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3
次編輯
變更
苏州拙政园
,创建页面,内容为“缩略图|[http://image.baidu.com/ 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
[[File:苏州拙政园.jpg|缩略图|[http://image.baidu.com/ 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
==起始==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
1961年3月,拙政园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中亘积水,浚治成池,弥漫处“望若湖泊”。
园多隙地,缀为花圃、竹丛、果园、桃林,建筑物则稀疏错落,共有堂、楼、亭、轩等三十一景,形成一个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嘉靖十二年(1533),文徵明依园中景物绘图三十一幅,各系以诗,并作《王氏拙政园记》。
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赌博将园输给阊门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他“以己意增损而失其真”。此后,徐氏在拙政园居住长达百余年之久,后徐氏子孙亦衰落,园渐荒废。
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荒地十余亩为刑部侍郎王心一购得。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于崇祯八年(1635)落成,名“归田园居”,中有秫香楼、芙蓉榭、泛红轩、兰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啸月台、紫藤坞、放眼亭诸胜,荷池广四、五亩,墙外别有家田数亩。园中多奇峰,山石仿峨嵋栈道。据清雍正六年(1728)沈德潜作的《兰雪堂图记》,当时园中崇楼幽洞、名葩奇木、山禽怪兽,与已荡为丘墟的拙政园中部适成对照。直至道光年间,王氏子孙尚居其地,但已渐荒圮,大部变为菜畦草地。
清兵入苏,园为镇将占。当时园主系徐氏第五代后人,不得已在顺治五年(1648)左右以二千金将园廉售于大学士海宁陈之遴。陈得园后重加修葺,备极奢丽。内有宝珠山茶三四株,花时钜丽鲜妍,为江南所仅见。但陈长期在京,购园十年后即获罪被谪辽东,客死于谪所,始终未见园中一花一木。
康熙元年(1662),拙政园没为官产,被圈封为宁海将军府,次第为王、严两镇将所有。康熙三年(1664)又改为兵备道(安姓)行馆,未有改作。
在此以前,园主虽屡有变动,但大都仍拙政园之旧。至王永宁则大兴土木,易置丘壑,园的面貌与文徵明图记中所述已大不相同(钱泳《履园丛话》、徐乾学《憺园集》)。园内建斑竹厅、娘娘厅,为三桂女婿居处。又有楠木厅,列柱百余,石础径三、四尺,高齐人腰,柱础所刻皆升龙,又有白玉龙凤鼓墩,穷极侈丽。王常在园内举行盛宴,令家姬演剧,时人有“素娥几队出银屏”、“十斛珍珠满地倾”之句。后王永宁因吴三桂举兵反清,惧而先死,家产籍没,雕龙柱础及楠木柱石等尽输京师。
陈其年曾有诗云:“此地多年没县官,我因官去暂盘桓。堆来马矢齐妆阁,学得驴鸣倚画阑”。可见园的破败景象。至康熙十八年(1679),拙政园改为苏松常道新署,参议祖泽深将园修葺一新,增置堂三楹。康熙二十二年(1683),苏松常道缺裁。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玄烨南巡曾来此园。同年编成的《长洲县志》中写道:“廿年来数易主,虽增葺壮丽,无复昔时山林雅致矣”。
拙政园自苏松常道署裁撤后,渐散为民居,先由王皋闻、顾璧斗两富室分得,后总戎严公伟亦居于此。乾隆初,园又分为中部的“复园”和西部的“书园”两部份。至此,原来浑然一体、统一规划的拙政园,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个园林。中部的复园归蒋棨所有。当时园内荒凉满目,蒋氏经营有年,始复旧观。“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
园中藏书万卷,春秋佳日,名流觞咏,极一时之盛,曾有《复园嘉会图》传世。袁枚、赵翼、钱大昕等相继来此,流连赋诗。袁枚有句云:“人生只合君家住,借得青山又借书”。但蒋棨殁后,园就逐渐荒落了。
==东部==
东部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拙政园的建筑还有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
==中部==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另一资料:1/3)。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
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
==西部==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
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
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
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顿感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
西部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
==园林特点==
===以水见长===
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
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
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庭院错落===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
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
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
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
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
===花木为胜===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
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
截至2014年,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
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ref>[http://www.bytravel.cn/ 博雅文化旅游网]</ref>
==主要景点==
===东花园===
秫香馆:秫香,指稻谷飘香。此处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室内宽敞明 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落地长窗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妆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涵青亭: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 避雨。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 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天泉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亭内有口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宏寺遗物。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
芙蓉榭: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而构成,形式灵活多变。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此榭面临广池,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
缀云峰: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壮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中花园===
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楼舱,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
雪香云蔚亭: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适宜早春赏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动。又称冬亭。
梧竹幽居: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题。
松风水阁: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友”。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
远香堂: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堂名因荷而得。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
海棠春坞:玲珑馆东侧花墙分隔的独立小院是海棠春坞。造型别致的书卷式砖额,嵌于院之南墙。院内海棠两株。庭院铺地用青红白三色鹅卵石镶嵌而成海棠花纹。与[[海棠花]]相呼应。
听雨轩: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就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
玉兰堂:是一处独立封闭的幽静庭院,玉兰堂高大宽敞,院落小巧精致。南墙高耸,好似画纸,墙上藤草作画,墙下筑有花坛,植天竺和竹丛,配湖石数峰,玉兰和桂花,色、香宜人。
===西花园===
笠亭:在扇亭后的土山上还有一小亭,称“笠亭”。“笠”即箬帽,亭作浑圆形,顶部坡度较平缓,恰如一顶箬帽,掩映于枝繁叶茂的草树中。
宜两亭:在别有洞天靠左,叠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径,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于山顶,这就是“宜两亭”。
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为西花园的主体建筑,南部称“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名“卅六鸳鸯馆”,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 南厅是十八曼
陀罗花馆:曼陀罗花即山茶花。北厅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
倒影楼(夜景):倒影楼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楼分两层,楼下是“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这两位均是苏州著名的画家,[[沈周]]还是文徵明的老师。当年,西园园主张履谦为表达自己的景仰之情,于光绪二十年(1894)特建此楼以资纪念。倒影如画景色绝佳。
留听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是园林飞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浮翠阁:为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阁”。
塔影亭:在留听阁,回头望塔影亭,顿觉美妙致至。攒尖的八角亭映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不失为西部花园中一个别致的景观。
与谁同坐轩:小亭非常别致,修成折扇状。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
波形廊:在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
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
==园林博物馆==
苏州园林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始建于1992年。2007年12月4日,园林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新馆紧邻拙政园,占地面积3205平方米,建筑面积3390平方米,园林博物馆设有序厅、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文化、园林传承等五大展厅,以苏州历代名园为例,向游人展示苏州古典园林的丰厚内涵和艺术魅力。博物馆以造园工具、陈设家具、建筑构建等实物为主要载体展示园林的传统造园工艺,并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
==建筑布局==
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约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ref>[http://blog.sina.com.cn/ 新浪博客]</ref>
==参考来源==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国地方志总论]]
[[Category:690 中国游记]]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
==起始==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
1961年3月,拙政园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中亘积水,浚治成池,弥漫处“望若湖泊”。
园多隙地,缀为花圃、竹丛、果园、桃林,建筑物则稀疏错落,共有堂、楼、亭、轩等三十一景,形成一个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嘉靖十二年(1533),文徵明依园中景物绘图三十一幅,各系以诗,并作《王氏拙政园记》。
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赌博将园输给阊门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他“以己意增损而失其真”。此后,徐氏在拙政园居住长达百余年之久,后徐氏子孙亦衰落,园渐荒废。
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荒地十余亩为刑部侍郎王心一购得。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于崇祯八年(1635)落成,名“归田园居”,中有秫香楼、芙蓉榭、泛红轩、兰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啸月台、紫藤坞、放眼亭诸胜,荷池广四、五亩,墙外别有家田数亩。园中多奇峰,山石仿峨嵋栈道。据清雍正六年(1728)沈德潜作的《兰雪堂图记》,当时园中崇楼幽洞、名葩奇木、山禽怪兽,与已荡为丘墟的拙政园中部适成对照。直至道光年间,王氏子孙尚居其地,但已渐荒圮,大部变为菜畦草地。
清兵入苏,园为镇将占。当时园主系徐氏第五代后人,不得已在顺治五年(1648)左右以二千金将园廉售于大学士海宁陈之遴。陈得园后重加修葺,备极奢丽。内有宝珠山茶三四株,花时钜丽鲜妍,为江南所仅见。但陈长期在京,购园十年后即获罪被谪辽东,客死于谪所,始终未见园中一花一木。
康熙元年(1662),拙政园没为官产,被圈封为宁海将军府,次第为王、严两镇将所有。康熙三年(1664)又改为兵备道(安姓)行馆,未有改作。
在此以前,园主虽屡有变动,但大都仍拙政园之旧。至王永宁则大兴土木,易置丘壑,园的面貌与文徵明图记中所述已大不相同(钱泳《履园丛话》、徐乾学《憺园集》)。园内建斑竹厅、娘娘厅,为三桂女婿居处。又有楠木厅,列柱百余,石础径三、四尺,高齐人腰,柱础所刻皆升龙,又有白玉龙凤鼓墩,穷极侈丽。王常在园内举行盛宴,令家姬演剧,时人有“素娥几队出银屏”、“十斛珍珠满地倾”之句。后王永宁因吴三桂举兵反清,惧而先死,家产籍没,雕龙柱础及楠木柱石等尽输京师。
陈其年曾有诗云:“此地多年没县官,我因官去暂盘桓。堆来马矢齐妆阁,学得驴鸣倚画阑”。可见园的破败景象。至康熙十八年(1679),拙政园改为苏松常道新署,参议祖泽深将园修葺一新,增置堂三楹。康熙二十二年(1683),苏松常道缺裁。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玄烨南巡曾来此园。同年编成的《长洲县志》中写道:“廿年来数易主,虽增葺壮丽,无复昔时山林雅致矣”。
拙政园自苏松常道署裁撤后,渐散为民居,先由王皋闻、顾璧斗两富室分得,后总戎严公伟亦居于此。乾隆初,园又分为中部的“复园”和西部的“书园”两部份。至此,原来浑然一体、统一规划的拙政园,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个园林。中部的复园归蒋棨所有。当时园内荒凉满目,蒋氏经营有年,始复旧观。“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
园中藏书万卷,春秋佳日,名流觞咏,极一时之盛,曾有《复园嘉会图》传世。袁枚、赵翼、钱大昕等相继来此,流连赋诗。袁枚有句云:“人生只合君家住,借得青山又借书”。但蒋棨殁后,园就逐渐荒落了。
==东部==
东部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拙政园的建筑还有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
==中部==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另一资料:1/3)。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
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
==西部==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
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
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
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顿感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
西部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
==园林特点==
===以水见长===
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
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
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庭院错落===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
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
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
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
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
===花木为胜===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
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
截至2014年,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
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ref>[http://www.bytravel.cn/ 博雅文化旅游网]</ref>
==主要景点==
===东花园===
秫香馆:秫香,指稻谷飘香。此处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室内宽敞明 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落地长窗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妆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涵青亭: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 避雨。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 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天泉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亭内有口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宏寺遗物。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
芙蓉榭: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而构成,形式灵活多变。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此榭面临广池,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
缀云峰: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壮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中花园===
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楼舱,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
雪香云蔚亭: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适宜早春赏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动。又称冬亭。
梧竹幽居: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题。
松风水阁: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友”。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
远香堂: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堂名因荷而得。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
海棠春坞:玲珑馆东侧花墙分隔的独立小院是海棠春坞。造型别致的书卷式砖额,嵌于院之南墙。院内海棠两株。庭院铺地用青红白三色鹅卵石镶嵌而成海棠花纹。与[[海棠花]]相呼应。
听雨轩: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就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
玉兰堂:是一处独立封闭的幽静庭院,玉兰堂高大宽敞,院落小巧精致。南墙高耸,好似画纸,墙上藤草作画,墙下筑有花坛,植天竺和竹丛,配湖石数峰,玉兰和桂花,色、香宜人。
===西花园===
笠亭:在扇亭后的土山上还有一小亭,称“笠亭”。“笠”即箬帽,亭作浑圆形,顶部坡度较平缓,恰如一顶箬帽,掩映于枝繁叶茂的草树中。
宜两亭:在别有洞天靠左,叠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径,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于山顶,这就是“宜两亭”。
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为西花园的主体建筑,南部称“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名“卅六鸳鸯馆”,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 南厅是十八曼
陀罗花馆:曼陀罗花即山茶花。北厅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
倒影楼(夜景):倒影楼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楼分两层,楼下是“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这两位均是苏州著名的画家,[[沈周]]还是文徵明的老师。当年,西园园主张履谦为表达自己的景仰之情,于光绪二十年(1894)特建此楼以资纪念。倒影如画景色绝佳。
留听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是园林飞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浮翠阁:为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阁”。
塔影亭:在留听阁,回头望塔影亭,顿觉美妙致至。攒尖的八角亭映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不失为西部花园中一个别致的景观。
与谁同坐轩:小亭非常别致,修成折扇状。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
波形廊:在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
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
==园林博物馆==
苏州园林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始建于1992年。2007年12月4日,园林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新馆紧邻拙政园,占地面积3205平方米,建筑面积3390平方米,园林博物馆设有序厅、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文化、园林传承等五大展厅,以苏州历代名园为例,向游人展示苏州古典园林的丰厚内涵和艺术魅力。博物馆以造园工具、陈设家具、建筑构建等实物为主要载体展示园林的传统造园工艺,并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
==建筑布局==
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约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ref>[http://blog.sina.com.cn/ 新浪博客]</ref>
==参考来源==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国地方志总论]]
[[Category:690 中国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