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伊朗高原

增加 18,720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伊朗高原.jpg|缩略图|右|300px|[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404/38f1440d97d74c4182562cf73f419e91.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
[[File:伊朗高原.jpg|缩略图|右|300px|[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404/38f1440d97d74c4182562cf73f419e91.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05975374_120068178 图片来源于搜狐]]]
'''伊朗高原'''(英文:Iranian plateau,又称Persian plateau)是[[亚洲]]西南部的高原地带,亦是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其由[[阿拉伯版块]]与[[欧亚大陆版块]]碰撞之后形成的多折山脉带地形。

伊朗高原由[[小亚细亚]]和[[高加索]]开始,一直向东延伸,包括现今[[阿富汗]]的绝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很大部分。伊朗高原周围被雄伟的高山所包围,高原中央是辽阔的内陆盆地,没有河流通往大海。伊朗农业条件最好的地区,是毗邻两河流域的胡泽斯坦地区,还有北部、西北部山链的山麓与河谷地区,特别是里海、高加索山脉的斜坡地区。

==地理环境==

伊朗高原地处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印度洋]]的[[阿拉伯海]]、[[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高加索、[[里海]]、[[中亚]]与[[帕米尔高原]]之间,范围包括西亚中部高原及四周山地。占有[[伊朗]]大部,东部在阿富汗,东南部属巴基斯坦。古代为众多文化中心所怀抱,近代又处在国际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
[[File:伊朗高原1.jpg|缩略图|左|300px|[https://ss1.bdstatic.com/70cFv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4151015118,1078122215&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www.poco.cn/works/detail_id20829936 图片来源于poco摄影图片社区]]]
伊朗高原,位于[[帕米尔高原]]和[[亚美尼亚高原]]之间,北邻里海、[[图兰低地]]和[[兴都库什山脉]]、[[厄尔布尔士脉]];南滨波斯湾、[[阿曼湾]]和阿拉伯海;东缘以[[苏莱曼山脉]]为界;西南缘是[[扎格罗斯山脉]],南部有莫克兰山脉。山脉与谷地交错排列。为一四周环山的闭塞式山间高原。东西长2500千米,南北宽1500千米,面积约270万平方千米。内部地势起伏不大,海拔1000~1500米,多山间盆地,其间盐沼、荒漠广布。高原内部有卡维尔、卢特与雷吉斯坦三个荒漠。

伊朗高原,地处亚热带大陆的内部,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干旱气候的形成是由于深居内陆距海远或因有山地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又兼这里地处亚热带,故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半干旱气候属于由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渡类型。

伊朗东部和内地属大陆性[[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寒暑变化剧烈,夏热,冬冷多风,内地形成大片的草原、沙漠和盐沼。东部沙漠地区减少到100毫米左右,西部山地区受地中海式气候影响,年平均降水量达500毫米以上,沿里海一带年平均降水量达1000毫米以上,炎热潮湿,可生长亚热带植物。

伊朗高原的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伊朗高原的早期文明==

在人类还没进入农业文明之前,伊朗高原已经是西亚、两河流域以及土耳其之间重要的贸易通道,有着“黑曜石之路”和“青金石之路”的盛名。在伊朗高原这些商路沿线的一些贸易站遗址已经为现代考古所发掘。

'''三个早期文化区'''

同所有早期人类社会一样,伊朗高原的文明一开始也经历了城邦和列国时代。伊朗高原最早出现的城邦位于西南部的埃兰地区。之后扎格罗斯山区也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国家。最晚形成的是位于伊朗的西部,由雅利安人所建立的[[米底帝国]]和[[波斯帝国]]。

埃兰在伊朗高原西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东部,自然条件相对说来比较优越,有适合发展牧业的牧场,也有可以灌溉的肥沃平原,还有较为丰富的木材和矿产资源可以发展各种手工业。所以埃兰(Elam) 地区成为伊朗最早出现文明的地方可谓不足为奇。

通过研究,我们现在知道埃兰地区的早期城邦虽然有男性领袖,但还保持着母系社会的形式,一般的继承顺序是从兄传弟,后来才过渡到从父传子。期间为了保持母系社会的特性也常常有兄妹结婚以保持权力保留在共同母系之下的情况。

埃兰地区对外既有过战争,也有贸易交往。位于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就曾经入侵埃兰地区,而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的阿卡德王国也曾经征服过埃兰地区。

因此,埃兰地区的早期文明受美索不达米亚的影响非常大,其中对埃兰影响最大的是阿卡德(Akkad)的文明和喀西特(Kassite)的文明。埃兰文明在大概距今6000年前左右就已经开始学习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象形文字,后来又逐渐演变成线性文字。在埃兰人的首都苏萨,以及另一个重要的贸易城市——埃善,都曾经发现过这种楔形文字和经过改良的线性文字(linearwriting)。

再后来,埃兰人借用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楔形文字,进一步把他们的线形文字改成埃兰人自己的楔形文字。这时在他们的首都苏萨,阿卡德语是很通用的语言,许多法律文件和宗教文件都是用阿卡德语书写的。

埃兰文化的中心在苏萨,而苏萨遗址所出土的考古证据显示,除了有埃兰本地的特色之外,苏萨的文明受到两河流域神庙城市的重大影响。

但是总体而言,早期的埃兰文明应该是属于两河流域喀西特文明的一个支脉。在很长的时间里面,喀西特是美索不达米亚的主导者。它一方面接通西方的埃及王国,另一方面又影响到东边的伊朗。喀西特还一直维持着从中亚经过伊朗,再到美索不达米亚和向西至埃及的商路系统。

这个商路系统可以说是[[丝绸之路]]出现之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初期主要是从东亚到中亚,后来才进一步延伸到地中海。而这条喀西特时代的古商路主要是从中亚到埃及,伊朗高原的埃兰在这段时间扮演了一个中转站的角色。

'''雅利安人成为伊朗的主人'''

大约6000年前,在黑海之北,西起[[多瑙河]]地区,东到今天中亚的大片草原上生活着一批操印欧语系语言的部落,他们大多数以游牧为生,少部分从事定居农耕。大概因为气候变迁的缘故,大约5000年前这批人在进入青铜时代的同时,开始向各个方向迁徙。其中进入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广大地区的一部分人被学者称为雅利安人(Aryans)。雅利安本意是“农夫”,后来引申为“高贵”的意思。今天伊朗(Iran)的国名就是由“雅利安”而来。

大约1000年之后,雅利安人从他们的第二故乡中亚出发,赶着牛车和马匹再一次向不同的地方迁徙。一部分人向南、向东到了印度,这就是操吠陀语、梵语的印度雅利安人。还有一部分人向西、向南而行,成为操雅利安语(或伊朗语)的西伊朗人。另有一部分向东边的草原迁徙,这就是斯基泰人,可称为东伊朗人。向中亚的河中区迁徙并定居从事农业的雅利安人就是后来的粟特人、花剌子模人,也被称为南伊朗人。总而言之,到了距今3000年前的时候,雅利安人已经大致上占据了上面说到的波斯文明圈,形成了创造后来的波斯文明的主流人群。

'''米底王国与波斯王国'''

雅利安人在迁入伊朗高原和印度之前,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并且有了明显的社会分工。他们有一个口传的记载,就是著名的《阿维斯塔(Avesta)》。在这部雅利安人的口述史书里,社会成员分成三个种姓,分别是祭司、武士和农民(或牧民)。这也是印度种姓制度的滥觞。

在伊朗高原西部和西北部形成了以游牧活为主的,分为祭司,武士和游牧者三个种姓的部落集团,后来统一成为米底王朝(Medes)。

在伊朗高原西南部的波斯(法尔斯;即Pars或 Fars)地区,逐渐出现了一些以农业定居为生活方式的部落集团或城邦。他们就是后来建立最早的波斯帝国(Persian Empire)的人群,实行统一的王国制,但是又容许某些城邦和远方地区自治。

此处有必要表述一下在全球各地历史的不同阶段都曾经发生过的一种现象。这就是当某一地区互相类似的人群分成不少部落或者城邦,各自为主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外部的压力而团结起来,进而建立成统一的王国。这个统一的王国一旦能够集中相当规模的人口和资源,就很可能向外再扩张而变成帝国。

这个一再出现的现象可能是最早发生在伊朗高原。当说着印欧语系西伊朗语的波斯人在伊朗高原建立起自己的力量和城邦之后,在西边不得不面对比他们更发达、更强大的几个国家。米底面对的是在伊朗高原西部和美索布达米亚东部的几个操闪米特语的国家,最直接是的邻近的埃兰,还有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新巴比伦与北部的亚述。这些国家一方面对新兴的米底人和波斯人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一方面也对他们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外部压力。米底先是取代了埃兰,后来选择的外交政策是联合新巴比伦对抗并且击败了亚述。波斯则是从苏萨和埃善这两个地方起家,在内部把埃兰给消融掉了。米底人崛起的比较早,力量比较大,他们还维持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而波斯的主要生活方式则是农耕。

大概在公元前8世纪末7世纪初的时候,米底人和波斯人终于在西亚获得了比以前美索不达米亚各个国家更为强大的力量,成了西亚的争霸列国中的新一轮强者。

经过几百年的融合、斗争和较量,操印欧语的雅利安人的后代——米底人和波斯人,最终由米底的贵族阿契美尼斯(Achaemenes) 统一了波斯和米底的新王国。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当时所见到的领土最广大的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波斯帝国。

'''阿契美尼德帝国'''

阿契美尼斯的后代如何继承波斯王权的详细过程我们并不知晓。但他们确实以波斯为基地反向统一了过去军事力量比较强大的米底。所以虽然是波斯统一了米底,但实现统一的波斯国王却是从与米底南下继承了波斯王位的米底贵族。因此,与北非的埃及和东亚的华夏以农业立国不同,波斯帝国在形成时就具有农牧二元性。

这一位从波斯起家统一了米底的波斯王、米底贵族的后代叫做居鲁士(Cyrus)。公元前555年,他建立了历史上最早的,也是当时最大的帝国。他的武功非常辉煌:向西他打败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几个重要国家,向东则使波斯的势力进入了阿富汗、巴基斯坦。这个武力扩张的物质条件是此时的波斯人已经全面进入了铁器时代,武器十分先进。

居鲁士向西巩固了米底已经在美索不达米亚存在的一些力量,重新攻入了[[巴比伦]]城,此后他保留了巴比伦的建筑,禁止士兵抢劫,又把被巴比伦人从巴勒斯坦俘虏来的几万名犹太人释放,让他们回到[[耶路撒冷]],并重建犹太圣殿。

居鲁士去世后的继承人是他的一个名唤大流士(Darius)的远房侄子。不论居鲁士还是大流士,历史对他们的身世都没有清楚的记载。但从后来波斯帝国的发展来看,无疑大流士是当时最合适巩固和扩大波斯帝国的人物。

大流士首先平定了仍然在反抗的埃兰、米底以及巴比伦的若干力量,包括宗教领袖所掀起的反叛。之后他把自居鲁士以来,包括自己统治时期所占领的广大土地分成20个行省。在全面胜利之后,大流士在伊朗西部的一个山崖上用三种文字(大流士时代开始使用的古波斯文、埃兰文和古巴比伦文)铭刻了他获得王位和镇压叛乱的经过,这就是著名的《贝希敦(Bisitun)铭文》。

大流士在他建立的波斯帝国首先创立了制衡的概念:他在每一个行省(satrap)派一位总督管理税收、财务和民政等工作;同时他又把全国分成五个大军区,每个军区下设若干分军区,军区的首长和地方的总督互不从属,以便互相监督牵制。这也是波斯帝国的皇帝能够坐镇苏萨遥控这么大的领土的原因之一。

波斯的有效统治还有几个政策性的原因。

第一,波斯帝国以怀柔治国,虽然帝国有强大的军事保障并且向各省派驻行政首长,帝国主要是依靠各地的豪强来代管本地事物,包括征收税赋,并非事无巨细皆令出都城。第二,波斯帝国早期就致力于修建许多驿站和公路,其中路况最好、直通苏萨供皇帝专用的路被称为“御道”。比如说,从苏萨到爱琴海边虽然有漫长的2400公里,但也只要几天就能到达。第三,大流士向各地派驻一些情报人员,他们被形象地称为“皇帝的眼睛”。情报人员打探、暗访所得的情报会汇集到首都,供皇帝和大臣们作为施政举措的依据。

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在军事上的成就非常大,其行政上的成就也很卓著。但是这个帝国对人类文明的最主要贡献却是在宗教方面。他们把波斯帝国建国之前约200年左右的一位先知——琐罗亚斯德(Zoroaster)所创的宗教奉为国教,并且依靠国家的力量宣扬了这一套相对原始,但非常具有创造性的宇宙观,生死观和社会观。在波斯帝国统一的状况下,琐罗亚斯德的思想在伊朗语世界里传播的很广,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这是波斯人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这一系列的文章总题是《伊朗:一个心智的帝国》。波斯文明最早的心智力量的表现就是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 又称祆教)。后面也会讲到波斯人在伊斯兰文明发展中影响和贡献,以及后来波斯人在史学、文学、哲学、数学、医学、建筑、绘画等方面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希腊人的影响'''

波斯帝国建立以后统治了西亚、东北非和欧洲一隅这一片广阔的地区,当时唯一有力量和波斯相抗衡的就是[[希腊]]的各个城邦。假如希腊的城邦能够像当初波斯与米底一样,结合在一起的话,阿契美尼德王朝就未必能够长时间顺利地统治幅员辽阔的国土和许多不同信仰的人民。

但是,希腊人的分裂让波斯人能够在公元前5世纪时跨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占领了色雷斯(Thrace)的一部分以及马其顿(Macedonia)。后来还是因为希腊各城邦的不团结,让他们之北的马其顿统一了希腊,并且由马其顿的王子亚历山大率兵攻陷了波斯帝国的首都,占领了波斯帝国的大部分领土。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历史早已人所共知。他在公元前337年,以二十岁的年龄,统帅军队,利用他自己改进的由士兵手持长枪列成矩阵的作战方式,摧枯拉朽般地攻陷黎凡特,南下摧毁了波斯在埃及的统治,再回师攻入巴比伦和波斯本土,进而向东攻入今天的阿富汗,甚至兵锋直达巴基斯坦,越过印度河。此时东征已经进行了十年之久,与他一同出征的希腊-马其顿士兵因思念家乡而躁动,亚历山大不得不班师西返。

在班师途中经过波斯帝国首都苏萨(Susa)时,他娶了一位波斯公主,身着波斯皇袍,接受臣属的跪拜,展现他是波斯人的皇帝以及愿意跟东方民族融合的意愿。他也鼓励麾下一万名希腊将士迎娶当地的波斯女郎,并在婚宴上穿上波斯服饰。但婚宴不久后,亚历山大猝死,英年早逝。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之后,他所征服的大片领土被他的三个部将瓜分。托勒密(Ptolemy)占领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而跟他一同攻打波斯和中亚的塞琉古(Seleucus)则霸占了西亚和中亚地区,自建塞琉古王朝,首都先是在东部的巴比伦,后来要兼顾西方的希腊本土,所以迁都至地中海东岸的安条克(Antioch),即今天叙利亚的主要海港拉塔基亚(Latakia)。公元前322年后,塞琉古王国辖有黎凡特、美索不达米亚、波斯、阿富汗和部分中亚。这时的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埃及(托勒密王国)、西亚以及部分中央(塞琉古王国)都受到希腊文明的巨大影响,史学家称之为“”希腊化时代”的开端。<ref>[https://new.qq.com/omn/20200117/20200117A0AKE000.html 伊朗高原的早期文明]2020-09-03 来源:腾讯网</ref>

==重要城市==
[[File:伊朗高原2.jpg|缩略图|左|300px|[https://thumbs.dreamstime.com/b/rootops%E5%92%8Cyazd%E5%9F%8E%E5%B8%82%E8%80%81%E9%95%87%E4%BC%8A%E6%9C%97%E9%A3%8E%E6%99%AF%E8%A7%86%E5%9B%BE-120590845.jpg 原图链接][https://cn.dreamstime.com/rootops%E5%92%8Cyazd%E5%9F%8E%E5%B8%82%E8%80%81%E9%95%87%E4%BC%8A%E6%9C%97%E9%A3%8E%E6%99%AF%E8%A7%86%E5%9B%BE-image120590845 图片来源于库存摄影]]]
[[德黑兰]]:伊朗首都,人口约为600万。11世纪建立的古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铁路枢纽。有纺织、石油提炼、汽车装配、制药、水泥等工业。

[[阿巴丹]]:人口约30万。为著名的[[石油]]城。有规模很大的炼油厂和设备完善的石油化工厂。波斯湾上的哈尔克岛,是伊朗原油的输出中心和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输出港之一。

[[阿瓦士]]:人口33万。位于石油蕴藏丰富的胡齐斯坦省。伊朗纵贯铁路上的要站之一。为石油提炼中心和转运站。

[[大不里士]]:人口约60万。8世纪起曾长期为伊朗首都。农畜产品重要贸易中心。以织毯、制革等手工业著名。地震较频繁。

[[伊斯法罕]]:人口100万。伊朗古都,古代“丝绸之路”的南路要站。全国最大纺织工业中心,金属制品亦著名。

[[马什哈德]]:人口67万,是伊朗横贯铁路的东部终点。向为印度、阿富汗同德黑兰间的商队贸易中心。是黄麻、丝、茶和面粉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为什叶派伊斯兰教圣地。

==參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716 世界地理]]
2,1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