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中医

增加 1,63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中药]]药材中药药材在国际上,针灸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极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革命。
[[File:中医4.jpg|thumb|right| [https://file01.16sucai.com/d/file/2013/0829/20130829064108314.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16sucai.com/2013/08/25676.html 图片来源火狐官方网] ]]
==中医哲学观==
==中医五行学说==
 
[[File:中医5.jpg|thumb|right| [https://img.redocn.com/sheji/20150310/zhongyigaishantizhixuanchuanzhanban_3986991.jpg 原图链接] [https://sucai.redocn.com/zhanban_3986991.html 图片来源火狐官方网] ]]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学]]说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五行学说中以五脏配五行即:肝与木、心与火、脾与土、金与肺、水与肾。五脏与五行相生相克应保持相对平衡和稳定,和谐相处。如果五脏与五行发生失调,出现太过、不及或反侮,也会致疾病的发生,这对于推断疾病的好转和恶变,治疗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据。中医主要运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中医脏腑学说==
[[File:中医8.jpg|thumb|right| [https://pic32.photophoto.cn/20140707/0017029580211408_b.jpg 脏腑学说主要是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原图链接] [https: 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www.photophoto.cn/pic/17222960.html 图片来源火狐官方网] ]] 、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像",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
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 '''脏腑学说:'''主要是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的生理 功能和 病理 状态,称为"从象测藏"。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变化
'''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像",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脏腑"不单是解剖型态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
''' 五脏: ''' 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
''' 六腑: ''' 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谷、分清泌浊、传化糟粕"。
''' 奇恒之府: ''' 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 气血津液气 :''' 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的生成源自先天与后天。禀受于父母的精气,称为"先天之气"。肺吸入自然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水谷产生的水谷之气,合称为"后天之气"。  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作用。  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不调"。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经络学说参见:针灸学及腧穴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经络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正如《扁鹊心书》所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
'''经络学说参见:'''针灸学及腧穴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经络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正如《扁鹊心书》所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
经脉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脏腑相互关系密切的学说。经络被定义为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起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近代则将病因分为五类:
''' 外感病因: ''' 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 内伤病因: ''' 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 继发病因: ''' 包括痰饮、瘀血、 [[ 结石 ]]
''' 其他病因: ''' 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医过。
''' 发病邪气与正气交战 :''' 决定发病及疾病的发展变化。又称为"正邪分争"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指人体的自我修复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病能力等。"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体质、情志、地域、气候等,与发病有密切关系。病机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的机理,又称"病理",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包括: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脏腑传变等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指人体的自我修复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病能力等。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体质、情志、地域、气候等,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病机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的机理,又称"病理"。 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 内生五邪,包括: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 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脏腑传变等  ''' 病性转化,包括: ''' 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等  元气学说,中医认为,元气为先天之精所化生,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由先天之肾所藏,后天脾胃来濡养,借三焦和经络流行分布并弥散全身。
==中医历史典故==
虎守杏林传说,董奉一天回家途中遇茅草丛中卧着一只老虎。细看没有吃人的凶相,一动不动,抬头张嘴,大声喘气,流着泪,表情很痛苦样子,是求董奉治病。董仔细看了老虎说:"明天此时你来此等候,我给你治病。"老虎点头走了。第二天董奉把两个铁环戴在胳膊上,叫老虎张口,铁环用来防虎咬。他用手掏出老虎喉咙里的骨头,治愈了老虎的病,后来老虎为了报恩,就为董垂守杏林。今人用"虎守杏林",意在褒扬像五行。
== 董奉那样高超的医术 ==
再世华佗华佗一次在途中,见有人出殡,他看见棺材缝里流出来的血,还像活人的血,于是上前救治,终于救活在棺材里假死的产妇,被人们誉为"神医"。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三国演义》说他能为曹操开头颅治其头风病。后人用"再世华佗"来赞扬医生的医术高明。
==中医特点==
 
[[File:中医2.jpg|thumb|right| [https://p1.ssl.qhimg.com/t01b68e426ebaecc64b.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7&eid=4384891&sid=4591318 图片来源火狐官方网] ]]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主要特点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
''' 二、辨证论治'''
1.概念: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辨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2.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疾病是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的,而证则是疾病过程中典型的反应状态。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辩病又辨证,并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三、相似观念现代分形观----中医的三个哲学观是取象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分形是上个世纪美国人创立的,但分形即--相似的观念中国几千年前就有,如著名的阴阳,五行就是最古老的分形观,上个世纪邓宇等的新发现。是取象比类、象数学、取数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即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
==中医治疗手段==
== [[File: 医治疗手段=医10.jpg|thumb|right|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105/e8e67028fb794b6bbb0b7bd3fc70c813.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73443402_751384?sec=wd 图片来源搜狐网] ]]
''' 中药'''
按治疗作用分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收涩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活血祛淤药、止血药、泻下药、驱虫药、芳香开窍药。
''' 针灸'''
针灸按人体十四体表经脉循行常用穴位针灸,根据病情的不同和穴位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进针手法和深度及角度。十四经脉为:[[任脉]]、[[督脉]]、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 拔火罐'''
拔火罐疗法是用罐状器,借火热的作用,使罐中产生负压,吸附在皮肤的穴位上,造成局部充血、瘀血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医四诊==
''' 一、望诊'''
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形体观其形体,可知五脏盛衰,轩岐早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按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脑为元神之府,肾精生化之髓充实其中,才能神光焕发,思维敏捷。苦头往前倾,目睛内陷,是髓海不足,元神将惫现象。背为胸廓,心肺居于胸中,背曲肩随,是心肺已虚象征。腰为肾脏所在部位,不能转摇,是肾脏功能衰惫的表现。
''' 二、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1、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① 声音高亢:是正气未虚,属于热证、实证。②语声重浊:乃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肺津不布,气郁津凝,湿阻肺系会厌,声带变厚,以致声音重浊。2、嗅气味可分为病人身体的气味和病室内的气味。① 病人说话有囗臭,多属消化不良、腐臭多属体内有溃疡。② 病室内有尸臭气味,多属腑脏败坏。有烂苹果气味,多属消渴病(糖尿病)危重患者。
''' 三、问诊'''
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综观四诊所获证象,大半均由问诊得来,即知此言不谬。问诊范围甚广,我们仅将《景岳全书》所列十问加以增损进行研讨,余未备述。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团,病机全从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
''' 四、切诊'''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本节仅论切脉,余未备述。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切脉辨证,早在《内经》、《难经》就有记载,经历三千年来的不断总结,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但对证象与脉象间的内在联系,却无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学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才会出现不同脉证。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白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如果血络松弛则呈孺、缓;紧张则呈弦紧; 痉挛则呈结代等等。只有将固定的心脏、脉络和流动的气、血、津液连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脉象变化的本质,对于何证出现何脉才有理有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气血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中医医科分类==
分类有利于提高中医生对疾病专一的研究和治疗,也为患者问医就诊提供了方便,主要有:
''' 内科'''
中医内科主要治疗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外感病是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疾病。内伤病主要指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
''' 外科'''
中医外科主要治疗包括疮疡、瘿、瘤、岩、肛门宣肠疾病、男性前阴病、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病等。
''' 儿科'''
中医儿科主要治疗小儿疾病。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因而治疗的方法和用药也与成人不同。其主要表现在:小儿抗御外邪的能力差,一旦发病,证候的传变迅速,与成人有着很大差异。患儿对疾病的痛苦往往不能正确表达,加上小儿腑脏娇嫩,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力也与成人不同,因而开设小儿专科很有必要。
''' 妇科'''
中医妇科主要治疗妇女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乳房疾病、前阴疾病和妇科杂病。中医治疗妇人疾病具有一定优势,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
''' 针灸科'''
中医针灸是针刺法和炙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刺激来治疗疾病。炙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体表的经络腧穴,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疗法适用于各科疾病,包括许多功能性疾病和传染病,以及部分器质性疾病。
''' 五官科'''
主要治疗耳、鼻、咽喉、口腔疾病、眼睛疾病。骨伤科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体","正骨","伤科"等。中医骨伤历史久,源远流长,是[[中华各族]]人民长期与损伤及筋骨疾患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丰富的学术内容和卓著的医疗成就,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名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医学名医==
一、针灸之祖--黄帝,姓[[File: 姬,公孙 、氏:有熊、轩辕。黄帝是传说 医7.jpg|thumb|right| [https://pic.ibaotu.com/00/23/02/19E888piCsnN.jpg-0.jpg 原图链接] [ 中原https://ibaotu.com/sucai/222927.html 图片来源包图不网] ]] 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一 脉学介导者针灸之祖:'''--黄帝,姓:姬,公孙 、氏:有熊、轩辕。黄帝是传说中[[ 扁鹊中原]] 姓秦, 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 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 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 太子尸厥已死,而 此书 之复生;齐桓公未病 疗方法多用针刺 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三下。《史 故对针刺的 ·战国策》 有他的传 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 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录较详
'''二 外科之祖脉学介导者:'''--[[ 华佗扁鹊]](?-208) 又 姓秦, 敷,[[字元化]] 越人 后汉末[[沛 ]]渤海郡郑(今[[安徽]]亳州河北任丘)人。 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 太子尸厥已死 对外科尤为擅长。对"[[肠胃]]积聚"等 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 病, 饮麻沸散 而知其后五日不起 须臾便如醉肠洗涤 名闻三下。《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 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三 医圣外科之祖''':--[[华佗]](?- 张仲景 208) [[字元化]],后 汉末 向阳郡[[沛国]](今 河南南阳人[[安徽]]亳州)人。 相传曾任 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 沙太守 。对"[[肠胃]]积聚"等病 当时伤寒流行 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 病死者很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 缝腹摩膏 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施行腹部手术
'''四 预防 学的介导者--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张仲景:''' 名机 晋朝丹 汉末向 句容(今 属[[江苏]] 河南南阳 人) 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的 肘后方 伤寒杂病论 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 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 对祖国医学的 斑疮"是全世界最早 关[[天花]]的记载 重大贡献
'''五 [[药王]]预防医学的介导者:'''--[[孙思邈]](581-682)[[ 唐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 ]]京兆华原丹阳句容(今[[ 陕西江苏]] 铜川耀州区) 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 因治愈[[唐太宗]][[唐太 著有《肘 ]]头痛病 方》 宫廷要留他做书中最早记载一些[[ 御医传染病]] ,他扯谎采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 长生不老药天花]]"献皇上,偷跑了。监视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 的记载
'''六 、[[ 儿科药王]] 之祖:'''--[[孙思邈]](581- 钱乙字仲阳,北宋郓州682)[[ 唐朝]]京兆华原(今 山东东平[[陕西]]铜川耀州区)人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 著《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以因治愈[[唐太宗]][[ 脏腑 唐太后]]头痛 ,宫廷要留他做[[御医]] 学说立论 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 他扯谎采"[[长生不老药]]"献皇上 比较系统地作出 偷跑 辨证证治的范例 。监视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
'''七 、[[ 法医儿科]]之祖:'''--[[ 钱乙字仲阳,北 慈宋]]朝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以[[ 福建脏腑病理]] 人。1247年总结宋代前 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 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 是世界上最早 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证治 法医文著 范例
'''八 、[[ 药圣法医]]之祖:'''--[[ 李时珍宋慈宋]] [[ 字东壁福建]] 人。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 号频湖法官]] ,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 艰苦 心得 成《[[本草纲目]] 洗冤集录 》, 所载药物共1758种,被译为日、 是世界上最早的 、德、俄等国
'''九 《医宗金鉴》总修官[[药圣]]:'''-- 吴谦字文吉,清朝[[ 安徽李时珍]] 歙县人。[[ 乾隆字东壁]] 时为[[ 太医院号频湖]] 院判 ,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 《医宗金鉴》是清 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 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 书800余种 全书90卷;它是中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 经27年 艰苦,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 ,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文字
'''十、《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它是中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
==四大经典《黄帝内经》==
 
[[File:中医9.jpg|thumb|right| [http://img.39yst.com/uploads/2014/1230/1419908202740.jpg 原图链接] [http://www.39yst.com/hdnjsw/201412/211469.shtml 图片来源火狐官方网] ]]
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传统医学巨著。它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难经》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释。
[[亚洲]]新加坡近20年来,中医药益发成为[[新加坡]]各旗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的要素,形同布帛菽粟,不可须臾离开。新加坡的中医药有悠久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中医医疗机构]]30余家,[[中药店]]开设的[[中医诊室]]有1000余家。
'''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经营中药的店铺约3000余家,有中医师工会会员800余人,多数开店兼诊病,以祖传药店为多。[[马来西亚]]卫生部向来对中医十分关注和支持,但仍未接受中医师的注册,在那里甚至不注册也可行医。政府对药物重金属含量有控制标准,对有[[毒品]]及濒危[[野生动物]]药品一律禁售。
''' 泰国'''
泰国政府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只给考试及格的中医师发临时执照。早在1987年政府正式通过和批准了中草药议案。有中药店800余家,多有坐常中医师诊病,也有许多私立中医院广泛应用中草药和针灸进行治病。较大的中药批发商约为10家,中小型约为40家。
''' 越南'''
越南很早就提出东医与西医相结合,规模较大的中药店有近200家,中小药店更是遍布城乡。现从中国出口到[[越南]]的中成药就有180种。中药材种类繁多,品种齐全,无论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药应有尽有。中国共有16家药品生产企业获得在越南的经营许可证。
''' 日本'''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汉方医学在日本发展迅速起来。据统计,[[日本]]从事汉方医学为主的人员有15000人左右,从事[[针灸推拿]]的医务人员约10万,从事汉方医药研究人员近3万。有汉方医学专业研究机构10多个,有44所公立或私立的药科大学或医科大学的药学部也都建立了专门的生药研究部门,还有20余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汉方医学研究组织。日本官方对汉方医学的应用和研究充给予了愈来愈多的支持和关注。首先在医疗政策方面,厚生省除规定大部分汉方制剂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外,还规定针灸费可部分地从医疗保险中支付。同时还同意在西医院内开设东洋医学科。在汉方医学[[教育]]方面,文部省正式下文成立世界第一所正规的针灸大学,使汉方医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行列。
''' 韩国'''
韩国在国内已家喻户晓,其政府将中医命名为"韩医"意在"申遗"以窃取中国文化成果。
或许在皇家的默许下,使中草药、针灸等各种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英国蓬勃兴起,现每年大约有250万英国人采用顺势、中草药、按摩、正骨和针灸疗法,支付医药费用多达9000万英镑。英国现有中药店350余家,60%的中草药从中国进口,英国每年进口药材品达1200余种,其中60%是从中国进口,英国每年进口药材量达8000万美元,在欧洲名列前茅。但从1995年进口中药的情况来看,英国全年进口中药1043万美元,其中中药材9893吨,计1012万美元,中成药约31万美元,还有很大的贸易潜力有待开发。
''' 德国'''
德国是一个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人们的整体素质较高,对东方的文化了解甚多,当然对古老的中医和针灸也有一走的认识,普遍持欢迎态度。德国的针灸医生大多数为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的医生,经过一定的西医实践后改为学习中医的。他们出于两种情况,一种是热衷于东方古老的中医针灸医术,对它们的神秘疗效怀有一种崇敬感,一种是由于德国医生的失业率很高,迫于生计,被迫改为学习中医的;但前者远远高于后者。当然,在德国医生的行列中,不乏也有一些中等专业学历者,他们经过艰苦的努力,自学成材而成为医生的。在临床医疗中,[[德国]]医生把针灸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方法或手段,诊治病人既用西医疗法,也用中药和针灸,以便争取治疗更多的病人。
随着中医、针灸在美国的发展,中药也受到美国人的青睐。据统计,美国人每年要花费60亿美元用于营养保健品,而且这一市场以每年增长20%的速度拓展。美国约有5%的患者服用天然药物,其中80%的人在治疗过程中服用中药。
''' 加拿大'''
加拿大中医针灸医疗,主要是以私人诊所形式开展的。全加拿大约有中医针灸从业者2000余名,中医针灸诊所遍及全国各省。这些诊所大多为华侨开办的,但都附设药店。
1,06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