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丘特切夫

增加 25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费多尔·伊凡诺维奇·丘特切夫 ( 著名诗人、外交官)
| 圖像 = [[File: 李咏2018Qiute.jpg|缩略图|center|[http://pic5image.nipicso.com/20100111/4125101_111120055643_2.jpg v?q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著名诗人
| 出生日期 =1803
|
| 職業 = 诗人、外交官
| 知名原因 = 十九世纪俄罗斯著名抒情诗人 ,诗歌创作被视为"纯艺术派"
| 知名作品 = 《西塞罗》</br>《沉默吧!》</br>《海上的梦》</br>《不,大地母亲啊!》</br>《春雷》。
}}
'''费多尔·伊凡诺维奇·丘特切夫'''(Fedor Ivanovich Tyutchev)著名 诗人、外交官
费多尔·伊凡诺维奇·丘特切夫(Fedor Ivanovich Tyutchev,1803- 1873),十九世纪俄罗斯著名抒情诗人。出生于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从幼年起就热爱诗歌,喜欢写诗;1819年进莫斯科大学语文系。1821年毕业后到彼得堡,在外交部任职。1822年起先后在俄国驻慕尼黑、都灵等地外交机关任职22年。在德国时曾与哲学家 [[ 弗里德里希·谢林 ]] 和诗人 [[ 海因里希·海涅 ]] 相识。哲学观点受谢林唯心主义影响。政治观点接近斯拉夫派,但因长期受欧洲影响而有所不同。诗歌创作被视为"纯艺术派",也与 [[ 费特 ]] [[ 迈科夫 ]] 互异。30年代后开始在莫斯科刊物上发表诗作,未引起注意。1836年他的诗受到 [[ 普希金 ]] 赞赏。1844年回国后,仍在外交部工作。在1854年他的诗集第一次出版后,博得 [[ 屠格涅夫 ]] [[ 车尔尼雪夫斯基 ]]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的好评。 [[ 杜勃罗留波夫 ]] 认为,费特的诗只能捕捉自然的瞬息印象,而丘特切夫的诗则除描写自然外,还有热烈的感情和深沉的思考。丘特切夫的诗集第二次出版于1868年,1873年死于皇村。
他一生的诗作有400首左右。早期个别的诗有明确的社会意义,其他大多为哲理、爱情、风景诗。他的诗有现实生活的基础。他曾说:"为使诗歌繁荣,它应当扎根于土壤中。"他肯定重大社会变革的必要,同时又惧怕革命,因此诗中常反映出对革命风暴的预感和心灵的不安状态。他的情诗描写细腻。在表现自然风景方面,他善于刻画季节的变化和内心的感受 。
== 基本信息==
{| class="wikitable"
|-
|}
== 目录==
1贵族官吏
4诗歌欣赏
== 贵族官吏==
丘特切夫出身贵族,从小受到极好的教育。他少年时代的家庭教师是诗人兼翻译家 [[ 拉伊奇 ]] 。丘特切夫十四岁的时候开始写诗,并成为俄国文学爱好者协会的成员。1818-1822年就读于 [[ 莫斯科大学 ]] 文学系。他兴趣广泛,爱好文学、历史、哲学,也喜欢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
1822年丘特切夫大学毕业,到外交部供职,不久被派到驻巴伐利亚的使团工作,此后,他在慕尼黑等地生活了二十二年。他与巴伐利亚上层贵族有密切交往。他的第一个妻子 [[ 艾琳娜 ]] 原是鲍特密尔伯爵小姐,属于巴伐利亚上层贵族社会。当时,慕尼黑是欧洲文化中心之一,在这里丘特切夫与德国诗人 [[ 海因里希·海涅 ]] 过从甚密,海涅称他为自己的挚友,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弗里德里希·谢林也交往密切,可以说,这一时期丘特切夫是生活在德国 [[ 浪漫主义 ]] 诗歌和 [[ 唯心主义 ]] 哲学的气氛中。两位德国友人重视丘特切夫倒不是因为他是诗人,他们可能还不知道他写诗,他们喜欢他的博学和非凡的记忆力。
== 婚姻变故==
第一任妻子艾琳娜。1837年丘特切夫被任命为俄国撒丁王国的使馆一秘。1838年他的妻子病故。次年在都灵与 [[ 厄尔芮斯金娜·乔恩别尔格 ]] 结婚,第二个妻子也是巴伐利亚贵族。1839年,丘特切夫被召回国。不久,他申请再度出国,未获批准。于是他擅自离开俄国到都灵。因此他被解除了公职,1839-1844年曾闲居慕尼黑。20、30年代丘特切夫写了几十首抒情诗,其中不少极为出色,例如:《春雷》、《不眠夜》、《海上的梦》、《西塞罗》、《沉默吧!》、《不,大地母亲啊!》、《我记得那黄金般的时光》等。这些诗从构思、形象或诗歌的情调上都带有鲜明的独创风格。1836年邱特切夫把他的一组诗稿寄给彼得堡的一位朋友,由诗人 [[ 维亚泽姆斯基 ]] [[ 茹科夫斯基 ]] 传到 [[ 普希金 ]] 手里。普希金很喜欢这些诗。据说他整整一个星期一直把抄有丘特切夫诗歌的本子带在身边,真是爱不释手,以后选出二十四首刊登在他主办的《现代人》杂志上,题名为《寄自德国的诗》,署名为ф.т.(即诗人名和姓的第一个字母)。丘特切夫与普希金从未见过面,但丘特切夫得知普希金欣赏他的诗篇时,非常感动。1837年普希金逝世,丘特切夫写诗悼念。
== 芮斯金娜==
1844年丘特切夫携眷回到俄国,又在外交部复职,任外国书刊检察官。1858年起任外国书刊检查办公室主任,直到晚年。
40年代丘特切夫几乎没有发表什么作品。他不追求文学声誉,也不重视自己的诗歌创作。40年代俄国文坛上出现现实主义的小说说取代诗歌的现象,40年代末诗歌在各种杂志上都很少见。1850年 [[ 涅克拉索夫 ]] [[ 《现代人》 ]]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俄国的二流诗人》,文章的头一句话就是:"没有诗歌",他认为并不是没有好诗。他说1836年的《现代人》上就刊登了一些富有独创精神,既有思想,又写得非常优美的诗篇,他指的就是丘特切夫的作品。他肯定丘特切夫"是俄国第一流诗才",并且分析了丘特切夫的主要优点"在于对自然作了生动、雅致和形象逼真的描绘。"
1854年屠格涅夫编辑出版了《 [[ 丘特切夫诗集 ]] 》,并在《现代人》杂志上撰文评论:《谈谈丘特切夫诗歌》。他和涅克拉索夫一样,认为丘特切夫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一位纯抒情诗人。他称赞丘特切夫诗歌既有鲜明的思想又有生动的形象。他肯定诗人在语言上勇于创新,具有普希金式的美。他说:"他创造的语言是不朽的,这对一个真正艺术家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褒奖了。"在涅克拉索夫和 [[ 屠格涅夫 ]] 的宣传下,丘特切夫也受到了大作家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诗人费特的称颂。从50年代起丘特切夫作为诗人才小有名气。
== 叶连娜杰尼西耶娃==
1850年丘特切夫与他两个女儿的同学,斯墨尔内学院督学的侄女二十四岁的 [[ 叶连娜·杰尼西耶娃 ]] 恋爱,同居,生有一女二子,关系维持 14年之久,直到杰尼西耶娃病故。杰尼西耶娃出身上层贵族,她与丘特切夫的关系引起人们的非议和宫廷的不满。但是丘特切夫全然不顾舆论的压力,照旧出入社交场合。50、60年代写的杰尼西耶娃组诗是丘特切夫最优秀的情诗。1864年杰尼西耶娃的死,是丘特切夫一生中最悲痛的事件。这时他又写了一些深情的悼亡诗。丘特切夫最后十年,常常生病,1873年病逝。
== 评价总结==
丘特切夫是贵族社交场上的常客。他博学多才又擅长辞令。他当年大学的同学博戈津说丘特切夫经常出现在灯火辉煌的舞会、晚会上。虽然公务占去他不少时间,但似乎他的服务地点是在社交场合,而不是外交部。每次他来到晚会上,开头他漫不经心地四下看看,好像已很疲惫:好像他会马上离去……有人走到他身边,向他透露最新消息。他的兴致来了,马上活跃起来,他会立即发表非常精彩的即兴演说,他的精辟的谈话往往随后被人们四处传播,人们欣赏他的聪明、机智。这样,他把毕生大部分精力消磨在这些活动中,直到暮年。
丘特切夫思想观点上有接近进步文学运动的一面,他经历了1816-1825年俄国的文学运动。1820年他读了普希金的政治自由诗后,写了《和普希金的自由颂》,他称赞普希金"点燃起自由之火",肯定他勇于"向暴君预言神圣的真理"。但他又劝普希金要温和,不要惊扰公民的平静。 1825年他从德国回来,他感到"俄国只有办公室和营房。一切都围绕着鞭子和官衔而转动。"可见他对专制政权下的俄国是不满意的,但他又认为十二月党人的起义是"丧失理智的行动"。这使他日后成为斯拉夫派。侨居西欧二十二年,思想上受到影响,又使他不能成为彻底的斯拉夫派。屠格涅夫曾讲过这样的话:"我深为丘特切夫感到惋惜:他是一个斯拉夫派,但这不表现在诗歌中;而那些表现他这方面观点的诗都很糟。他的真正本质是西欧派,像歌德那样,例如:《初秋有一段奇异的时节》",所以在诗歌中丘特切夫表现了自由主义的观点,虽然政治观点上他属于斯拉夫派。
== 诗歌欣赏==
沉默吧
沉默吧,把你的一切情感
听它的歌吧,--不必多言!……
 
一八三零年
查良铮 译
  我独自默坐 
我独自默坐,
爱情临终的叹息。
 
一八三六年
查良铮 译
  我的心愿意作一颗星 
我的心愿意作一颗星,
象神仙一样,隐在碧霄中。
 
一八三六年
查良铮 译
  少女啊,别相信 
少女啊,别相信,别相信诗人,
或者把它送往九霄云外。
   
不管命运的手如何沉重,
契合于这普在的生命!
 
一八三八年
查良铮 译
  秋天的黄昏 
秋天的黄昏另有一种明媚,
神灵的心隐秘着的苦痛。
 
一八三零年
查良铮 译
  恬 静 
雷雨过了。巨大的橡树
搭在高山翠绿的峰顶。
 
一八三零年
查良铮 译
  黄 昏
好象遥远的车铃声响
山谷里飘下夜的暗影。
 
一八二六年
查良铮 译
天 鹅
休管苍鹰在怒云之上
给你洒着星空的荣光。
 
一八二零--三零年
查良铮 译
  我又看到了你的眼睛
我又看到了你的眼睛,
我认出了那奇幻之地。
 
一八四九年
查良铮 译
  日与夜
为这神秘的精灵世界,
查良铮 译
  静静的夜晚
静静的夜晚,已不是盛夏,
查良铮 译
  世人的眼泪
世人的眼泪,啊,世人的眼泪!
查良铮 译
 
当我们陷在雷与火之中,
12,77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