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栗头雀鹛

增加 6,113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栗头雀鹛'''(学名:Schoeniparus castaneceps),是雀眉科拟希鹛属小型鸟类,体长10-12厘米。头顶栗色具皮黄白色纵纹…”
'''栗头雀鹛'''(学名:Schoeniparus castaneceps),是[[雀眉科]]、[[拟希鹛]]属小型鸟类,体长10-12厘米。头顶栗色具皮黄白色纵纹,眉纹和头侧白色,黑色贯眼纹和髭纹在白色头侧极为醒目。上体橄榄褐色,翅具大型黑色翅斑;最外侧飞羽表面白色,内侧飞羽表面栗色。下体皮黄白色,两胁和胸侧沾棕。虹膜红褐色或棕红色,上嘴暗角褐色,下嘴肉色,脚黄绿色或黄褐色。
[[File:栗头雀鹛.jpg|缩略图|[https://ss1.bdstatic.com/70cFu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994104501,2196805324&fm=15&gp=0.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0%F5%CD%B7%C8%B8%F0%CC&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111111 百度图片]]]

栗头雀鹛主要栖息于[[云南]]和[[西藏高原]]海拔2600米以下的中低山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常成对和成3.5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亦见成10多只至20余只的大群。常在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上层枝叶间,有时也在树干和林下灌丛中活动和觅食。沿树干活动时多绕树干呈螺旋形向上攀缘。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阿萨姆、锡金)、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地。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阿萨姆、锡金)、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地。在中国分布于西藏南部聂拉木、察隅东南部,云南西北部贡山、西部腾冲、盈江、凤庆、景东、镇康、龙江川和怒江间山脉、西南部澜沧、南部绿春等地。
==形态特征==
[[File:栗头雀鹛2.jpg|缩略图|左|[https://ss3.bdstatic.com/70cFv8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852567235,2410878208&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0%F5%CD%B7%C8%B8%F0%CC&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111111 百度图片]]]
雌雄羽色相似。前额、头顶、枕栗褐色,额和头顶前部具宽阔的白色纵纹,头顶后部和枕具淡棕色纵纹,具宽阔的黑色贯眼纹和窄的黑色髭纹,颊、耳和其余头侧白色。背、肩、腰等上体和翅上小覆羽与中覆羽橄榄绿色沾黄,大覆羽和初级覆羽黑色,在翅基部形成大块黑斑;飞羽暗褐色,最外侧两枚初级飞羽外缘以淡白色或浅灰色,第三枚飞羽以次的飞羽外翻棕栗色或栗色,往端部逐渐转为淡白色,最外侧次级飞羽内外翱均具宽的橄榄绿色羽缘;尾暗褐色,外嗣沾灰。颏、喉、胸等下体淡皮黄色或皮黄白色,颏、喉较黄,颈侧、胸侧和两胁赭棕色,尾下覆羽淡皮黄白色,翅下覆羽白色。

虹膜红褐色或棕红色,上嘴暗角褐色,下嘴肉色,脚黄绿色或黄褐色。

在中国分布于的两亚种的区别主要在于:指名亚种头顶栗褐色较浅,上体褐色较多茶黄色,下体两侧较多赭色;云南亚种头顶栗褐色较深,上体较少茶黄色,下体两侧较少赭色。
==生活习性==
[[File:栗头雀鹛3.jpg|缩略图|[https://ss1.bdstatic.com/70cFu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3445101245,3996828112&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0%F5%CD%B7%C8%B8%F0%CC&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111111 百度图片]]]
习性:栗头雀鹛主要栖息于云南和西藏高原海拔2600米以下的中低山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常成对和成3.5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亦见成10多只至20余只的大群。常在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上层枝叶间,有时也在树干和林下灌丛中活动和觅食。沿树干活动时多绕树干呈螺旋形向上攀缘。

叫声:边活动边发出逐渐升高的“吐-威-威”的三节声音或“唏、唏、唏、唏”的高音,因而显得较嘈杂,特别是成群在一起的时候。三音节渐强的tu-twee-twe声;高而带喘息的下降颤音tsi-tsi-tsi-tsi-tsi-tsirr;轻声chut或chip的联络叫声。鸣声饱满而起伏,下降的颤鸣ti-du-di-du-di-du-di。

食性:留鸟。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据7月份在中国云南剖析的4只鸟胃所吃食物全为鞘翅目、鳞翅目等昆虫,11月间剖析的4只鸟胃亦几全为鞘翅目等昆虫。 仅有1胃兼食有少量植物种子(郑作新等,1987)。
==近种区别==
[[File:栗头雀鹛4.jpg|缩略图|左|[https://t7.baidu.com/it/u=1487796250,3033623538&fm=193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0%F5%CD%B7%C8%B8%F0%CC&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111111 百度图片]]]
该种有相似种金额雀鹛(Pseudominla variegaticeps)和棕头雀鹛(Alcippe ruficapilla)。金额雀鹛额金黄色,头顶黑色,枕栗色无白色眉纹,最外侧两枚初级飞羽外缘不为白色;棕头雀鹛头顶无纵纹、有黑色侧冠纹,但无白色眉纹。区别均较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营巢于常绿阔叶林中攀缘植物上,巢呈杯状,主要由枯草、竹叶等材料构成,有时也混杂有少量苔藓。每窝产卵3-4枚,卵的大小为18毫米×13.5毫米。雌雄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规模尚未确定,该物种在尼泊尔中部和东部、印度东北部、缅甸、不丹以及整个东南亚范围内都很常见,但在中国很少见(del Hoyo等,2007)。<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514624/3318XPIzAzPtcEdY0cjxWoBq67sMWNqcKtH-REfy9lHJdSn7EXIi8jglZv4esZ_ytnR7p1SOLuz6TEK2qUuxuIfdwtCc2ugx2FDN6pev_hApEQ Schoeniparus castaneceps]</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43,10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