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58
次編輯
變更
草原之夜
,無編輯摘要
[[ File:1495127323738.jpg|缩略|右|350px|[https://pic.xiami.net/images/common/uploadpic/184848/149512732373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s_432/quality,q_80/format,jpg 原圖鏈接][https://www.xiami.com/song/1770180015 来自虾米音乐]]]
《草原之夜》诞生于1959年,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纪录片《绿色的原野》中的插曲, [[ 田歌 ]] 谱曲、 [[ 张加毅 ]] 填词。
这首歌被称为"东方小夜曲",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著名小夜曲,也是中国民歌经典,1959年以来历经40多年而久唱不衰。
诞生地新疆伊犁霍城县(及可克达拉市)建有草原之夜风情园。
2019年12月,入选"歌声唱响中国"--最美城市音乐名片优秀歌曲。<ref>[http://www.kuwo.cn/play_detail/905235 草原之夜]酷我音乐网,2004-01-06 </ref>
=基本信息=
|-
|}
=简介=
简介《草原之夜》是1959年拍摄的大型彩色纪录片《绿色的原野》中的插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著名小夜曲,也是中国民歌经典,至今久唱不衰。
这是一首深为群众喜爱的中国式的"小夜曲"。<ref>[https://www.xiami.com/song/1770180015 草原之夜]虾米音乐网,2019-09-11 </ref>
词曲作者曾于拍摄影片时同去新疆一个由十三个民族组成的军垦农场深入生活,一天傍晚出去散步,听到草原的篝火旁传来维族战士们歌唱劳动和爱情的悠扬歌声,
深受感染,立即写成歌词,并根据当地流行的蒙古民歌素材编曲,成为蒙古民歌的经典力作 。
=创作经过=
《草原之夜》的作曲家田歌,《草原之夜》使他一举成名,这时他才21岁。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一部反映新疆生产兵团屯垦戍边生活的大型艺术纪录片《绿色的原野》,田歌参与其中,从而与此片的导演张加毅相遇了。<ref>[http://www.rmzxb.com.cn/c/2020-06-19/2595549.shtml 《草原之夜》是如何诞生的]人民政协网,2020-06-19 </ref>
张加毅带着包括年轻的田歌在内的一班人马来到了新疆,他决定要在这部新的名为"绿色的草原"的纪录片中,记录兵团精神,弘扬军垦文化。
张加毅在考虑如何给这部记录片配上一支相宜的主题曲,因为画面十分宏伟壮观,主题曲是不是应该温情柔软一些、以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呢?
在与官兵们相处的日子里,张导演觉得自己听到了他们的心声,他觉得只有把这种心声唱出来,才能够真正激励战士们的斗志,也才符合美好的人性。于是导演自己提笔写了起来:美丽的夜色多沉静……
写完之后,[[张加毅]]把歌词交给了田歌。年轻的田歌欣喜不已,四十分钟以后,[[田歌]]把张加毅叫了回来,"张导,词作家,来听吧!"田歌轻声唱了起来,张加毅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他唱得非常动情,我当时也有点傻了,心想,现在是什么气候呀,我这词是写得软了一点,谁知道你这曲子比我这词还软,但是,确实好听。就这样让他唱了四五遍。正在这个时候,忽然听到生产兵团的战士们,在窗外喊:'亚克西,亚克西!'原来他们一直在窗外听着,这时候都鼓起掌来。这对我震动很大,我立即在田歌的曲谱上写道:同意录音,张加毅。"
就这样,《草原之夜》成为《绿色的原野》这部片子的主题歌,1985年,《草原之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教材,并称它为"东方小夜曲" 。
=详细背景=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以后,天山南北百废待兴。为了克服当时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将士做出了永垂史册的贡献,其中尤以战果辉煌的屯垦戍边值得讴歌。1954年10月,新疆生产部队集体转业,正式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分赴全疆各地披荆斩棘,投身经济建设,从此揭开了开发祖国大西北的壮丽篇章。
进驻伊犁河谷的农四师,是一支以转业军人为骨干,由支边青壮年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劲旅。他们扎根在伊犁河谷最艰苦的地方,为开发建设"塞外江南"所立下的卓越功勋,赢得了边疆各族人民的交口称赞。为了歌颂共和国成立之初各条战线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1958年中央决定摆设一批大型彩色纪录片,作为向国庆10周年的献礼。对其中拟在新疆摄制的影片,周总理作了三点指示:一要讴歌军垦将士忘我的社会主义劳动热情;二要反应新疆13个兄弟民族的亲密团结;三要体现西部边境中苏两国的友好情谊。为了确保影片的制作效果,王震将军还在周总理的特意关照下,聘请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张加毅担当编剧和执导,但最初既无完整剧本,拍摄地点也未能确定。
霍城县西南的"可克达拉",西距国门霍尔果斯约20千米,紧邻当时的苏联。1952年2月,由"三区民族军"整编而成、少数民族成员多达87%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军十四师四十团,进驻霍城县"阿克图别克"一带垦荒,很快就在这片沙漠与绿洲交错的亘古荒原上,掀起了战天斗地的大生产热潮。1954年10月在"小卡子"正式成立农场,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1957年夏天,该团遭遇严重旱灾,当时与我国关系很好的苏方得知后,曾主动将霍尔果斯界河自己的分水闸闸位降低,友谊之水便源源不断地从我方闸口流进干涸的农田,使旱情及时得到缓解。时任场宣教股长的董志刚便以《让水》为题作了记述,不久师政部又将其改名为《[[霍尔果斯河畔的友谊]]》辑入了《从中原到边疆》一书。
1958初秋,张导前来新疆调查研究、体验生活,入住乌鲁木齐兵团政治部招待所。一天从随手翻阅的一本《[[从中原到边疆]]》中看到了这篇小通讯,眼前忽然一亮。他认为,这个边境农场的条件,完全符合周总理所提出的三大要求,预示风光秀美、民风淳朴的伊犁,便被自治区党委和新疆军区一致选定为影片的拍摄地,具体地点就在"可克达拉"。
地处伊犁河北岸的"可克达拉"开阔平坦,历来是蒙古族、哈萨克族等游牧民族的徒居之所。因每到春夏之交,旷野上繁花四放、碧草如茵,哈萨克牧民便给她取了一盒令人心醉的美名--可克达拉(译成汉语就是"绿色的原野")。张加毅率领先遣组来此采访、考察时,一听说这层含意,欣喜之状溢于言表,于是当即兴奋地对同伴说:"真是太巧了,这苦思不得的片名原来竟是这么容易,就叫《绿色的原野》吧!"
1959年春天,《[[绿色的原野]]》正式开机拍摄。一天傍晚,张导同[[新疆]]军区文工团推荐加入的摄制组的作曲家田歌结伴,信马由缰漫步原野。刚走出营地几千米,举目四顾,便见丛丛芦苇在火红的晚霞照耀下 熠熠生辉,远方还有缕缕炊烟升起,歌声随着和风飘然而至。眼前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使他两深深陶醉,不觉扬鞭策马前行。走进一看,原来是一群民族战士围着烧烤野味的木架,弹着"都塔尔"(民族乐器名)在轻声歌唱,自娱自乐。被这群小伙子深深感染的张导不禁脱口相问:"尧尔达西(同志),你们唱的什么歌呀?"年轻人开心地齐声答道:"我们在歌唱劳动,歌唱爱情,歌唱幸福的今天和明天......"
意外的巧遇,顿时激发了他两额的创作灵感。折返途中,张加毅深情地对田歌说:"伙计,歌唱劳动和爱情,歌唱新生活,这发自各族人民的肺腑的革命乐观主义心声,不正是我们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吗?"于是他请田歌一道下马席地而坐,借着落日余晖的短短半个小时,就把在烟纸上一气呵成的歌词交给了田歌。回到宿舍大约40分钟后,谱好了曲子的田歌便邀来张加毅边弹边唱起来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
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
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20px;">
{{#iDisplay:w0023yhqt8a|360|260|qq}}
===乌兰图雅《草原之夜》===
</div>
等到千里雪消融
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
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
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一首脍炙人口的的经典名曲就这样诞生了。歌声中飞出的旋律悠扬婉转,抒发了词、曲住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很热对共和国建设者的由衷敬佩;它像一泓清泉,渗透咏唱者的心房,回荡在可克达拉的宁静的夜空,令人陶醉。这两位亲密合作者的脸上,同时绽放出了欣慰的笑容。
《绿色的原野》播映后,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轰动。出息国庆十周年招待会的周总理观看影片后,还当面夸奖张加毅:"为国争了光,尤其是《草原之夜》很好听......"《草原之夜》从此唱响神州大地,数十年经久不衰,深深地感染着一代代立志报效祖国的华夏儿女。这优美的乐曲也很快在国外流传,成了深受不同肤色的人们共同喜爱的文化瑰宝。不仅大江南北人人传唱,李双江、阎维文等著名军旅歌唱家更是百唱不厌。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其命名为"世界著名东方小夜曲",1994年又荣登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族经典金牌榜",赢得了当之无愧的殊荣。
世界名曲《草原之夜》之所以诞生于[[可克达拉]],既是情与景的"巧合",更是时代的必然。1958年,农四师可克达拉林场(1969年统一更名为64团)仅6000人口,条件极为艰苦。一批批在此扎根的各族复转军人和支边青年,发扬战天斗地、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并肩奋斗,在刚刚开垦出来的近6700公顷耕地上收获了5470吨粮食,约占全师总产量的16%,试种的棉花也获得了总产5100担皮棉的好收成,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第一代"可克达拉"人忘我劳动,奋发图强,面对恶劣生产、生存条件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既是《草原之夜》的灵魂,也是全体驻疆军垦将士对新生的共和国无私奉献的真是写照,更是这首世界名曲百唱不厌、永远回荡的魅力所在。
"可克达拉"因地处元代察合台汗国王都的"中亚乐园"阿力麻里古城"南郊",历史、文化底蕴同样十分厚重。为使这片诞生世界名曲的沃土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源泉;2004年夏天,一个以"可克达拉"为注册商标的"《草原之夜》风情园",在世界名曲诞生地正式对所有人开放。园内相继建起了《草原之夜》纪念馆、阿力麻里--成吉思汗西征展览"、气势宏伟的蒙古"大汉金帐"、草原石人、岩画群和展示民族歌舞的休闲广场。创办者通过不远万里去北京、内蒙古等地征集史料为补充,全方位地向全世界展示了包括突厥属部葛逻禄(斡匝儿)立国于伊犁河谷、震惊世界的成吉思汗西征经历、古城阿力麻里风貌,二太子察合台的文治武功,东察合台汗国的兴衰,西陲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风情园"的创办,得到了《草原之夜》词、曲作家张加毅、田歌的一致赞赏和大力支持:田歌曾亲临指导,为其出谋划策;张加毅则向"《草原之夜》纪念馆"赠送了他当年指导的《绿色的草原》所留下的资料、大量珍贵照片和他本人的《回忆录》。2004年9月张老因病辞世后,夫人[[薛蕴华]]及子女遵其生前遗愿,于次年6月将骨灰护送来伊,自治区和伊犁州党政机关、农四师及各族群众在被他生前视作第二故乡的可克达拉,隆重地举行骨灰安葬仪式。瞄准创建"西域人文第一园"方向,经过精心策划的"《草原之夜》风情园",配套设施日臻完整,已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和伊犁河谷人文旅游新亮点。2005年5月,国家旅游局专家考察团来此调研时,随同考察的加拿大地理学家罗伯特先生称赞道:"千年前成吉思汗的铁骑从这里向西征服世界,今天《草原之夜》又以人类的文化音符唱响世界,堪称千年草原文化与历史一脉传承";时任[[伊犁州]]旅游局局长的朵振国则说:"可克达拉不愧是一块集名史、名城、名人、名曲为一体的福地。 "
=音乐分析=
《草原之夜》是一首描绘夜色的歌.旋律围绕着中低音区的主音上.歌词、节奏比较宽松。小的曲调波浪优美精湛的腔调形成优雅细腻的韵味。形成了非方正的结构。第二句提高了一个8度,最后用拖腔停在了主音上采用了自由延伸旋律手法。
=获奖记录=
2019年12月,入选"歌声唱响中国"--最美城市音乐名片优秀歌曲。
=视频=
<center>
===吴雁泽《草原之夜》===
{{#iDisplay:b03758st5n6|640|370|qq}}
===舞蹈《草原之夜》===
{{#iDisplay:x0788tmack9|640|370|qq}}
===二胡独奏《草原之夜》真美===
{{#iDisplay:e09304cmwd9|640|370|qq}}
</center>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 910 音乐總論]]
[[Category: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