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邵友濂

增加 6,602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明清人物信息框 | 姓名 = 邵友濂 | 原名 = | 圖片名稱= | 圖片大小 = 220px | 圖片說明 = | 最高職務 = 湖南巡撫 | 國家 = 大清 |…”

{{明清人物信息框
| 姓名 = 邵友濂
| 原名 =
| 圖片名稱=
| 圖片大小 = 220px
| 圖片說明 =
| 最高職務 = 湖南巡撫
| 國家 = 大清
| 爵位 =
| 籍貫 = [[浙江]][[餘姚縣]]
| 族裔 = 漢族
| 旗籍 =
| 字號 = 字筱春
| 室名 =
| 諡號 =
| 出生日期 = [[道光]]二十年(1840年)
| 出生地點 =
| 逝世日期 =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
| 逝世地點 =
| 墓葬 =
| 配偶 =
| 親屬 = 父[[邵燦]],兄[[邵曰濂]]
| 出身 =
*同治四年乙丑浙江補行辛酉、壬戊兩科鄉試舉人
| 經歷 =
*工部員外郎 1862年-
*工部虞衡司員外郎 1871年-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漢章京 1874年-
*俄羅斯署理俄羅斯欽差大臣 1879年-
*江蘇省蘇松太道,兼江海關道 1882年-
*[[河南按察使]] 1886年-
*[[台灣布政使]] 1887年-1889年
*[[湖南巡撫]] 1889年
*[[台灣巡撫]] 1891年-1894年
*[[湖南巡撫]] 1894年
| 著作 =
}}

'''邵友濂'''({{bd|1840年||1901年|catIdx=S邵}}),[[原名]]'''維埏''',[[表字|字]]'''筱春'''(一作'''小村'''),[[浙江]][[餘姚]]人,為[[清朝]]的政治家與外交家,曾任[[台灣巡撫]]。父[[邵燦]],兄[[邵曰濂]],[[太常寺]][[卿]],与[[李鸿章]]為亲家,有孙[[邵洵美]],著名[[作家]]、[[诗人]]。

==生平==
*1862年 清同治元年 以[[監生]]身份[[捐官]],加恩以工部員外郎僅先補用
*1865年 清同治四年 中乙丑補行辛酉、壬戊兩科鄉試舉人
*1871年 清同治十年 補工部虞衡司員外郎
*1874年 清同治十三年 以御史記名,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漢章京。
*1879年 清光緒五年九月 出使[[俄羅斯]]署理[[中国驻俄国大使列表|俄羅斯欽差大臣]]
*1881年 清光緒七年三月 出使俄羅斯大臣[[曾紀澤]]奏派友濂回京齎送改訂俄約章程、地圖等件。總理衙門王大臣奏準,仍留總理衙門當差
*1882年 清光緒八年 補[[江蘇省]][[上海道]]道員,兼江海關道。李鴻章決心打擊接近[[左宗棠]]的[[錢莊]][[大亨]][[胡雪巖]],向邵友濂表示「白銀更勝白米,錢根即是命根」,命拖延胡雪巖的款項,於是邵友濂遲撥胡雪巖的餉款二十日,導致胡雪巖週轉不靈。
*1883年 清光緒九年 [[中法戰爭]]期間邵友濂出面處理[[台灣]]防務
*1886年 清光緒十二年 補授河南[[按察使]]
*1887年 清光緒十三年 遷臺灣[[布政使]]
*1889年 清光緒十五年六月 補授湖南[[巡撫]] 十二月兼署湖南[[提督]]
*1891年 清光緒十七年 補授[[台灣巡撫]]
*1894年 清光緒二十年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邵友濂與號稱知兵的布政使[[唐景崧]]不合,又因病,朝廷乃於1894年 清光緒二十年 調署湖南[[巡撫]]。邵友濂因病告假,不准。
*1895年 清光緒二十一年 [[張蔭桓]]、邵友濂為全權大臣赴日和談。<br>1月26日 [[張蔭桓]]、邵友濂一行經[[上海]]東渡。<br>1月31日 到達日本[[廣島]]。在中國代表到達廣島之前,[[日本]][[宰相]][[伊藤博文]]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以『媾和之機尚未成熟』,密議待中國代表到達日本後,第一步先檢查中國代表的全權委任狀,如有瑕可指便藉口拒絕開議。<br>2月1日 中日議和代表在廣島縣廳舉行第一次會晤。伊藤與陸奧按著事先計議好的陰謀,硬說中國議和代表授權不足,拒絕開議。實際上,張、邵不但隨身攜有授權證書,並以書面形式正式聲明『中國代表「授有議定條款、簽名蓋印的全權」』。但日本代表故意破壞談判,不於理會。清政府拍給張、邵的電報也予扣留,拒不交出。又藉口廣島是軍事重地,不准敵國人員滯留為由,將中國代表逐往[[長崎]]。<br>2月7日 清政府照會日本,表示願意按照日本的意圖修改全權證書,乞求准張、邵繼續留日本談判。日本政府悍然加以拒絕。指明清政府必須另派「攜帶正當全權委任狀之有名爵資格之全權委員」來日談判。<br>2月12日 將中國代表由長崎逐回中國,和談決裂。<br>邵友濂回國後便奏請開缺,不久因病免職。

==評價==
[[File:俎豆同榮匾.JPG|280px|缩略图|邵友濂題寫之“俎豆同榮匾”]]
邵友濂出任台灣巡撫期間,任內設臺灣省通志局,修建省後[[臺灣通志]]。移雲林縣治至斗六門(今[[斗六市]]),原縣治林圯埔(今[[竹山鎮 (臺灣)|竹山鎮]])設分防縣丞。設[[台北府南雅理番捕盜同知]]。邵友濂停止絕大部分[[劉銘傳]]時期的新政建設,廢止[[煤務局]]、[[礦油局]]、[[番學堂]]等建設並明訂以[[臺北]]為[[省會]]。

雖然邵友濂停辦新政的舉措,長久以來被解讀為其目光淺短。但邵友濂暫緩新政建設與措施,的確讓臺灣嚴峻的財政問題及原住民被迫害至反抗的問題獲得喘息。且將省會遷移至臺北的政策也進一步改變了臺灣自古以來南重北輕的狀態,對日後臺灣的[[重北輕南]]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家族==
育有兩子,長子[[邵頤]],次子[[邵恆]]。
===長子===
*長子[[邵頤]]
*長媳為[[李鴻章]]的嗣女,生女兒畹香不久後病故。
*[[續弦]]史氏。邵頤去世後,[[邵洵美]]被過繼給史氏。

===次子===
*次子[[邵恆]]。
*次子之妻:盛樨蕙是[[盛宣懷]]的第四個女兒,是[[邵洵美]]的生母。
*孫:[[邵洵美]],作家、詩人。
*孫媳:邵洵美的表姐盛佩玉(盛宣懷的孫女)。兩人育有二子四女,分別是子邵祖臣、女邵綃紅、女邵小玉、女邵小珠(適方平)、女邵小燕、及子邵小羅。

==參考文獻==
*
{{reflist}}


{{start box}}
{{s-off}}
{{s-before|[[吳本杰]]}}
{{s-title|[[台灣布政使]]|1887年 - 1889年}}
{{s-after|[[沈應奎]]}}
{{s-before|[[王文韶]]}}
{{s-title|[[湖南]][[巡撫]]|1889年}}
{{s-after|[[張煦]]}}
{{s-before|[[沈應奎]]}}
{{s-title|[[福建臺灣巡撫|福建臺灣巡撫(以臺灣布政使代巡撫)]]|1891年~1894年}}
{{s-after|[[唐景崧]]}}
{{s-before|[[王廉]]}}
{{s-title|[[湖南]][[巡撫]]|1894年 - 1895年}}
{{s-after|[[德壽]]}}
{{end box}}

{{清朝福建臺灣巡撫}}
{{DEFAULTSORT:Shao邵}}
[[Category:同治四年乙丑科舉人]]
[[category:清朝工部員外郎]]
[[category:清朝河南按察使]]
[[category:台灣布政使]]
[[Category:清朝福建臺灣巡撫]]
[[category:余姚人]]
[[Category:斜桥邵氏|友濂]]
[[Category:余姚邵氏|Y]]
[[Category:邵姓|Y]]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