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349
次編輯
變更
多伦路
,無編輯摘要
==历史沿革==
20世纪初以前,多伦路还是 [[ 宝山县 ]] 一处不起眼的 [[ 农村 ]] 和纵横交错的无名小浜。多伦路修建于1911年,起初将今多伦路201弄以南狭长小路及路西的小浜填浜拓宽,多伦路一带虽在理论上隶属华界,但却是当时 [[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 ]] 越界筑路的产物。1918年又与今多伦路201弄以北的四川北路(原北四川路)相连接,形成现在的路况。
多伦路的建筑多是中国早期民族资本家发达之后建造的别墅,抗战期间归属日本人和 [[ 汪精卫 ]] 政权官员所有,为日本侵华海军保甲制度区。多伦路215号梁鸿志旧居;这些住宅在抗战后作为敌产被政府要员所占据。其中有 [[ 国民党 ]] 时期四大家族之一 [[ 孔祥熙 ]] 具有伊斯兰风格的 [[ 孔祥熙公馆 ]] ;白崇禧在抗战后一度居住过的多伦路210号白崇禧公馆,台湾作家白先勇也曾在小时候短暂居住在这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法式别墅汤恩伯公馆曾先后作为 [[ 汤恩伯 ]] 和陈仪的住所。多伦路93号花园洋房则是在1950年被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征用为王造时住宅。多伦路还有上海现存的唯一中西合璧的 [[ 基督教堂 ]] 鸿德堂,具有南洋廊式风格的 [[ 中华艺术大学 ]] 学生宿舍,典型的石库门里弄景云里、永安里等等,为海上旧式里弄和海派建筑的缩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伦路是以 [[ 鲁迅 ]] 为代表的中国左翼知识分子最活跃的地区。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窦乐安路233号中华艺术大学成立。 [[ 鲁迅 ]] 、 [[ 郭沫若 ]] 、 [[ 茅盾 ]] 、 [[ 叶圣陶 ]] 、 [[ 王造时 ]] 等知识分子曾经居住在多伦路和附近的景云里。 [[ 丁玲 ]] 、 [[ 沙汀 ]] 、 [[ 瞿秋白 ]] 等一大批 [[ 左翼作家 ]] 也一度在多伦路附近的虹口地区居住和创作。 1943年10月1日,汪精卫政府以察哈尔省多伦县改为今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多伦路先后出现 [[ 太阳社 ]] 、 [[ 基督教会 ]] 、 [[ 上海艺术剧社 ]] 、中华艺术大学、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 、 [[ 新中国剧社 ]] 、 [[ 自由出版社 ]] 等 [[ 社会团体 ]] 与组织<ref>[http://news.sohu.com/20080130/n254958487.shtml 多伦路,百年上海的诉说(组图)],搜狐,2008-01-30</ref>。
==现况==
1999年初,多伦路改造一期工程启动,建设集 [[ 旅游 ]] 和 [[ 文物 ]] 保护为一体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1999年10月22日,虹口区政府举行一期工程竣工暨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街牌揭幕仪式。沿街开辟了文物收藏馆和名人故居,在多伦路L行拐角点建造了高18米的标志性建筑夕拾钟楼,并开设了中国第一家官方的当代艺术馆 [[ 多伦现代美术馆 ]] 。目前涉及多伦路后排建筑的多伦路改造二期工程已完成规划,正在建设中。届时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将延伸至海伦西路和 [[ 宝山路 ]] ,成为X字型文化街区。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