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杨浦区

增加 27,040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杨浦区''',隶属上海市,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地处黄浦江下游西北岸,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西临虹口区,北与宝山…”
'''杨浦区''',隶属上海市,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地处黄浦江下游西北岸,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西临虹口区,北与宝山接壤。总面积60.61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全区共有常住人口131.27万人。

杨树浦港纵贯区境南北,杨浦即以此演变得名,南部沿江地带是曾经的上海公共租界东区,中部偏东区域则为“大上海计划”实施地。杨浦区不仅拥有中心城区里最长的15.5公里的白金滨江岸线,经济实力也十分强劲,市区内唯一的规划生态岛屿复兴岛亦坐落于该区。

杨浦坐拥上海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十大商业中心之一的江湾五角场;上海第三代国际社区新江湾城;产值丰厚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世界500强汇集的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以及东外滩。
杨浦科教资源丰富,区域内坐落着14所各类高等院校,其数量超过了上海市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被誉为“上海学府中央区”。包括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校。

2016年5月,被国务院确立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2017年,杨浦区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
==历史沿革==
宋初,今虬江以南,隶华亭县。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批准设上海县,下辖五乡,区境为上海县高昌乡。今虬江以北,先后隶属昆山县和嘉定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从嘉定县析置宝山县,区境北部属宝山县殷行乡和江湾乡一部分。民国元年(1912年)虬江以北属宝山县殷行乡。虬江以南,租界线以北属上海县引翔乡。民国16年上海特别市成立,引翔、江湾、殷行3乡划归上海特别市。次年7月,改为引翔、江湾、殷行3个区。民国34年抗战胜利,分属新市街区和江湾区。1952年。新市、江湾两区合并为江湾区。1956年,隶北郊区。1958年,撤消北郊区,该地区从1956~1984年先后划入杨浦区。

南部原为上海县高昌乡23保的一部分。清同治二年(1863年)黄浦江以北,杨树浦港以西,杨树浦路一带为美租界。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英美租界合并称公共租界,向东扩展,由周家嘴路,自西向东到顾家口(今平凉路底)划一直线,为租界界线。民国31年,日军、汪伪占有租界。抗战胜利,设置上海市19、20两区(榆林和杨树浦两个区)。1960年杨浦、榆林两区合并为杨浦区。

浦东地区,清宣统二年(1910年)实行部章城镇乡自治,始称东泾镇,属上海县。民国元年,实行省章乡自治称洋泾市。民国17年7月改称洋泾区。上川路以东属高桥区,以西属洋泾区。1952年,分属高桥、东昌两区。1956年并入东郊区。1958年撤东郊、东昌区,成立浦东县。1960年撤浦东县,浦东大道以北的沿江地带划归杨浦区,建立沪东街道办事处。1984年划入川沙县东沟以西,荻柴浜以北,上川路以东地区,划出海防新村,成立歇浦路街道办事处。

杨浦区由一代伟人邓小平亲笔题名的杨浦大桥一跨过江,与当今中国开发的热土——上海浦东新区紧紧相连,它还与北上海人文积淀深厚的虹口区相互依存,杨浦大桥与军工路隧道、大连路隧道、新建路隧道相互平行,它是杨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杨浦区区委书记由陈寅担任、区长为金兴明。区政府位于江浦路549号。

杨浦注重大力发展绿化、加强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区绿化覆盖率近20%,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766公顷。区域内有共青森林公园、黄兴公园、杨浦公园、江浦公园、复兴岛公园等12家公园,占地面积达202公顷,已经成为市民生活休闲的好去处。其中,占地面积达115公顷的共青森林公园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一座具有自然野外风光和竹韵秀色的公园,被评为“上海优美新景点”。
==行政区划==
定海路街道、平凉路街道、江浦路街道、四平路街道、控江路街道、长白新村街道、延吉新村街道、殷行街道、大桥街道、五角场街道、新江湾城街道、长海路街道。
==自然地理==
===地貌===
地境成陆于唐宋宋初。据北宋郊直《吴门水利书》记载:吴淞江南岸有18条支流汇入。最东几条为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芒浦、烂泥浦,各捕之间距离为5~7里。据此推断,北宋时烂泥浦已在今复兴岛之东。又据区境西北部景德观(今万安路小学)重修碑文记载:原为龙神庙,庙门座西朝东,面海而立,建于北宋初期。又区境南部太平教寺吟兰州路3问号),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是区内最早建造的佛寺,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一定的开发区境是长江三角洲前沿冲积平原,是较早的滨海平原一部分。长年累月,长江挟带大量泥沙,经波、潮、流的作用,沉积成陆。靠近黄浦江下游左侧系河口沙滩、沙岛,后经吹泥填土,人工堆积成周家嘴岛岭复兴岛)、和共青森林公园。走马塘以北与虬江之间为古吴世江下游,江宽数华里,因泥沙冲击,逐渐淤塞。明初改道后,形成夹沙泥草甸土,经农民长期耕作,南境发育成菜园主,北境发育成水稻上。
===气候===
地境处北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雨水丰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区境年日照时数及年总辐射量属上海的高值区。其分布规律大致自南而北呈递增趋势。区境南部的年总辐射量为114千卡/平方厘米·年,北部为116~118千卡/平方厘米·年。

区境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天数年约为6~8天。极端最高气温为38~38 2℃。1978年7月8日极端最高气温38.9℃。

区境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5℃的天数一般为4~5天。极端最低气温在-9.5—-10℃。1967年1月16日,极端最低气温-10.1℃。

区境年降雨量南部地区为1060毫米,北部为1040~1060毫米。汛期雨量大致在600~640毫米。
区境最大暴雨量呈自南而北增多的趋势。一日最大暴雨量南部约为250~300毫米,高于市中心区;北部约为300~350毫米,也远高于市中心区。区境年平均暴雨天数在2.62.8天,平均暴雨量在76~79毫米/天。1985年最大降水量1623.6毫米,最小降水量是1971年,只有700毫米。

上海有效风能密度分布是以市中心为核心的同心圆分布,杨浦为其外围,风能密度值在80~100瓦/平方米之间。

杨浦是工业区,能消耗量大,人口密度高,建筑物密集,“热岛”现象明显,气温明显高于郊区,强度夜间大干白天,初冬大于盛夏,而以晴朗无风天气为最强。据1979年12月13日20时观测:杨树浦路一平凉路一带气温为6~6.5℃;长阳路以北至控江路一带为5.56C;控江路以北至五角场附近为5~5.5℃。而市中心区气温则为8~9℃之间。

杨浦区5~9月积温略低于中心区,大约为3700~3720℃。

杨浦区的灾害性天气和气候极值与全市基本相同。隆冬的寒潮、冰冻;春夏之交的不正常梅雨季节;夏季的暴雨以及雷暴相伴的冰雹和龙卷风,常带来突发性灾害。

==政治体制==
杨浦区委书记:谢坚钢
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薛侃 [5]
==经济概况==
===综述===
杨浦区近代工业始于19世纪80年代。清光绪八年(1882年),经李鸿章批准,官督商办的上海机器造纸局投产;1883年英商又沿黄浦江畔建立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杨树浦水厂;1890年官商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投产,这是国内最早的机器棉纺织厂。20世纪20年代初,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月刊发表的《上海劳工状况》一文描述,“近年来上海的工厂,一天发达一天了。其中纱厂为最多数,那贫民的生计,便因此一振。杨树浦一带,竟可称他为一个工业社会。”至1927年,区境内已有57家外资工厂,民族工业已发展到301家,其中轻纺工业已具相当规模,纺绽数占全市45.4%。1949年,杨浦区有企业近千家,职工近10万人,工业总产值7.2亿元,占全国的5%、占全市的20%左右,在上海乃至全国闻名。

知名企业有上海制皂厂、杨树浦水厂、上海卷烟厂。
2018年,杨浦区生产总值完成1847.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7年增长7.1%。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8.22亿元,比2017年增长28.3%;第二产业增长1009.53亿元,比2017年增长4.6%;第三产业增长830.01亿元,比2017年增长10.0%。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4.9%。
===第二产业===
2018年,杨浦区完成工业总产值 1189.17 亿元,比2017年增长8.5%。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161.30亿元,增长8.7%。 全年销 售产值1192.25亿元,同比增长6.9%。 完成工业增加值961.76 亿元,比2017年增长5.1%。 [1]
2018年,杨浦区资质以上建筑业完成265.60亿元,比2017年 下降4.3%。 完成建筑业增长51.46亿元,比2017年下降5.7%, 占第二产业比重为5.1%。
===第三产业===
2018年,杨浦区社会消费品零售完成510.25亿元,比2017年增长7.5%。 其中,五角场商圈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9.16亿元(含线上消费),比2017年增长16.7%,占全区比重为29.2%。
2018年,杨浦区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06.24亿元,比2017年下降3.8%, 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2.8%。
2018年,杨浦区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4.99亿元,比2017年增长1.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8%。
2018年,杨浦区旅游饭店、旅行社营业收入737亿元,比2017年增长21.6%,接待游客335万人次,比2017年增长25.5%。 其中旅游饭店营业收入实现8.9亿元,比2017年增长15.6%;接待游客96.6万人次,比2017年下降19.9%;平均出租率72.8%,比2017年下降3.6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杨浦科教资源丰富,20世纪初,境内就出现了教会创办的大学。至20世纪30-40年代,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区域内坐落着14所各类高等院校,其数量超过了上海市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被誉为“上海学府中央区”。在这些学校中,有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也有专业特色显著、为行业培养高级人才的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等校;也有军队所属的第二军医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有向社会开放的成人高等学校上海电视大学、上海市杨浦区业余大学,也有列入国家计划招生范围的民办学校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等。百年大学,科教资源,是杨浦实现“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坚实基础,也是杨浦构建知识创新区的动力源泉。

区境最早的小学是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引翔港镇创办的厚仁义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为厚仁初级小学堂。最早的中学是光绪三十二年创办的上海浸会大学预科。

建国前,教育事业十分落后,学校少,设备简陋。据民国35年(1946年)统计,原杨树浦区文盲率达50.59%,学龄青少年儿童失学率达48.80%。建国初,杨树浦、榆林两区共有中学生3205人,小学生20251人,在园幼儿842人,共23694人,占总人口的6.46%。中小学教职工仅有1132人。

建国后,首先接管公立中小学,对私校加强管理,重点整顿。人民政府坚持“教育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工农服务”的方向,实行减免费和人民助学金制度,大力发展儿童晚班。1957年后,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公办、民办并举,广泛调动了工厂、企业、社会团体及群众办学的积极性,中小学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干部和教师横遭批斗,备受迫害,校舍和设备毁坏,教育事业损失惨重。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1978年以来,教育事业重新得到发展。1990年,全区有中学53所,学生35021人(包括职业班1200人),教职工7223人;小学106所,学生78204人,教职工5359人;幼儿园298所,幼儿40216人,教职工5203人。在校中小学生、幼儿共153441人,占总人口13.65%,比建国初增加5.48倍。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共17785人,比建国初增加14.71倍。

由于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基础,狠抓薄弱环节,开展教学科研,优化课堂教学,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1989年9月,国家教委授予“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的称号;小学毕业生合格率连续稳定在99%以上,优秀率达88%左右;初中毕业生合格率自1984年的56.65%上升到1990年的98.38%;高中毕业生录取率自1985年的47.68%上升到1990年的75.54%。处于全市先进行列。

成人教育最早创办的是民国2年(1913年)的通俗学校和民国5年的恒丰纱厂职工补习学校。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有民国13年的杨树浦平民学校与民国14年的思恩义务学校等,均有中共地下党团活动。
建国后,成人教育发展迅速。1954年,初等教育计有市立工技、产业区校、厂校共57所。至1960年3月,共扫除文盲45763人。1981年,全区已有中等业余学校39所,学员达22486人。1988~1990年,区属职工76734人参加岗位培训,占职工总数的88.8%。成人高等教育也有很大发展,1990年境内有成人高校220所。

建国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迅速发展,1990年,共有中等专业学校15所,职业学校4所,中等技术学校64所。

境内最早的大学是上海浸会大学,创办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光绪三十三年自四川路迁至区内军工路,民国3年定名沪江大学。迄解放时,境内共有高等学校9所,通过1952年院系调整后,存有4所,后又陆续新建、迁入11所。1990年,境内共有全日制高等学校15所,占全市近1/3。

杨浦知识创新区在空间上覆盖区域全境,以“三区联动”为发展的指导方针进行合作、互动。“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根据区域内高校的分布状况,高校校区规划为西区、东区和北区三个区域,西区规划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财经大学等为核心;东区规划以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为核心;北区规划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为核心。另外复旦附中、交大附中、控江中学、杨浦高级中学、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上海理工大学附中、市东中学、中原中学等上海市名牌高中也云集杨浦。因而杨浦被称为上海的“学术区”,在教育质量方面具有相当优势。
===文化事业===
建国前,区境的文化设施十分落后,直至民国16年(1927年),只有一家座位200只木板坐椅的天一楼戏院。当时境内工业发展迅速,产业工人工作艰苦,时间长达12小时,且食不果腹,难以享受文娱生活。从本世纪20年代起,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团结工人,进行启蒙教育,结合开展识字和文化活动,有了以揭露国民党反共反人民实质的《四可恨》和反对日本侵略军的《切萝卜头》等歌谣。到1949年上海解放,区境内仅有设施简陋的电影院1家、戏院8家,座位4641只。
建国后,党和政府关怀人民群众文化生活。50年代初,区政府设文教股,境内先后建起杨浦区工人俱乐部、杨浦电影院、沪东工人文化宫、杨浦区文化宫、杨浦区图书馆等一批文化事业单位和街道文化站。工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生活安定,300人以上的工厂俱乐部相继建立了各种戏曲音舞团队。工厂群众文化蓬勃发展。

1956年,区政府设文化科。“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止工作。1984年撤科建局。改革开放,使文化事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建设备完善、建筑新颖的电影院、文化馆、图书馆7家;原有的影剧院进行改造;街道文化站扩建成多功能文化中心。不少工厂俱乐部更新设施,广泛开展丰富多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1990年,区级和街道级文化设施发展到31家,建筑面积82594平方米,座位12580只;新办的录像放映、舞厅、音乐茶座、卡拉OK等文化活动场所,连同星罗棋布于全区的工厂、大学等俱乐部,形成了群众文化活动网络,基本适应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
===体育事业===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浸会大学(1914年改名沪江大学)组建足球队,为区境现代体育之始。宣统三年(1911年),公共租界内的汇山公园曾辟有网球场。到20年代,日商裕丰、大康和公大纱厂,都设有体育场和游泳池。民国11年(1922年),复旦大学迁入区境,建有田径场、网球场和体育馆。民国24年,国民政府在江湾兴建大型的上海市体育场。以球类活动为主的现代体育,在境内7所大、中学校和外商工厂的少数职员中开展。少数市民在公园、空地上练习传统武术与拳操,广大青少年在开阔地带踢石子与小橡皮球,在自然河浜中游泳。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纺十二厂等工厂的工会积极组织各项体育活动。沪东各大厂为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多次组织“龙头杯”、“颐中杯”、“中皂杯”等足球赛,推动了工厂足球运动的发展。不少工人子弟,受父兄影响,在街头巷尾踢起了小足球,足球运动风行一时。

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群众体育运动。至1990年境内先后兴建了体育场、体育馆、射击场、体育俱乐部、足球场、温水游泳池等8项大型体育设施,占地13.48万平方米,是全市兴建场馆最多的一个区。境内工厂、学校共拥有体育场659片、游泳池35座、娃娃池(小游泳池)72座。50年代,工厂和学校普遍开展广播操、工间操,推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广泛开展足球、篮球、乒乓和游泳运动,进行各项体育比赛。60年代,区足球队进入全国甲级队;上棉十二厂、上棉十七厂、上棉十九厂、中国纺织机械厂、上钢二厂、杨树浦水厂足球运动蓬勃发展;各中小学拥有众多的小足球队。杨浦区被誉为“上海足球的摇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各界资助兴办体育事业。工厂与学校挂钩,相互支持开展体育活动。具有传统的足球运动进一步普及。据1985年统计:全区经常踢足球的有2万多人,占区人口的1/50,是全国“足球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职工体育以健身为目的,转向小型多样;青少年各项体育活动全面发展。至1990年,杨浦区三次被评为全国“游泳之乡”,一次被评为全国“田径之乡”。
===卫生事业===
截至2016年,杨浦区的主要医疗卫生单位有:上海新华医院、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职业病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上海市杨浦区老年医院等。

上海开埠前,境内居民治病全赖中医。清乾隆年间,引溪石家浜有知名的种痘医生王占三。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西医东渐。随着租界扩张,工业兴起,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英商怡和纱厂设保健间。民国4年(1915年)沪江大学下属沪东公社设工业医院。1949年上海解放,共有医院、诊所13所,职工981人,床位907张。其中公立医院有床位510张(属军队床位40O张),占56.23%,私立医院397张,占43.77%。医院规模小、设备差、医技力量弱。境内工人劳动条件恶劣,职业病严重。居民半数饮用江浜井水,公共卫生差,疫病不断,产妇与婴儿死亡率很高。

建国后,人民政府实行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境内先后建立防治站(所)6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预防接种,公共卫生环境大大改善,先后消灭了天花、霍乱、白喉等传染病。工业职业病铅中毒、苯胺中毒等得到控制。调整和新建了市级、区级、街道三级医院,实行劳动保护和公费医疗制度,推行划区医疗,保障人民健康。“文化大革命”开始,医疗卫生工作遭破坏,制度废除,秩序混乱,质量下降,除了维持基本医疗、预防工作外,主要运用“一根针”、“一把草”,深入工厂、农村开展群防群治。1968年以后,恢复除害灭病和计划生育工作。1974年恢复妇幼保健工作。到1975年,医疗防治机构增加到31所、床位4200张,千人均床位5.26张,卫技人员5201人,千人均卫技人员6.51人。

1978年后,经过整顿、恢复,医疗卫生事业重新走上轨道。1983年起,实行卫生改革,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创设大小医院挂钩的协作病房,普遍扩建业务用房;引进精密医疗仪器;建立专家和技术协作体,开设专家、专科和业余门诊;社会医疗机构兴起。

到1990年,医疗防治机构增加到38个,比1949年增加1.92倍,床位数5676张,千人均床位5.30张,比1949年的2.56张增加2.74张,卫生技术人员7596人,千人均卫技人员7.10人,比1949年的2.08人增加5.02人。传染病死亡率比1953年下降了94.90%,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81/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0.78‰,期望寿命从1953年的男59.98岁、女60.9岁提高到男73.4岁、女76.56岁。
===“双创”活动===
2019年在推动“双创”政策落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融通创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打造“双创”升级版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成效明显,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
==交通==
===水路===
区境交通,向以水路为主。黄浦江穿越区境东南部,北出吴淞口。两岸支流多,航运便利。上海开埠后,外商纷纷占用岸线,辟建码头。至本世纪初,区境沿江滩地已成为上海港码头基地之一。解放后,这些码头先后收归国有,经过归并、调整和对设备的改进,已分别发展成现代化的装卸公司。改革开放以来,货运日趋繁忙,1990年吞吐量达1965万吨。区境无对外水路客运航线,仅有6条对江轮渡线,沟通两岸往来。内河航运,清末通航河道有百余条,现仅存10余条。这些河道,除黄浦江南岸3条支流和复兴岛运河可通航外,其余支流基本上只起排水作用。
===陆上公共交通===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公共租界通行有轨电车。直至解放前夕,只有杨树浦路、平凉路、长阳路和翔殷路通行公交车辆。解放后,随着区境的扩大,住宅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五角场地区的开发,公交线路不断增设,至1990年,有50条之多。其中改革开放以来辟建的有21条,占42%。近年来,出租汽车业也蓬勃发展。1960年,境内建成铁路何杨支线和杨浦车站,与全国铁路连网,年均货运量350万吨左右,解决了沪东地区原材料供应和产品外运的困难。解放前,市内货运以拖、榻车为主。50年代后期,境内也只有货运汽车300多辆。60年代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汽车货运业务猛增。1990年,全境领取机动车牌照的有1.1万多辆,其中领取营运证从事社会货物运输的有4400多辆。

区域内交通道路完善。区内道路近200条,呈典型的网格状布局,总长度230余公里,其中有杨树浦路、长阳路、周家嘴路、控江路、中山北二路——松花江路、邯郸路——翔殷路、殷高东路——嫩江路、殷行路等横向主干道;军工路、中原路——营口路——隆昌路、淞沪路——黄兴路——宁国路、四平路——闸殷路、江浦路、大连路、公平路等纵向主干道。区内密集的公交线路,可通往市中心各繁华地段。内环高架路、中环路、逸仙高架路把杨浦与市区各处紧密联系在一起,翔殷路隧道、周家嘴路隧道、军工路隧道、杨浦大桥、大连路隧道、江浦路隧道(建设中)、殷行路隧道(规划中)、嫩江路隧道(规划中)、大大缩短了浦西与浦东之间的空间距离,出行和处理公务更便捷。
==历史名人==
===王根英(1906~1939)===
女,原名庶心。杨浦区引翔港人。8岁随嫂进纱厂学接头,11岁进恒丰纱厂做童工。16岁顶姨妈名进怡和纱厂。民国13年(1924年)进思恩义务夜校读书时,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老怡和纱厂第一任团支书。在领导青年工人反对资方克扣工资的罢工斗争中取得胜利。1932年王根英任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部长。1933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多方营救后出狱,前往后方与陈赓团聚。1939年3月8日,在河北突围时壮烈牺牲。2010年1月28日,杨浦区文管委、杨浦区文化局在周家嘴路瀚海明玉大酒店广场上举行了“王根英烈士故居遗址”纪念碑揭幕仪式。

===王际亨(1876—1934)===
字铨运,杨浦区引翔港人。王氏原系望族,后家道中落。因父早亡,家境更陷贫困。依赖其母含辛茹苦,悉心抚养,又得其叔接济培育,终于苦学成材。清宣统二年(1910年),中末科举人,遂跻身名流,重振家业。为纪念其母与叔的养育栽培之恩,王为二子取名洪恩、世恩,并于瑶阶弄宅第之前,为其母立牌坊一座。民国7年(1918年)市郊干道军工路修建时,王以其有利于乡境的开发,积极参与。路成之日,特以“军功路”为名,勒石树碑。并在路东筑纪念园,路西建纪念亭,以壮其事。其后不久,军工路虬江桥南便出现织染厂、电线厂、胶鞋厂等一批现代工厂。
==城市荣誉==
2019年8月13日,杨浦区入选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
13,85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