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地形

增加 18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地形 ''' [[ 地貌 ]] 形态(体),是 [[ 地球 ]] (或是其他 [[ 星球 ]] )表面(地表)各种局部的 [[ 空间 ]] 实体状态,亦可称为一个以海平面为基础的相对独立的地表起伏单元,比如 [[ 高山 ]] [[ 丘陵 ]] [[ 高原 ]] [[ 盆地 ]] 等。地貌形态可以分为原生地貌形态和次生地貌形态,以其是否受到地球外动力侵蚀为划分依据。构成地貌形态,需参考包括高度、底平面形状和 [[ 面积 ]] 、地表倾斜方位和程度在内的三个基本指标。地貌形态是 [[ 地貌学 ]] 研究的基本问题。
地球的地形分为“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形处在漫长的演化之中,陆地和 [[ 海洋 ]] 互相转换。考古发现, [[ 喜马拉雅山 ]] 地区有大量 [[ 海洋生物 ]][[ 化石 ]] ,表明这里曾是海洋,后来由于 [[ 地壳 ]] 隆起擡升为高山。关于海洋与 [[ 大陆 ]] 的演变,有著名的大陆漂移说和 [[ 板块构造说 ]]
“陆地地形”通常划分为 [[ 平原 ]] 、高原、 [[ 山地 ]] 、丘陵、台地和盆地六种基本类型; “海底地形”通常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 [[ 海沟 ]] 、海盆( [[ 海洋盆地 ]] )和 [[ 大洋中脊 ]] 等类型。 与地形研究的相关科学分支有 [[ 地形学 ]] [[ 地理学 ]] [[ 地球科学 ]] [[ 外营力 ]] [[ 堆积 ]] [[ 侵蚀 ]] 、搬运;内营力分为地震( [[ 欧亚板块 ]] [[ 菲律宾板块 ]] 互相挤压而造成的 [[ 地震 ]] )。
==空间单元==
按照地貌形态的 [[ 空间 ]] 规模差异,可以把地貌形态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空间单元。
*星体地貌形态:占有整个地球,是最大的地貌形态,包括大陆和海洋两个单元。
 
*巨地貌形态:占有数万到数十万平方公里面积,包括山系和平原等单元,比如喜马拉雅山系、巴西高原。
 *大地貌形态:占有数百至数千平方公里面积,包括单独的 [[ 山脉 ]] 和盆地。 *中地貌形态:占有数十到数百平方公里,比如独立的 [[ 山峰 ]] 。 *小地貌形态:占有数平方公里到数十平方公里,比如沟谷、 [[ 河谷 ]] 、新月形沙丘等。 *微地貌形态:从数平方厘米到数平方公里,是复杂地貌形态的最小单元,比如 [[ 洼地 ]] 、浅沟等。 
*微地貌形态和小地貌形态可以称为单独形态,星体地貌形态、巨地貌形态、大地貌形态和中地貌形态则可称为复杂形态,由单独形态构成。而在实际上,各个地貌形态之间没有严格确定的界限。
==形体要素==
地貌面,亦可以称为地形面或坡面,由坡面高度、倾斜度、坡长、倾斜方向、延伸方向及水平 [[ 投影 ]] 面积形状构成。地貌面的构成参数也可以称作特征参数,可以确定地貌面的空间特征。自然地貌面可以分为平面、斜面和垂直面,以两地貌面之间所成二面角 [[ 角2 角]]2 °和55°为界限。0°~2°为平面,2°~55°为斜面,55°~90°为垂直面。
地貌线是两地貌所成二面角的交线,可以分为 [[ 坡度 ]] 变换线和坡面变换线两种,包括 [[ 山脊线 ]] 、山麓线、谷底线等。坡度变换线是垂直(上下)方向的地貌面产生的交线,坡面变换线是水平(左右)方向的地貌面所成的交线。地貌线的表现形式可以有直线、 [[ 曲线 ]] [[ 折线 ]] ,而事实上,大多数 [[ 地貌线 ]] 由于受自然侵蚀转而成为圆棱面。
地貌点是地貌面或线的交点,比如山顶点。
46,1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