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东风4型柴油机车

增加 12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东风4型柴油机车.jpg|350px|缩略图|右|<big>东风4型柴油机车</big>[https://pic4.zhimg.com/v2-f0fdf921fff0a473e3b811384a8c1c34_1440w.jpg?source=172ae18b 原图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30901823 来自 知乎 的图片]]]
''' 东风4型柴油机车 ''' (DF4),是 [[ 中国铁路 ]] 第二代电传动柴油机车的首型机车,也是中国首次 [[ 设计 ]] 研制的交-直流电传动柴油机车,该型机车从研制到成熟亦经历了一段坎坷的历程。1960年代中期,大连机车车辆厂、 [[大连机车研究所| 大连热力机车研究所 ]] 、大同机车厂开始研制240/275系列中速柴油机,至1969年研制出首台东风4型柴油机车, 此后多年一直处于" 一边生产、一边改进" 的局面。1974年,东风4型柴油机车初步投入批量 [[ 生产 ]] ,但在运用中柴油机又相继出现大量问题,在历经大量设计改进和试验研究之后,柴油机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得到大幅提高。随后,作为东风4型机车的升级产品、装用16V240ZJB型柴油机的东风4B型柴油机车于1982年面世,并于1985年投入批量生产,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生产数量最多、运用最广泛的柴油机车车型。
==开发背景==
1950年代,中国在大跃进形势的推动下踏上牵引动力内燃化的道路,并开始仿造试制多种形式的柴油机车。1956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 制定了《铁路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牵引动力的改造是铁路 [[ 技术 ]] 改造的重点,要逐步由蒸汽机车转到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1958年,大连机车车辆厂参照苏联的TE3型柴油机车,成功试制了两台巨龙型柴油机车。这款中国第一代电传动柴油机车经过数年试验改进后,于1965年定型为ND型柴油机车(1966年8月改称为东风型柴油机车),并正式投入批量生产。与此同时,当时世界上的大功率柴油机车已经出现了采用中速柴油机、交-直流电传动的发展趋势。1964年,铁道部确定了" 高速柴油机和中速柴油机并举" " 电传动和液力传动并举" 的柴油机车发展方针,为了尽快缩小中国柴油机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向大连机车车辆厂下达了研制第二代大 [[ 功率 ]] 柴油机车的任务。
==研制过程==
1965年初,大连机车车辆厂、大连热力机车研究所、大同机车厂、 [[ 铁道科学研究院 ]] 等机构联合组成新中速柴油机设计组,首先重点是研制柴油机车的动力来源--新型大功率中速柴油机。当时同类型柴油机的设计参考资料十分缺乏,设计组只能从国内外杂志文献中寻找相关资讯,将国外同类型柴油机及机车的数据、图片以及使用中情况等作为设计参考,例如 [[ 苏联 ]] 哈尔科夫运输机械制造厂的Д70系列、 [[ 法国 ]] 阿尔萨斯机械制造公司的AGO 240系列、 [[ 瑞士 ]] 苏尔寿公司的LVA24系列等。1965年7月,铁道部内燃机车会战指挥小组在青岛召开会议,批准下达新中速柴油机设计任务书,主要技术指标为缸径240毫米、行程275毫米、小时功率4000 [[ 马力 ]] 、额定功率3600马力、额定转速为每分钟1100转、四冲程、16缸、涡轮增压。1966年初,大连机车车辆厂试制成双缸机并调试成功,双缸机最大输出功率突破500马力,证明16缸机可达到4000马力的预期目标。1965年8月,完成试制首台16缸的16V240ZJ型柴油机样机,同年内完成新型机车的总体设计。
正当柴油机样机依试验程序进行调试和设计改进时, [[ 文化大革命 ]] 在全国范围内爆发,受到" 夺权" " 批斗" ”[[ 政治 ]] 运动干扰,各地科研机构首当其冲的遭到巨大的冲击,研制工作只能在断断续续的情况下进行。1967年,湘潭电机厂(今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试制了首批为第二代大功率柴油机车配套的牵引电机组,包括3000千伏安三相交流同步牵引发电机、410千瓦牵引电动机、80千瓦起动 [[ 发电机 ]] 、45千伏安三相交流同步励磁发电机。
1969年,为庆祝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二十周年国庆,大连机车车辆厂对原有的设计方案进行局部修改,将之前试制的柴油机和牵引电机组样机安装在机车上,同年9月26日试制出首台东风4型2001号机车,出厂后在沈大铁路大连至大石桥区间进行牵引试验。但由于这台机车为" 国庆献礼" 草率上马,其零部件未经必要的试验考核和改进,柴油机和电气部分以及机车其它一些装置未达到设计要求,导致整台机车的性能和 [[ 质量 ]] 都未能过关。此后,大连机车车辆厂针对原型车试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联合田心 [[ 电力机车 ]] 工厂(今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永济电机厂、大连热力机车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持续十几年的反复试验和全面改进。
273,60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