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玉带

增加 22,499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玉带'''所谓玉带,通常是指用玉装饰的皮革制的腰带即革带。这种装饰革带用的玉制品,称为“带銙(kuǎ,音垮)”…”
'''玉带'''所谓玉带,通常是指用玉装饰的皮革制的[[腰带]]即革带。这种装饰革带用的玉制品,称为“[[带銙]](kuǎ,音垮)”,俗称玉带板。早期的玉带是一种[[蹀躞]](diéxiè音碟谢)带,即革带上面缀玉的同时又缀有许多勾环之类,用以钩挂小型器具或佩饰等物。蹀躞带只有一根鞓(tīng,音厅),一付带扣,不用铊(tā,音它)尾。
{| class="wikitable" style="color:black;"
|-
| '''中文名'''
[[File:玉带1.jpg|缩略图|玉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1022921992&di=c55f4ba6efd4fa433d6ff204cdfa73a0&imgtype=0&src=http%3A%2F%2Fi0.sinaimg.cn%2Fcj%2F2012%2F1116%2FU8596P1081DT20121116160930.jpg 原图链接]]]
| 玉带
| '''俗 称'''
| 玉带板 [[File:玉带4.jpg|缩略图|左|玉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1023159697&di=5856b69206675652bc3b1c6fa5941096&imgtype=0&src=http%3A%2F%2Fpic.enorth.com.cn%2F0%2F10%2F87%2F82%2F10878275_071799.jpg 原图链接]]]
|-
| '''概 念'''
[[File:玉带2.jpg|缩略图|玉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1023008739&di=bdd6ed4a44c2afa8b69ca6b44934a9aa&imgtype=0&src=http%3A%2F%2Fh.hiphotos.baidu.com%2Flvpics%2Fw%3D600%2Fsign%3Dc6cbc352334e251fe2f7e7f89787c9c2%2Fb7fd5266d01609242ce7c373d70735fae7cd3493.jpg 原图链接]]]
| 是指用玉装饰的皮革制的腰带
| '''起 源'''
| 战国时代 [[File:玉带7.jpg|缩略图|玉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1023378127&di=0e048fc210fee9ff7d8f4a333abe26fc&imgtype=0&src=http%3A%2F%2Fimg.redocn.com%2Fsheying%2F20140915%2Fyudai_3082143.jpg 原图链接]]]
|-
| '''前 身'''
[[File:玉带3.jpg|缩略图|玉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1023082361&di=670e51f5021422f83020d5f30cbd54a4&imgtype=0&src=http%3A%2F%2Fimg1.imgtn.bdimg.com%2Fit%2Fu%3D209321716%2C2117251188%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链接]]]
| 蹀躞
| '''分 类'''
| 单鞓、单扣、无铊尾;单鞓、单扣、单铊尾等 [[File:玉带9.jpg|缩略图|玉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1023510920&di=e706113892f209d456782dd70fa33c7e&imgtype=0&src=http%3A%2F%2Fimg4.imgtn.bdimg.com%2Fit%2Fu%3D3078674444%2C898509318%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链接]]]
|}
==史料==
据记载,蹀躞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由胡人骑士传入内地的。最初的装饰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带两端的连接处,重点是[[带钩]],既有玉质带钩,也有铜质带钩。南北朝以后演变为革鞓上只缀方型带銙的玉带。[[隋唐]]时期玉带被定制为官服专用。唐宋时期玉带就已经盛行。[[唐代]]曾有朝廷定制,规定有"大带制度",以带上的装饰品质地和数量区别官品等级。一品官以下佩带刀子和?石,文武三品官以上佩玉带、四、五品官佩金带,六、七品官佩银带。届时的玉带大多是双鞓、双扣、双铊尾的。通常,革鞓上面套有锦缎带套,带銙即玉带板缀在带套上。带銙的数量多少取决于官员的级别地位。<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277584/f35aQW6KDV_XDykk-gVAcUgNzqeVL9LBZLfcxLwxFn3N54sr5jGctCRlG2p0gxjSFovWMgA8Bsb62AVeApCK0jDVgB_K7ZcibuXtVu6CBuXtn05nD9j5zDw  中国文物网,引用日期2015-11-25]</ref>  

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带。本朝玉带虽出特赐,须得合门关子许服,方敢用以朝谒。”又:“本朝亲王皆服玉带。”《宋史舆服志五》:“太平兴国七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明代惟亲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带,见《[[明史舆服志二、三]]》。清代惟特赐及一品用衔玉版带。见吴荣光《[[吾学录制度]]》。

《[[织女传]]》中讲到过,玉带在天上的定义。玉带:相传天上的玉带是以玉为材料,上面镶上[[钻石]],犹如[[银河]]一般,在玉一样亮的河里面,放上了很多星星。
==形状==
应当注意的是,圆桃尖端的朝向甚为重要。按明朝的制式,左右两排圆桃,其尖端都朝向后腰。从正面观看,3个尖朝左,3个尖朝右。藏品中的带板,其圆桃尖端的朝向可以从带板上面的图案来判断。有的藏品带板中的圆桃,尖端朝上或朝下,也有的左右朝向混乱。这样的带板不是标准明制,恐系辽金等北方少数民族使用;或系后世仿品,仿制者不懂制式,凭空想象出来的。

在很多古装[[电视剧]]里,无论[[皇帝]]还是臣僚,都是用一条宽布带子束腰,有的只不过宽布带上面多了几块玉饰而已。这种玉带与实际生活中玉带的差距已经近乎于离谱。尤其是是明朝的腰带,明朝开国之初便已规定为革带,带上缀有带銙,即按官员品级的不同分别用玉、金、银、铜、乌角等不同材料制作的装饰板。这样的革带也就分别称之为玉带、金带、银带等等,其中以玉带最为尊贵,一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
[[File:玉带6.jpg|缩略图|玉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1023297312&di=834ce2d520941dae446488c1306f3192&imgtype=0&src=http%3A%2F%2Fimg.redocn.com%2Fsheying%2F20160812%2Fmingdailiangzhuangwangmuchutukongdiaohuawenyudaikuai_6918823.jpg 原图链接]]]

腰带装上这许多装饰品之后就变得相当长,而官员们腰腹一般没有那么粗,故明朝的革带是束而不系的,只用细绳系于腋下衣肋之际。于是,明朝的革带不象唐宋时代那样起束腰作用,而变成纯粹装饰的用具了。只有着军装或穿甲胄者,其革带才真正系在腰上。然而革带与衣服相衬之下,确实起着显著的装饰作用,使着衣人显得十分华贵,气度大方。由于革带束而不系,仅悬于腰际,有时会向上仰至胸部,有时会向下垂至腹部,为了保持平衡,必须用手扶着。另外,两只铊尾也就失去原来的意义,干脆也贴在革带上,作为装饰之用。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玉带就是束而不系的。当他的玉带上仰到胸部时,表明他心情很好。反之,当他的玉带下垂到腹部以下时,则表明皇帝要大发雷霆之怒,甚至要杀人。另外,三宝太监下西洋的郑和塑像上所系的玉带就是上仰到胸部的。

清代开始,官方玉带使用制度被废除,但玉带仍然成为一种纯粹的装饰品盛行于民间,清代玉带不再具有很完整的形式,主要以带钩,带扣为主,部分成为纯赏玩器不再具有佩带的实用价值。

玉带,相传天上的玉带是以玉为材料,上面镶上钻石,犹如银河一般,在玉一样亮的河里面,放上了很多星星。<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277584/f35aQW6KDV_XDykk-gVAcUgNzqeVL9LBZLfcxLwxFn3N54sr5jGctCRlG2p0gxjSFovWMgA8Bsb62AVeApCK0jDVgB_K7ZcibuXtVu6CBuXtn05nD9j5zDw  中国文物网,引用日期2015-11-25] </ref>  
==应用==
北方草原民族非常喜爱腰饰,所以在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后,上层社会[[腰佩]]玉带的风尚得到进一步的发扬。[[辽金时期]]的玉带已接近明制,带板数约20块左右,[[图案]]大多为春水秋山、[[猎狗]]、[[天鹅]]、[[海东青]]之类,雕工考究。只不过桃形带板的朝向比较乱,有朝上的也有朝下的。实际上,至少到了元朝,革带的带銙形状和数量就已经程式化了。但是,直到明朝早期,带銙数量还允许在16 - 25块之间不等。明代腰佩玉带的风尚随着治玉业的发达而继续兴盛。这个时期对于佩玉带的制度有所放宽,但对不同级别官员使用玉带的质地、形状、数量、纹饰,仍然有明文规定。洪武十五年明政府对于玉带的佩带制订了硬性规定。明张自烈《正字通》戌集上·銙字条:“明制,革带前合口处曰三台,左右排3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铊尾),有辅弼2小方。后7枚,前大小13枚。”这是臣僚所用的玉带,总共20銙。皇帝玉带为24銙。<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277584/f35aQW6KDV_XDykk-gVAcUgNzqeVL9LBZLfcxLwxFn3N54sr5jGctCRlG2p0gxjSFovWMgA8Bsb62AVeApCK0jDVgB_K7ZcibuXtVu6CBuXtn05nD9j5zDw  中国文物网,引用日期2015-11-25] </ref>  
==分类==
五代和宋时期,单鞓和双鞓的玉带同时并用。总的说来,从鞓、带扣和铊尾的数量来分类,玉带可分作:单鞓、单扣、无铊尾;单鞓、单扣、单铊尾;双鞓、双扣、单铊尾;双鞓、[[双扣]]、[[双铊尾]];三鞓三扣双铊尾(原来的前鞓被一分为二,三台处多一插接式暗带扣)等几种制式。在使用双鞓的情况下,前鞓两端均钻有穿插扣针用的小孔,鞓的末端缀有铊尾,穿过带扣后,铊尾在后腰际垂向地面,取“顺下”之意。后鞓的两端装有带扣,通常用金属制成,但是也发现过用玉制成的带扣。五代时期的玉带,前鞓不镶玉,后鞓缀有7块方形玉板,号称“排方”。宋朝玉带,前鞓缀有2 – 6块带板,后鞓是排方。<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277584/f35aQW6KDV_XDykk-gVAcUgNzqeVL9LBZLfcxLwxFn3N54sr5jGctCRlG2p0gxjSFovWMgA8Bsb62AVeApCK0jDVgB_K7ZcibuXtVu6CBuXtn05nD9j5zDw  中国文物网,引用日期2015-11-25] </ref>  
==造型及纹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玉带的造型及图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历代玉带的演变和发展,同样也反映和体现出了中国玉器各个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古代玉带由三部分组成===
1、鞓:即“革带”,由出土文物可以看出,使用时要把没有纹饰的一节两端,穿在有銙饰的一节两端的银扣里,用银扣上的针,贯入带上小孔中,有时铊尾较宽银扣不能通过时,要用无铊尾的一端先穿过一个银扣,再穿第二个银扣。

2、銙:有方形、拱圆形、带古眼銙,为鞓上的饰物。最初的用途,虽然在于装饰,但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可以看出,銙的原来用途是在受环,环是用来悬物的。至唐后,玉銙日益趋于制度化,把环去掉而留下附鞓的饰物,便是銙。

3、铊尾:即鞓端的饰物,它的用途起初应该是保护鞓端的,犹如当前所用的线织腰带在带端钉上一块金属来保护一样,以后也渐渐变为装饰之物。
以上三个部分配合起来,便是大带(即玉带)。有銙的一节向后,因为最初的用途在于受环,环是悬物,物都是悬在背后,所以有带銙的一节在后面。
==风格演变==
===玉銙造型纹饰及风格演变===
从当前考古资料所知,最早的玉带出土于陕西咸阳北周若干云墓中,玉带上共有玉銙9块,其中8块方銙下附有椭圆形玉环,发现时其中有二个玉环上挂着象牙圆棒形装饰物。最重要的是有的墓中出土的玉带,为我们研究早期玉带的型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从而对北周及隋唐玉带制度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同时也改变了以往玉带始于唐的传统说法。
===唐代玉带饰===
在我国唐代,玉带上銙的数量、质地、纹饰等规制严谨,以此来区别王臣贵族的品级高低,地位尊卑。唐代的玉带及带銙发现较多。陕西省博物馆藏有一玉带饰,是1970年在陕西西安市何家村出土的,那件玉带饰制作精细,图案精美,青玉质地,扁体,人物长眉大眼,勾形大鼻,肩披飘带身着短衣,足穿尖靴,或跪或坐,神态逼真,背面平素,有与鞓结扎的穿孔.

故宫博物院藏的“白玉献宝珠人”方形带,玉质白润,局部有沁斑,浅浮雕人物卷发深目高鼻,穿着窄袖长袍,单腿跪于地毯之上,双手捧起宝珠盘,做进献状。形态逼真,披巾从肩侧飘扬,做隐起处理,通身饰以密集的阴线,反映了唐代与波斯在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

这时期出土和传世的玉銙中,人物在艺术处理上取凹减隐起,注意把握大面的转折,以较粗的阴刻线饰细部,突出了人物的神韵,有着鲜明的雕塑性格,用以表达人物绸缎服饰的衣褶纹,长短线条运用得非常得体。
===五代玉带饰===
[[File:宋代玉带12.jpg|缩略图|宋代玉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1023819064&di=d7c4f7cab9cd42e8ff91bb829d96c7b8&imgtype=0&src=http%3A%2F%2Ffile7.gucn.com%2Ffile%2FCheckCuriofile%2F20140207%2FGucn_20140207105078075208Pic3.jpg 原图链接]]]
五代时的玉銙玉质白润,碾琢隐起云龙,工制极精,背面有穿孔,其带饰板形式和云龙造型均为晚唐五代玉器的标准作风。刀法雕琢鲜活,线条奔放流畅,不受拘束,较唐代纹泽稍弱。已经表现为汉人的形象,一改少数民族的服饰,为宽袍大袖,毡毯铺地。采用唐代半浮雕琢刻的技法,但仅在人物周围取地,而框板内框均不取地斜挖。
===宋代玉带饰===
宋代玉带饰制度虽有不同,仍是以带銙的质料及数量划分贵贱,人物雕刻与唐代带板接近,但人物都为方领宽袖的汉人。人物雕像全作儒者打扮,颇似古代所谓之“高士”风度。碾工处理上也有变化,依然是减地隐起,但浮雕效果较唐代有了显著的提高,细部刻饰,不再用阴线勾勒,而是顺其自然,转折合理,不再施用那种装饰性的线条,衣褶线条刚劲柔和,暗明折叠随之而现,更加趋向写实化。
===辽金玉带饰===
[[File:辽代玉带14.jpg|缩略图|左|辽代玉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1023992367&di=2d0672863e18c8bd08e96e1c2caa6833&imgtype=0&src=http%3A%2F%2Fimgditan2012.cang.com%2F201204%2F19%2F2012041913194433969624.JPG 原图链接]]]
辽代统治者契丹族在礼制用玉上均沿袭五代晋制,五品以上可见用玉之广。金代女真族除了保全本民族固有的信仰,主要吸收了宋辽的典章制度,女真以玉为上,金次之,从契丹那里承袭下来的春汇秋猎活动,不仅贯彻始终而且得到健全,并加以艺术化,成为女真族喜爱和惯用的图案,在服装束带上固定下来。
宋、辽、金玉器在碾琢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基本没有大的差异,只是辽金玉器在制作工艺上略显粗糙。
===元代玉带饰===
[[File:元代玉带16.jpg|缩略图|元代玉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1024251373&di=676011933db5327e7cf71d609e02b5a2&imgtype=0&src=http%3A%2F%2Fimgpai.cang.com%2F2009-10-28%2F2009102817581688.jpeg 原图链接]]]
元代玉带饰传世品较多,但当前考古资料中出土的器物甚少。元代玉銙碾琢技法多采用透雕、深雕,并有多层透雕出现,层层有景,处处有物,立体感很强。作品风格粗犷剽悍,善用重刀,在动物的颈部、四肢等分界部分及衣服连接处,都用一重刀雕琢,带銙边框较宽,中间多有打凹。有的还采用连珠纹边框、三角形边框、亚字形及菱形边框。
===明代玉带饰===
明代用玉沿袭传统,在雕琢工艺上,玉銙较元代器型略小,细部省略,边框稍窄,连珠形边框的圆珠缩小。主题纹饰多不高出边框,多层透雕较为盛行。这时候人们的祈福愿望上升到首位,出现了许多寓意美好的吉祥图案。纹饰密布器身,精细华丽,耐人寻味。明代琢工有的奔放泼辣大刀阔斧,但也有呆板拘泥,器表不平,凹凸出现,雕琢钻孔不加修饰者。
[[File:明代玉带15.jpg|缩略图|明代玉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1024125841&di=eea025ab3fd59d52bdd1d201c8ecb1d4&imgtype=0&src=http%3A%2F%2Fimg3.imgtn.bdimg.com%2Fit%2Fu%3D4126562213%2C521655369%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链接]]]

到了清代,统治者沿用自己本民族的习俗和服饰,玉带不再使用了。古代人看重的玉带及玉带饰,与古代冠帽一样,既有礼仪之饰,又有区别等级差异的作用,因此,这条自古赖以系缚衣服的腰带,经过发展和政治上的需要,最终也变成了统治阶级用以表示职位高低尊卑的礼仪用具了。<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277584/1e09dNJFcOIAKzqtAaMsTXBHTsZK3aukdjdrW88r2o5T-zreCud2bHcp-wrYCAOz71FywPQqEisWCTRcusizbBWWBg  中国文化产业艺术网,引用日期2015-11-25] </ref>

在中国种类繁多的古代玉器中,有些玉器形式并没有延续至今,它们或因缺乏实用性与时代脱了节,渐渐被边缘直至消失。帝王们的喜好程度往往决定了一种玉器的存在与否。但在漫长的中国五千多年历史中,有一种玉器从新石器时代出现,直到现在都从未消失过。今天的玉器爱好者们依然喜欢它,[[玉器]]的制作者也仍在制作,喜欢古玉器收藏的玩家藏家们几乎都有收藏它。它就是——[[玉带钩]]。

钩,在古代为人们用于腰带上起扣拢腰带的用途。其制造材料有[[铜]]、铁、[[玉]]等材质。而玉质的带钩始于战国,其基本形状一般为扭曲“S”形,一端有钩,多作兽首装饰;背有柱,柱下有顶,带钩除“S”形状外,还有棒形、竹节形、圆形、兽面形、琴面形等。查阅相关拍卖图录,关于玉器类的古董带钩的拍卖成交价最高的记录为2011年香港苏富比秋拍的一对清19世纪翡翠镂雕螭龙带钩,以3426万港元成交。

带钩造型优美,工艺复杂。集错金、镶嵌等工艺于一身,做工精细,纹饰精致。1996年河南省洛阳北道战国墓出土了一件鎏金嵌玉龙纹铜带钩,型制与此带钩基本相同。长23.5厘米,钩首为龙首,通体鎏金,面上嵌六块长方形玉饰,并用五块楔形玉条与之相隔,带钩上的五对翻卷过来的钩片来压固。六块玉饰上分别饰兽面纹及变形兽面纹。玉呈青白色,造型十分优美。是带钩中的精品。另外山东曲阜鲁故城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一件战国玉带钩,长19.7厘米,由九块白玉组合而成,钩首及尾为龙首形,钩面纹饰为变形云龙纹。
[[File:玉带17.jpg|缩略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1024370647&di=ee31f403b911ad15994f9570c56e5499&imgtype=0&src=http%3A%2F%2Fnews.cctv.com%2Fprogram%2Fjb%2F20050421%2Fimages%2F101512_4-1.jpg 原图链接]]]

战国时期,带钩制作工艺极为发达,特别是铜带钩。而这种嵌玉带钩制作,在战国大墓中偶有发现,如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包金嵌玉兽首银带钩等,制作工艺复杂,结合了几种工艺及材质。器形华美高雅,钩体弯曲较大,钩首小,十分精美。古时的带钩,又名“师比”。在明代以前的玉带钩纹饰相对都是比较简洁,而明清时期的玉带钩的装饰图案则比较繁杂,常见的纹饰为“苍龙教子”。在当代翡翠批发市场中,以“苍龙教子”为题材的翡翠玉带钩同样非常普遍。
古代玉质带钩多系新疆的白玉、黄玉、青玉、墨玉、碧玉和水晶、玛瑙、翡翠等等。战国两汉直至宋代玉带钩都有制作,且在形制上区别不大,数量亦少,而元明清时期玉带钩风靡于世,现存数量亦较大。它一端的兽首装饰以龙首居多,有的在钩背上再琢一小龙,谓之螭(古有龙九子螭居其一之说),昂首与大龙首相对,毛发毕现,四足凌空,双尾神采奕奕,故谓之双龙钩。历史上玉龙钩的流行主要在两个时期:一是战国至汉代;二是元、明、清时期。

元代玉龙钩的特征:龙首小而扁长,龙的双角表现不清。龙首的眉毛上扬,相向弯转呈勾云纹;眉额隆起,有重眉压眼之感;龙首的吻部用阴刻线条表现唇和上下的排牙;龙嘴侧 横钻一对穿孔,以示空腔;龙无鬓而有发较粗,发有两撮、三撮之分,且有长有短,长者可披肩。龙钩的钩背上琢的皆系螭,有作伏地状的浮雕,也有螭身腾起其口含灵芝,方首单尾,但尾后部左右卷曲分离。螭身细呈弧形,曲线流畅,偎依贴附在大龙身上,用深雕技法。其龙首与螭之间的间距较大。元代龙钩的形较宽,似琵琶形,钩钮做成长方形环孔或琢成锤形钮,且贴近尾部。

明早期玉龙钩的特征:龙首昂起,较宋时宽大,龙眼显然已从重眉中游离出来,眼球突起;螭的耳尖由元代下耸式转而向上方耸立;钩的躯体造型已从琵琶形转向螳螂形,钩体变薄,钩钮亦低,有的为花瓣形钩钮。

清代玉龙钩的特征 :以乾隆为代表,选料讲究,玉质纯净,脂感较强,除了继承明代的传统以外,雕刻更细腻和丰满,可谓毫发毕现。唯其刀法生辣,出筋露骨,以手抚之其棱角和运刀交接处有楞手之感。其一,龙首额部出现块状起凸,龙眼更突起谓之“[[虾米眼]]”;龙耳由猫耳形转为棒状形;[[龙腮]]上亦出现了表示力度的块状肌肉,鼻翼开阔,鼻尖突起,露出角状鼻孔,龙嘴开口比元明大而深,龙首较短不刻龙发。其二,螭的圆窝状耳向上隆起,额部出须,螭体圆浑,螭首上仰,螭身抬起而与钩背的连接点较多。龙首与螭之间的距离比之明代更窄,恰好搁住一支钢笔。其三,钩身厚薄均匀,线条形板块,钩钮薄而短。现代市面上有用白玉和翡翠及独山玉制作的带钩,其工艺不难分辨,大部分也是元、明、清时期的仿品和衍生品。<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277584/eb83LNPSH8JuIKQf38Uu1GzBOIYSh_wL22167qnSFjAAH1SW7yNyZdm1EfRv0OxU7vRxl-23PX4f69WPrnU0CLbXsJUsRqKvUexRxT0yfJT-vUO4B0hdBw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7-10-16] </ref>
==视频==
{{#iDisplay:i0027wbwcln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43,0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