用[[简谱]]记录戏曲和民间器乐曲曲谱,使其适用于风琴弹奏,刊印了《风琴戏曲谱》,其中有《虞舜熏风曲》、《花六板》、《梅花三弄》等民间乐曲和《天水关》、《洪洋洞》、《文昭关》、《三娘教子》、《二进宫》、《空城计》等十余出[[京剧]]唱腔选段。五四运动以后还有《粤曲风琴谱》刊印。当时中小学[[教育]]中多使用风琴,中上层有产阶级在家庭和社交活动中也用它做为[[娱乐]][[乐器]],所以用风琴弹奏民间乐曲和戏曲唱腔也成为一时的习尚,可见其流传之广。此时在[[北京]]建立了几家风琴厂,制作风琴,以供社会上的需要。
==发声原理==
128,51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