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葫芦墩圳

增加 9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葫芦墩圳22.jpg|350px|缩略图|右|[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211/79ecc69befbc4b1ca95eadff6d9a701c.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80987424_395917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葫芦墩圳 ''' ,又称猫雾捒圳,是台湾清领时期的重要 [[ 水利工程 ]] ,位于 [[ 台中市 ]][[ 丰原区 ]] ,包括上埤、下埤与下溪洲三个独立水圳,是丰原地区重要的灌溉水源,台湾中部最老的灌溉水圳之一,为清代以来台中地区 [[ 农业 ]] 生产命脉,也是台中盆地河川的主要源头。
==历史==
[[ 康熙 ]] 年间汉人治台,大陆移民渐至边缘从事垦荒,由于开垦需要水源,在当时岸里社(今神冈)并无水利灌溉设施,五谷难育。1723年( [[ 雍正 ]] 元年),下埤圳由岸里社通事张达京采“割地换水”方式独资兴建,圳水八份归私用,二份归熟蕃灌溉,以汉八平埔二的比例分水。
1733年(雍正十年),岸里社第三代总土官潘敦仔欲凿圳却无资力,于是求助于 [[ 张达京 ]] 。张达京采“割地换水”方式合资兴建。所谓“割地换水”意即“地权换水权”之意,张达京与潘敦氏立下字据,洽请6馆业户共同订立割地换水垦约,即潘敦氏愿将祖先传来之土地划界分让抵付凿圳之工银,而业户张振万氏(张达京假拟之人因身居官职不便用真名)愿投私财兴公开圳,将蕃有草埔地(今之台中市神冈区、潭子区各少部分及 [[ 大雅区 ]] [[ 北屯区 ]] [[ 西屯区 ]] 、西区、北区等)业权,割让6馆业户(张振万、陈周文、秦登鉴、廖朝孔、江又金、姚德心)开垦,而6馆业户出资开凿埤圳,由朴子篱口(今之朴子口,今石冈水坝西南处一带)筑埤引 [[ 大甲溪 ]] 水供给灌溉。其造成之圳及今丰原圳延长有四十余里,出资六千六百两大 [[ ]] ,该工程至1734年(雍正11年)竣工,此为上埤。水圳完工后,汉田得水14分之12,蕃田得水14分之2比例分水。
后来张达京又从闽粤招募来众多的汉人 [[ 佃农 ]] ,耕种由巴宰族那里取得的土地,他自己则每年向佃户收取租谷。张达京借由土地的收获取得财富后,又进一步 [[ 投资 ]] 水圳 [[ 事业 ]] ,再用水权迫使巴宰族人释出更多的土地,造成巴宰族族人大量流失 [[ 土地 ]] ,而后迁居内山。
下溪洲圳则于1823年( [[ 光3 光]]3 年)由陈天来等五人(称“陈五协”)共同出资1,600两银兴建,灌溉农田的 [[ 积200 积]]200 甲。
清末,上埤、下埤及下溪洲圳主权悉归阿罩雾林烈堂等八人之所有;台湾日治时期的1902年(明治35年),此上埤、下埤、下溪洲圳三圳合并称为葫芦墩圳,成立公共埤圳组合,以日币26,929.77圆收买归公,同年并将葫芦墩圳、 [[ 八宝圳 ]] 、王田圳三埤圳主权归属公有成立组合,亦为国内水利自治团体之启端。1923年(大正12年),日本人从朴仔篱口(今石冈大桥)引入大甲溪溪水,成为南干线,并合上埤、下埤、下溪洲圳三圳,开凿隧道接通旧圳路,1924年完工。1923年命并该三埤圳组,设立统一机构,命名为“丰原水利组合”,1939年改称“丰荣水利组合”,并设置“丰荣水利之碑”,碑文记载葫芦墩圳开设始末,为当时水利工程开发的历史见证。
1977年( [[ 民国 ]] 六十六年)石冈水坝完工,将葫芦墩圳的灌溉圳路重新调整,于食水嵙溪新建新的取水口,旧入水口功成身退,于2004年(民国93年)登录为历史建筑保存,葫芦墩圳改道经南干渠道合八宝圳,由石冈坝统一引水。1999年921大 [[ 地震 ]] 后,石冈坝严重毁损,影响“南渠干道”取水,葫芦墩圳的取水口也塌陷,所以紧急修复旧进水口应急。
45,45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