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朱经农

增加 7,83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姜桂成 朱经农
| 图像 =
[[File: 姜桂成朱经农.jpg|缩略图|center|[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3035/20170610125656-571205378.jpg/0 原图链接] [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3035/20170610125656-571205378.jpg/0 搜狗百科]]] | 出生日期 = 1964 1887 年 | 逝世日期 = 1951年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相声演员,评委教育家、学者、诗人、出版家
}}
== 人物简历 ==
1904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1912年转入国民党。
 
1905年冬自日本返沪,参与创办中国公学。1910年受聘任教于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教授英文兼任农业学通译。
 
1916年赴美,先入华盛顿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学,获硕士学位。
 
1921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
 
1923年任商务印书馆。
 
1925年"五卅惨案"后,圣约翰大学全体华籍师生在校下半旗志哀、集会,美籍校长卜舫济下令解散集会,驱散师生。500多名该校大学和附中学生及19名中国籍教师愤然离校,宣誓永远和圣约翰脱离关系。张寿镛校长在一些著名爱国人士支持下,遂创办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以支持这些脱离圣约翰大学的爱国师生。朱经农此时成为张寿镛校长创办光华大学的得力助手,并任光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主持教务。以后,一直连任历届的光华大学校董会校董。
 
1930年春,蔡元培先生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时,他兼代常务次长。
 
1931年任齐鲁大学校长。
 
1932年任湖南省教育厅长。
 
1943年任中央大学教育长(校长由蒋介石兼任)。
 
1944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
 
1945年任光华大学校长,1946年兼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1948年11月任中国出席联合国文教会议首席代表,后留在美国。
 
1951年初,因中风客死异国他邦。终年64岁。
 
== 人物生平 ==
8岁丧父后,随叔父移居湖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常德府中学堂。次年八日本弘文学院、成城学院学习。光绪三十一年加入同盟会。旋因反对日本政府的《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而回国,与留日同学创办中国公学于上海,后迁来吴淞。朱经农为中国公学三干事之一。辛亥革命后,应宋教仁和覃振的邀请,赴北京先后任《民主报》、《亚东新闻
年轻时的朱经农
年轻时的朱经农
》报社编辑。"二次革命"中遭袁世凯通缉。民国5年(1916年)赴美国进华盛顿大学学习,民国7年获硕士学位,民国9年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研究院,参与文学革命活动。
 
民国10年,朱经农任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发表了有关教育的文章,享誉一时。民国12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主编中小学教科书,并与陶行知一起主编我国第一套平民千字课本,首先为本县平民教育促进会所采用,在农村扫盲中取得良好效果。期间先后担任光华大学教务长、上海市教育局长。民国17年后任国民政府大学院普教处长、教育部普教司长、教育部代理常务次长、专任常务次长。
 
民国21年至32年,任湖南省教育厅长达10年之久,在推行小学义务教育,增设中、小学、创办大专院校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使民国时期的湖南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民国32年起,历任中央大学教育长、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光华大学校长等职。民国35年出席国民代表大会,民国37年11月任中国出席联合国文教会议首席代表,会后在美国从事译著。朱经农于1951年病逝。主要译著有《明日之学校》(杜威著)、《教育大辞书》、《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爱山庐诗钞》等。
 
1923年,与朱其慧、晏阳初、陶行知、黄炎培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与陶行知合编《平民千字课本》。
 
1923年12月,亚东图书馆集结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文章,出版《科学与人生观》一书,文章作者除张君劢、丁文江外,还有胡适、陈独秀、梁启超、张东荪、吴稚晖、范寿康、林宰平、孙伏园、朱经农、任叔永、唐钺等,学者名流几云集于其间。论战一直持续到1924年底。
 
== 教育思想 ==
一、特别注意建立一支强大的第一流的师资队伍。从1925年到1937年抗战开始前后,校中文、理、商三个学院,一时群贤毕至,名师云集,异彩纷呈,蔚为壮观。胡适、孟宪承、钱基博、吴梅、廖世承、吕思勉、徐志摩、潘光旦、罗隆基、章乃器、王造时、彭文应、张东荪、李石岑、全增嘏、朱公瑾、蒋维乔、张歆海、钱钟书、余上沅、谢霖、容启兆、郭绍虞、金松岑、孙大雨……等各位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及学术界各领域中的重量级人物,都出现在光华大学。
 
二、提倡和鼓励学术自由。尊重学术自由,是一所有成就的大学的灵魂,光华大学从创办时对此就高度重视。上面列举的名师,各种学术思想倾向的都有。他们在课堂上,都充分展示自己学术观点。1927年起,校方每周还邀请各方面的名家来校演讲。据不完全记载,前后有:杨杏佛(杨铨)、鲁迅、邵力子、曾孟朴、林语堂、黄炎培、江问渔、马寅初、王云五、陈布雷、陈立夫、徐悲鸿、陶行知、陈诚、茅盾、陈鹤琴、孙寒水、何炳松、张静江、林重远、王正廷、郭泰祺、翁照垣……等,这些人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法学家、作家、艺术家,教育家、史学家、出版家……等等。思想倾向也各异。从而活跃了学术空气,促进了光华大学的思想开放和学术繁荣。
 
三、注重发挥人才的作用。这是看到老作家施蛰存的一篇散文《知已之感》后想到的。
 
文章先引《新文学史科》载叶圣陶日记《在上海的三年》中的话。"朱经农来,言拟好好办光华大学,邀余与予同(周予同)任教,并托余拉施蛰存为国文系主任。余言自己不任大学教师,拉施君则可以效力,因致书蛰存。"又一天的日记:"施蛰存来,渠已允就暨南教职……光华方面只得辞却。"
 
施蛰存看了这两段日记,大为感慨。因为他与朱只是十六年前,朱担任中国公学副校长,施在中国公学兼课时见过面,不料朱就注意了他,后来有人又在《胡适来往书信选》中,看到朱给胡适的一封信里,汇报中国公学的情况,提到郑振铎、孙俍工、李石岑、施蛰存四位"教书"尚可,因之十六年后,还能想起他,拟邀他去光华充实系级的领导力量。有人把《书信选》中的话告诉了施先生。施深受感动,因而生"知己之感"。
 
由此可见,朱经农注重人才,且不任用私人,不结党营私,完全以办好大学出发来想事作事,这就更难能可贵了。
 
== 人物影响 ==
1905年废科举意味着在制度层面传统教育寿终正寝;五四运动则在精神、价值层面引进了新的思想文化资源,并在此后的教育实践中极大地更新了学校教育的面貌。一大批从西方回国的知识分子身体力行地投身于新教育的建设。当时正是世界范围内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方兴未艾之时,杜威的学说对中国的新教育产生较大影响。当时活跃的教育家如陶行知、陈鹤琴等均出于哥伦比亚大学杜威门下。杜威及其弟子几度来中国访问、演讲,胡适、蒋梦麟、朱经农、郭秉文等都曾在进步主义思想中心的哥大学习。
 
== 人物评价 ==
朱经农是一位知识渊博、学贯中西的学者,虽在政界漂浮一些时间,却不是纵横捭阖的政客。他是一位正直无私、忠诚勇敢的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位真诚勤劳、立己立人的教育家。
 
== 主要著作 ==
《明日之学校》(杜威著)《教育大辞书》《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爱山庐诗钞》
28,6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