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大明宫

增加 16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大明宫 ''' 又称东内,为唐 [[ 长安 ]] 城东北部的宫城。始建于 [[ 唐太宗 ]] 贞观八年(634年),是唐长安城的三座主要宫殿群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自 [[ 唐高宗 ]] 起, [[ 唐朝 ]] 的帝王们大都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作为 [[ 国家 ]] 的统治中心,历时达二百余年。唐朝末期,整座 [[ 宫殿 ]] 毁于战火,其遗址位于今 [[ 陕西省 ]][[ 西安市 ]] 城区的北郊。
1961年,大明宫遗址被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公布为 [[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10年,建立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对 [[ 遗址 ]] 进行保护与展示。
==历史沿革==
大明宫始建于贞观八年(634年)。原是 [[隋朝| 隋代 ]] 禁苑的一部分,唐太宗后为其父 [[ 李渊 ]] 在该地修建的夏宫永安宫。贞观九年(635年)李渊去世后,改称为大明宫,又称“东内”。唐高宗继位后,认为原来居住的太极宫过于潮湿,便于龙朔二年(662年)对大明宫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更名为蓬莱宫,并入住其中。咸亨元年(670年)宫殿再次改名为含元宫,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大明宫。
自唐高宗开始,大明宫成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历时达234年。整座宫殿的规模宏大, [[ 建筑 ]] 雄伟,王维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描绘了当时的盛景。中唐和晚唐时朱泚和黄巢先后据此称帝。 [[ 唐僖宗 ]] 时,大明宫屡遭兵火,最终于乾宁三年(896年)被烧毁。数年后,因为战备的原因,宫殿的 [[ 遗迹 ]] 也都被拆除,此后便成为一片废墟。
==宫城==
大明宫选址在唐长安城宫城东北侧的龙首塬上,利用天然地势修筑 [[ 宫殿 ]] ,形成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宫城的南部呈 [[ 长方形 ]] ,北部呈南宽北窄的梯形。城墙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周长7.6公里, [[ 面积 ]] 约3.11平方公里。城墙南段与长安城的北墙东段相重合,其北另有三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把宫殿分为三个区域。所有墙体均以夯土板筑,底宽10.5米左右,城角、城门处包砖并向外加宽,上筑城楼、 [[ 角楼 ]] 等。
宫城共有九座城门,南面正中为丹凤门,东西分别为望仙门和建福门;北面正中为玄武门,东西分别为银汉门和青霄门;东面为左银台门;西面南北分别为右银台门和九仙门。除正门丹凤门有五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一个门道。在 [[ 宫城 ]] 的东西北三面筑有与城墙平行的夹城,在北面正中设重玄门,正对着玄武门。宫城外的东西两侧分别驻有禁军,北门夹城内设立了 [[ 禁军 ]] 的指挥机关——“北衙”。
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以南,有宽176米的丹凤门大街,以北是 [[ 含元殿 ]] [[ 宣政 ]] 殿、 [[ 紫宸殿 ]] 、蓬莱殿、含凉殿、 [[ 玄武殿 ]] 等组成的南北 [[ 中轴线 ]] ,宫内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着这条轴线分布。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条纵街,是在三道横向宫墙上开边门贯通形成的。
==内庭==
大明宫的北部为园林区,建筑布局疏朗,形式多样。紫宸殿以北约200米处即为龙首塬的北沿,其下有太液池,又名蓬莱池,面积约16000平方米。水池的形状接近 [[ 椭圆形 ]] ,在池内偏东处有一土丘,高5米多,称作蓬莱山。池的沿岸建有回廊,附近还有多座亭台 [[ 楼阁 ]] 和殿宇厅堂。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的西北部,是宫内规模最大的别殿,建于高宗麟德年间,是皇帝举行 [[ 宴会 ]] 、观看乐舞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所。殿基用夯土砌筑,四壁铺砖,实测南北长130米,东西宽80余米。高台上原有前中后毗连的三座大殿,分上下两层。东西侧分别有对称的郁仪楼和结邻楼以飞廊与主殿上层连通,楼前有亭,全都建在夯土高台上。整个麟德殿的总建筑面积达12300平方米,周围有回廊环绕,目前已在遗址的基础上复原了其平面布局。
唐朝的统治者崇尚 [[ 道教 ]] ,认老子为祖先,因此在大明宫内也有 [[ 三清殿 ]] 、大角观、玄元皇帝庙等道教建筑。三清殿位于宫城的东北隅,殿基面积达4000平方米,台上是楼阁式建筑。此外,清思殿、大福殿等 [[ 遗址 ]] 也是重要的考古发掘对象。 ==参考文献==
128,14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