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34
次編輯
變更
柏格森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亨利·柏格森 |圖片 = File:9b4bbf77cdf24c52ba8a4c19afd42a7b.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6%9F%8…”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亨利·柏格森
|圖片 = [[ File:9b4bbf77cdf24c52ba8a4c19afd42a7b.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6%9F%8F%E6%A0%BC%E6%A3%AE&src=tab_www&correct=%E6%9F%8F%E6%A0%BC%E6%A3%AE&ancestor=list&cmsid=609ab8bb50b04beb205cc47c7c7cd1bf&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adstar=0&clw=245#id=28de53ae494b6041fdc422d27c47d116&currsn=0&ps=53&pc=53 原圖鏈接][https://www.sohu.com/a/206261841_99901202 来自搜狐网]]]
|圖片尺寸 =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859年10月18日
| 國籍 = 法国
| 别名 = 柏格森
| 職業 = 哲学家
| 知名原因 =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知名作品 = 《创造进化论》
}}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0月18日-1941年1月4日),法国哲学家。
1859年10月18日,出生于巴黎。1877年,毕业于波拿巴皇家中学。1882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889年,出版论著《论意识的即时性》。1896年,发表论著《物质与记忆》。1909年,发表论著《创造进化论》。1914年,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1932年,发表论著《宗教与道德的两个源泉》。192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41年1月4日,因病逝世于巴黎。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亨利·柏格森
外文名称:Henri Bergson
国籍: 法国
民族:犹太
出生地:巴黎
出生日期:1859年10月18日
逝世日期:1941年1月4日
职业:哲学家
毕业院校: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主要成就: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创造进化论》
==人物经历==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941年),法国哲学家,1859年10月18日生于巴黎,父亲是波兰犹太血统的英国公民、音乐家,母亲是爱尔兰血统的犹太人。他的幼年在伦敦度过,9岁时全家迁居巴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孔多塞中学。
1878年,亨利·柏格森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文学系读书,做过班级的图书管理员,毕业后获哲学教师资格。
1881年,起在中学任教。
1889年,柏格森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哲学专著《时间与自由意志》,并获得博士学位。
1896年,柏格森他出版第二部哲学论著《物质与记忆》而一举成名。
1897年,被聘为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教授。
1900年,他进人全国最高学术机构—法兰西学院任教授。
1907年,他出版代表作《创造进化论》全面阐述了其生命哲学体系,名声为之大振,许多人都拥入法兰西学院来聆听他讲授哲学,在法国甚至出现了“柏格森热”。
1914年,当选为道德与政治科学院年度主席和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1927年,柏格森因他的《创造进化论》一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在西方哲学史上是罕见的。
20年代中期,由于健康状况恶化,卧床不起,他辞去了各种职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年迈的柏格森反对纳粹政权对犹太人的迫害,拒绝与侵法德军合作。
1941年1月4日,他因病在巴黎逝世,享年82岁。<ref>[http://www.todayonhistory.com/people/201812/33907.html 柏格森],历史上的今天网</ref>
==主要作品==
[[ File:O1CN01JzDKTZ1glOqhXdoIx !!0-item pic.jpg|缩略图|1|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6%9F%8F%E6%A0%BC%E6%A3%AE%E7%9A%84%E4%BD%9C%E5%93%81&src=srp&correct=%E6%9F%8F%E6%A0%BC%E6%A3%AE%E7%9A%84%E4%BD%9C%E5%93%81&ancestor=list&cmsid=928a366bbe78d3a9d44994d9583338c2&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adstar=0&clw=245#id=41783ec9b3245b4be0d8a110b5f1c7f2&currsn=0&ps=58&pc=58 原圖鏈接][http://www.xiawu.com/tagss/%BD%F8%BB%AF%C2%DB%CA%E9 来自下午]]]
作品名称 出版时间 作品体裁
《论意识的即时性》 1889 论著
《物质与记忆》 1896
《形而上学论》 1903
《创造的演变》 1907
《创造进化论》 1909
《生命的意识》 1911
《精神的力量》 1919
《宗教与道德的两个源泉》 1932
《思想和运动》 1934
==人物评价==
拉·科拉柯夫斯基:“几乎没有一个当代哲学家敢夸耀他们完全没有受到柏格森的影响(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尽管很少有人提到和引证柏格森,但柏格森的存在却是不能从我们的文明中消失。”
雅克·莫诺:“我并不认为柏格森的态度是无足轻重的,.……有意或无意地反抗理性,尊重本能的冲动胜于尊重自我,以及创造的自发性,这些都是我们时代的标记。”
卡尔·波普:“我的观点可以这样表达:每一科学发现都包含‘非理性因素’,或柏格森的‘创造性直觉’。”<ref>[http://www.todayonhistory.com/people/201812/33907.html 柏格森],历史上的今天网</ref>
| 姓名 = 亨利·柏格森
|圖片 = [[ File:9b4bbf77cdf24c52ba8a4c19afd42a7b.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6%9F%8F%E6%A0%BC%E6%A3%AE&src=tab_www&correct=%E6%9F%8F%E6%A0%BC%E6%A3%AE&ancestor=list&cmsid=609ab8bb50b04beb205cc47c7c7cd1bf&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adstar=0&clw=245#id=28de53ae494b6041fdc422d27c47d116&currsn=0&ps=53&pc=53 原圖鏈接][https://www.sohu.com/a/206261841_99901202 来自搜狐网]]]
|圖片尺寸 =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859年10月18日
| 國籍 = 法国
| 别名 = 柏格森
| 職業 = 哲学家
| 知名原因 =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知名作品 = 《创造进化论》
}}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0月18日-1941年1月4日),法国哲学家。
1859年10月18日,出生于巴黎。1877年,毕业于波拿巴皇家中学。1882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889年,出版论著《论意识的即时性》。1896年,发表论著《物质与记忆》。1909年,发表论著《创造进化论》。1914年,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1932年,发表论著《宗教与道德的两个源泉》。192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41年1月4日,因病逝世于巴黎。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亨利·柏格森
外文名称:Henri Bergson
国籍: 法国
民族:犹太
出生地:巴黎
出生日期:1859年10月18日
逝世日期:1941年1月4日
职业:哲学家
毕业院校: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主要成就: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创造进化论》
==人物经历==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941年),法国哲学家,1859年10月18日生于巴黎,父亲是波兰犹太血统的英国公民、音乐家,母亲是爱尔兰血统的犹太人。他的幼年在伦敦度过,9岁时全家迁居巴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孔多塞中学。
1878年,亨利·柏格森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文学系读书,做过班级的图书管理员,毕业后获哲学教师资格。
1881年,起在中学任教。
1889年,柏格森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哲学专著《时间与自由意志》,并获得博士学位。
1896年,柏格森他出版第二部哲学论著《物质与记忆》而一举成名。
1897年,被聘为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教授。
1900年,他进人全国最高学术机构—法兰西学院任教授。
1907年,他出版代表作《创造进化论》全面阐述了其生命哲学体系,名声为之大振,许多人都拥入法兰西学院来聆听他讲授哲学,在法国甚至出现了“柏格森热”。
1914年,当选为道德与政治科学院年度主席和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1927年,柏格森因他的《创造进化论》一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在西方哲学史上是罕见的。
20年代中期,由于健康状况恶化,卧床不起,他辞去了各种职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年迈的柏格森反对纳粹政权对犹太人的迫害,拒绝与侵法德军合作。
1941年1月4日,他因病在巴黎逝世,享年82岁。<ref>[http://www.todayonhistory.com/people/201812/33907.html 柏格森],历史上的今天网</ref>
==主要作品==
[[ File:O1CN01JzDKTZ1glOqhXdoIx !!0-item pic.jpg|缩略图|1|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6%9F%8F%E6%A0%BC%E6%A3%AE%E7%9A%84%E4%BD%9C%E5%93%81&src=srp&correct=%E6%9F%8F%E6%A0%BC%E6%A3%AE%E7%9A%84%E4%BD%9C%E5%93%81&ancestor=list&cmsid=928a366bbe78d3a9d44994d9583338c2&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adstar=0&clw=245#id=41783ec9b3245b4be0d8a110b5f1c7f2&currsn=0&ps=58&pc=58 原圖鏈接][http://www.xiawu.com/tagss/%BD%F8%BB%AF%C2%DB%CA%E9 来自下午]]]
作品名称 出版时间 作品体裁
《论意识的即时性》 1889 论著
《物质与记忆》 1896
《形而上学论》 1903
《创造的演变》 1907
《创造进化论》 1909
《生命的意识》 1911
《精神的力量》 1919
《宗教与道德的两个源泉》 1932
《思想和运动》 1934
==人物评价==
拉·科拉柯夫斯基:“几乎没有一个当代哲学家敢夸耀他们完全没有受到柏格森的影响(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尽管很少有人提到和引证柏格森,但柏格森的存在却是不能从我们的文明中消失。”
雅克·莫诺:“我并不认为柏格森的态度是无足轻重的,.……有意或无意地反抗理性,尊重本能的冲动胜于尊重自我,以及创造的自发性,这些都是我们时代的标记。”
卡尔·波普:“我的观点可以这样表达:每一科学发现都包含‘非理性因素’,或柏格森的‘创造性直觉’。”<ref>[http://www.todayonhistory.com/people/201812/33907.html 柏格森],历史上的今天网</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