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荆轲刺秦

增加 1,08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荆轲就这样死了。
 
==荆轲刺秦的历史意义==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2113燕太5261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4102,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1653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本文记的就是这件史事。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tyou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荆轲刺秦的故事==
刺客者,十死无生。以一己之力变天下大局。成功与否都将名留青史。古往今来行刺者多如繁星。但为忠而刺,为孝而刺,为义而刺者。却少之又少。司马迁就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大刺客著为《刺客列传》 。t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燕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于是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随行去的还有一个叫秦舞阳的12岁少年,现在的12岁少年挨两个巴掌估计就哭得不行了。而这个12岁少年为了国仇家恨甘愿跟着荆轲刺秦赴死,甘之如饴。于是两个人就上路了到了秦国,到了之后便以献燕督亢图和樊於期首级为名觐见秦王。
47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