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华传浩

增加 5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华传浩| 图像 = [[File:华传浩9c4c.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be3565feff7c9c4c.jpg?size=950x931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8130069-8447055.html 来自360搜索]]]| 图像说明 = 华传浩(|center| 出生日期 = 1912--| 逝世日期 = 1975), | 国籍 = 中国| 别名 = 原名福麟,字湘卿 | 职业 = 艺术 昆剧演员 。江苏苏州人。 | 知名作品 = 擅演剧目有《醉皂》、《下山》等。著有《我演昆丑》 }}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 ''' 华传浩'''(1912--1975),原名福麟,字湘卿。昆剧演员。江苏苏州人。擅演剧目有《醉皂》、《下山》等。著有《我演昆丑》。
别名
原名福麟,字湘卿
==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1912年 逝世日期1975年  职业艺术 昆剧演员 毕业院校苏州昆剧传习所 主要成就历任上海歌剧院 上海市戏曲学校教员 代表作品擅演剧目有《醉皂》、《下山》等。著有《我演昆丑》 籍贯江苏苏州 目录1个人履历2昆曲见解3个人作品4社会评价折叠编辑本段 个人履历==
华传浩(1912--1975),原名福麟,字湘卿。昆剧演员。江
苏苏州人。1921年入苏州昆剧传习所习艺。工丑。曾在上海等地演出。1940年在上海、香港任教。建国后,历任上海歌剧院、上海市戏曲学校教员。表演格调高雅,动作敏捷轻巧,嗓音嘹亮,唱腔华丽,善于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擅演剧目有《醉皂》、《下山》等。著有《我演昆丑》。
== 折叠编辑本段 昆曲见解==
行当与家门
身段动作方面,丑、副都有比较繁重的戏。分别在于尺寸不同,副角较丑角开阔些。正因为副角扮演那些面孔伪善、心肠狠毒的人物,要突出他们肚子里用功夫,所以动作表示,一般较少。副角表演不怕瘟,有些人物,越冷越好,昆班称为"冷水二面",要在一些微细的动作中,刻划他们的性格。比如《写状》贾主文,看人不正视,而用秃灰蛇眼睛横瞟着;《借茶》张文远和《挑帘、裁衣》西门庆,背着人牵动两颊肌肉,以及双肩上下耸动和前后牵动等等,都是副角特有的表演程式。丑角就不用这一套。演劳动人民,爽朗朴素,心直口快;演年轻孩子,伶俐活泼,指手画脚;演江湖义侠,蹿来蹦去,灵活矫健。总之,性格比较明朗,动作舞蹈性较强。
== 折叠编辑本段 个人作品==
《我演昆丑》戏曲表演理论专著。华传浩演述,陆兼之记录整理,1961年7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著名昆丑华传浩多年演剧经验的总结。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泛谈昆丑的艺术特色,演述者从实践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有"谈昆剧丑、副两角的区别","谈昆丑的唱念做"等三篇文章。第二部分详谈《相梁·刺梁》、《芦林》、《茶访》、《盗甲》等七出戏的表演艺术,介绍了丑戏中怎样运用戏曲表现手法和程式为内容及人物性格服务,以及程式及各种表现手法在实际使用上的灵活性等。最后还附带谈到了配角戏。该书还以配合文字说明,有基本动作类照片"蹲脚"、"耽步"、"矮步"、"打穷结"、"磨袖"、"甩袖"等二十七幅,剧目类演出照及动作示范三十八幅。书前附有演述者与萧长华合影一张。
== 折叠编辑本段 社会评价== 折叠 保护昆曲
昆曲的演员主要来自:民间戏班职业艺人、士大夫蓄养的家班和业余的"串客"三个方面。万历时期,就有了著名演员蒋六、宇四等,著名的昆曲戏班有南京的沈周班,士大夫蓄养的家班有申时行、张岱等。明末清初,士大夫蓄养家班成风,著名的有阮大铖家班、长洲尤桐家班等。著名戏班有北京的聚和、三也、可娱,南京的兴化。苏州的寒香、凝碧等。道咸以来,著名的昆班有大章、大雅、全福、鸿福等。著名演员有周凤林、姜善珍等。本世纪初,坚持演出昆曲的有梅兰芳、韩世昌、俞振飞等人。1921年创办的昆剧传习所培养了施传镇、顾传介、周传瑛、朱传茗、沈传芷、王传淞、华传浩等一批名演员。
折叠 后继有人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成长起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著名演员,如小生蔡正仁、岳美缇,旦角华文漪、梁谷音、张静娴,老生计镇华,武旦王芝泉,丑角刘异龙、张铭荣等。1992年、1994年,上海市戏曲学校第三届昆剧音乐班、演员班毕业,上海昆剧后继有人。
折叠 业余演唱
曲社是业余从事清唱和彩串的主要组织形式。清道光时,上海已出现近代最早的曲社赓扬集、姜局。百余年间共有大、小曲社数十家。其中赓春社、平声社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清末松江清曲家俞粟庐被奉为度曲的典范。20年代初起,俞粟庐、徐凌云、穆藕初主持的昆剧保存社,做了许多扶植昆剧的工作。解放后成立的上海昆曲研习社,成员最多时达188人。曲社成员还陆续出版了关于表演、音乐、剧目方面的专著。80年代起,上海昆剧团开展"每周一曲"免费教唱活动,坚持数年,扩大了昆剧影响。在此基础上成立的上海昆剧联谊会,积极促进大、中、小学成立业余演唱组织。大学开设昆剧课,聘请演员执教,昆剧步入高等院校殿堂。
28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