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904
次編輯
變更
渔梁坝
,無編輯摘要
[[File:渔梁坝.jpeg|320px|缩略图|右|<big>渔梁坝</big>[http://txhz.hs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0c/4c/5cd01e084fae817e1037886fe7aa/b0dac2b6-1a24-438e-93f0-0b3464c54b75.jpg 原图链接][http://txhz.hsu.edu.cn/83/d5/c1990a99285/page.htm 来自 黄山学院 的图片]]]
渔梁坝长约140米,底宽27米,顶宽4米,用每块重达 [[ 吨 ]] 余的青色条石垒砌而成,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和上下层之间插入石锁固定,使其成为坚固的整体。坝中间设有排水门。渔梁坝的作用在于拦蓄上游江水,并方便下游行舟,因此处为明清时徽商前往 [[ 浙江 ]] 、 [[ 江苏 ]] 的主要起航 [[ 码头 ]] 。渔梁坝下游不远处的明代古桥 [[ 紫阳桥 ]] ,高达14米,桥孔也比其他桥高大得多,这也是为了方便帆船航行。渔梁坝的北端衔接着古老的渔梁街,鱼鳞状的鹅卵石街道旁,是典型的徽派民居,西侧有不少支巷,均通往江边码头,过去均有不同的分工。
2001年,渔梁坝被列为 [[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历史沿革==
渔梁坝是歙县古代最大的 [[ 水利工程 ]] ,该坝始建于唐代,距今有近1400年的历史。 [[ 隋 朝|隋]] 唐时期,徽州人祖先、越国公汪华徙新安郡治于歙县,并筑坝截流,为水上军需民用。
绍定二年(1229年),袁甫复指挥 [[ 江东 ]] ,乃委派本州推官赵希恕督办渔梁坝修建事宜,得闽工甚精,开始凿山取石。
明 [[ 弘治 ]] 十四年(1501年),“尽去坝心灰沙”,成为全部砌石的重力 [[ 滚水坝 ]] ,此后又多次修茸。
明 [[ 万历 ]] 三十三年(1670年),重建渔梁坝,修坝记事碑可考。[2]
==建筑特点==
渔梁坝全部用花岗岩石层层垒筑而成。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 [[ 科学 ]] 、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
渔梁坝横截练江,使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坝南端依 [[ 龙井山 ]] ,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这条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青石板路往河边侧有许多叉口,拾级而下,使可下到渔梁。
==文物遗址==
===渔梁坝=== 渔梁坝可蓄上游之 [[ 水 ]] ,缓坝下之流。无论 [[ 灌溉 ]] 、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
==文物价值==
渔梁坝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如此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至今仍在发挥着它的功能,渔梁坝的 [[ 设计 ]] 、建设和功能具有综合利用价值。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