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豚鹿

增加 24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豚鹿 ''' (学名:Axis porcinus)也叫芦蒿鹿,体形中等,但较为粗壮,四肢较短,显得矮胖,臀部钝圆且较低,姿态象猪,因而得名。   雄性豚鹿长着细长的三叉角,全身淡褐色,生活在沿河两岸的湿地。昼伏夜出,既善穿越灌草丛,也能跳跃障碍。多单独活动,在发情交配期临时集成小群。喜欢吃烧荒后再生的嫩草,也吃芦苇叶和其他水生的植物,偶尔偷食大豆、玉米苗和瓜类等作物。
野生豚鹿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
 ==科學分類==界: 外形特征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豬科 Suidae  亞科: 鹿 鹿亞科 BabyrousinaeThenius, 1970  屬: 鹿 鹿屬 BabyrousaPerry, 1811 ==外形特征==豚鹿体长66~74厘米,肩高60~70厘米,体重36~45千克。体型粗壮,四肢短小,臀部钝圆且较低,乍看很像猪,故名“豚鹿”。通体淡褐色,背部夹杂浅棕色毛尖,腹部显灰色。夏季时,身上有白色斑纹,背部的斑纹较体侧的更为明显些。脊背两侧具不规则的灰白色斑点。雄鹿长有细长的三叉角,但整个角型较水鹿短得多。雌性豚鹿无角。豚鹿中国亚种(Axis porcinus annamiticus)体形较大,夏毛体斑不太明显。夏毛棕黄色,冬毛浅棕色或淡黄色。<ref>[https://case.ntu.edu.tw/blog/?p=18165CASE 報科學【繽紛生態】鹿豚10大趣聞]</ref>
豚鹿具有完整的眶后条;有眶下腺,能分泌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涂抹在树干上以标记领地;蹄间、后足等处有臭腺;没有上门齿,有短小的臼齿;胃具4室,反刍;没有胆囊;毛较短;前后肢各有2根中掌骨和中跖骨愈合,形成炮骨;足具4趾,第二和第五趾退化或仅有残迹;蹄发育良好,没有脚垫,直接触地。
腿细长,善奔跑。雄性具角,角是雄鹿的第二特征,同时是争偶的武器,其生长与脱落受脑下垂体和睾丸激素的影响。鹿过了繁殖季节,角便自下面毛口处脱落,第二年又从额骨上面的1对梗节上面的毛口处生出,初长出的角叫茸,外面包着皮肤,有毛,有血管大量供血,分杈;随着角的长大,供血即逐渐减少,外皮遂干枯脱落。1~2岁生出的初角几乎是直的,以后角的分杈逐年增多,到成年后定型。雄鹿大于雌鹿。毛色冬深夏浅,幼鹿有白色斑点。雌鹿有2对乳头。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一年发情多次。[1]
折叠编辑本段 == 栖息环境==主要栖于海拔500~800米的江河两岸及其附近长有蒿草及芦苇的沼泽湿地。很少进入离河岸较远的山地森林活动。喜欢开阔的栖息地,不进入茂密的森林,也常进入灌木丛和农业耕种区。[2]
折叠编辑本段 == 生活习性豚鹿豚鹿==
豚鹿喜欢单独活动,偶尔有2~3只聚在一起,但从来不集结成大群。但在发情季节和采食场所常集成临时小群,每群数只到10余只不等。白天,它们躲进树林草丛之中,到了傍晚才出来觅食。豚鹿全年都可交配繁殖,这种本能有利于扩大种群。豚鹿腿短,行动时喜欢低着头,所以动作又不及梅花鹿那样敏捷。
白天常隐于湿地内高草丛或芦苇丛中,以苇草的茎叶等为食,尤喜食马鹿草,亦常到烧荒后再生的嫩苇草处觅食。也吃芦苇叶及其它的水草,还会偷食大豆、玉米苗和瓜类等作物。
折叠编辑本段 == 分布范围分布图分布图==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和中国;重新恢复种群:泰国;引进:澳大利亚,斯里兰卡,美国(马里兰州)。由于栖息地破坏,种群数量极少,多存于南亚的杜德瓦国家公园和贾尔达帕拉野生动物保护园内。
中国仅有印支亚种,发现于1959-1960年间,分布于云南西部靠近中缅边境的耿马、西盟两县的南丁河沿岸。[3]​
折叠编辑本段 == 繁殖方式==
豚鹿全年都可以繁殖,但大多在秋冬季节。在印度和尼泊尔是9月至10月,在中国是9月至2月,雌兽妊娠期213天,1年1胎,全年可繁殖,每胎产一仔,偶尔为2仔。幼鹿半年后断奶,8至12个月后就可离开母兽独立活动和觅食。寿命为12~15年,最长达20年。
==种群现状==
===印度==
豚鹿是分布于印度-恒河平原草地的独特物种,印度旁遮普邦、阿萨姆邦是豚鹿过去的栖息地,由于过度采割、洪水泛滥以及疏林的入侵等各种各样的威胁,现仅杜德瓦国家公园(Uttar Pradesh)和贾尔达帕拉野生动物保护园(西孟加拉邦)存有。
种群现状豚鹿豚鹿印度:豚鹿是分布于印度-恒河平原草地的独特物种,印度旁遮普邦、阿萨姆邦是豚鹿过去的栖息地,由于过度采割、洪水泛滥以及疏林的入侵等各种各样的威胁,现仅杜德瓦 ===中 家公园(Uttar Pradesh)和贾尔达帕拉野生动物保护园(西孟加拉邦)存有。=== 中国: 中国1950~60年代豚鹿在云南西南部(耿马、西盟)被发现(收购到角和皮)。 在耿马地区,估计有10余只(彭鸿授等,1962)。3年后,杨德华等(1965)调查,仅发现4只。20世纪80年代末期再作调查时,耿马地区已经绝迹。西盟边境地区是否还有残存尚不清楚。致危因素主要是栖息生境被完全破坏。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孟定南丁河地区开办农场,彻底毁坏了豚鹿的栖息生境,豚鹿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另外,猎捕也是造成豚鹿在野外绝迹的因素。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宣布豚鹿在中国绝迹。野生豚鹿在中国的灭绝时间:1960年以后。
中国20世纪60年代后已再无记录,直至2007年于云南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一只刚出生几天的雌性幼鹿,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折叠编辑本段 == 保护级别==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等级:极危 CRD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參考資料==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72,88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