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山居笔记》

增加 4,744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圖片 = File:山居1.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397cefdda307416c8fee24b9eb03aac0 原图…”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圖片 = [[File:山居1.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397cefdda307416c8fee24b9eb03aac0 原图链接]
[https://www.toutiao.com/i6635978089434186254/ 图片来源于搜狐体育]]]

|圖片尺寸 =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 國籍 =

| 英文名 =

| 職業 ? ? =
}}


'''《山居笔记》'''是2002年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秋雨]],该书是作者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

==内容简介==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全身心地用两年多的时间创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写作期间,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职务,不再上班;同时写作又与考察联在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总体计划上,这本《山居笔记》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第一阶段的记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书中,他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但是等到走完写完,发觉还有不少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需要继续探访。

==书名来由==

余秋雨先生曾在《山居笔记》自序中解释过"山居"的来由:"海内外研究成果积累得比较完整的是香港,于是我总是利用前去讲学的机会在那里贪婪补课。记得前不久一位曾经多次撰文批评《山居笔记》'硬伤'的先生直接给我来信,说又发现我的一处论述在国内某大学编印的资料上找不到根据,我回信感谢他来信探讨之诚,并说明那项资料早已被海外学术界严密论证,详细资料存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库房,答应下次去时复印一份送给他。香港中文大学在山上,我当时为了钻研资料栖居一处设备简单的集体宿舍叫曙光楼,因此有了'山居'的说法。"

==作品鉴赏==

《山居笔记》并没有比《文化苦旅》有所进步,它的核心概念在前一本书中已经全部出现了:对文明盛衰的感慨,对尊崇文化的呼吁,对健全人格的向往。它的写作模式也没有什么变化:先由一件什么事起头,在巧合和偶遇中,发现了一根什么线索,然后"目光遥遥地投向历史的深处",一篇文化散文诞生了。

《山居笔记》发扬的是《文化苦旅》中的根本性缺失:在文化单一前提下的文化决定论。这是余秋雨的一贯思路。在《文化苦旅》中,借助山水的记叙,还不那么显眼,到了《山居笔记》,这层依傍没有了,这点便愈发见得分明。

颇疑心余秋雨的走红,是因为他的文化姿态而不是散文成就。是啊,谁不说俺家乡好?一篇《抱愧山西》,山西人时常称引;一篇《千年庭院》,湖南人自然大悦;《乡关何处》更是算得造福桑梓。更重要的是,他给了读者一个可以轻易感知、简单把握的"文化"。本世纪谈中国文化者,往往陷入非褒即贬的怪圈,但余秋雨不。余秋雨颂扬文化,是以反思的姿态颂扬;余秋雨批评传统,是以继承者的身份批评。所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是那么的容易为国人接受,在海外流行 。

==社会评价==

《山居笔记》让作者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他来了,一个气势磅礴的中国立刻展现在我们眼前!文学和史学携手,散文艺术的登临绝顶之作。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再展风华,一本有关历史、地理、文化、美术的旷世钜作──《山居笔记》,千呼万唤,终于出版。

文明和邪恶不可混淆,历史和法律不容侮弄。本书堪称散文艺术中登峰造极之作。继《文化苦旅》后,余秋雨再展风华,将历史、地理、文化、美术完美融合,造就了这部旷世钜作。

==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国际著名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作家、中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剧协副主席、青歌赛评委。2006年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海内外读者高度评价他集"深度研究、亲历考察、有效传播"于一身,以整整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为守护和解读中华文化作出了先于他人的杰出贡献 。
14,10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