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世俗

增加 7,10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世俗.jpg | thumb | 300px | 世俗 <br>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columns/view/59820 原圖鏈接] ]]'''世俗'''或俗世(Secular)是指脫離 [[ 宗教組織 ]] 控制的生活狀態。譬如, [[ 飲食 ]] [[ 沐浴 ]] 可被視作是世俗活動的例子,因為其 [[ 日常生活 ]] 大部分與 [[ 宗教信仰 ]] 無關。
*在某些宗教傳統中,飲食和沐浴兩者都被視為聖禮,因而在這些信仰的世界觀中,這兩者會被視為宗教活動。
**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的公立學校機構,均為世俗和不受宗教組織控制的機構。
**《文選.曹植.求自試表》:「此二臣豈好為夸主,而耀世俗哉!」
*世俗是指世間不知變通的、拘泥的習俗;二指非宗教的;三指當時社會的風俗習慣;四指塵世,世間;五指俗人,普通人;六指流俗,庸俗。
===不要在意世俗的觀點===
*念小學的時候,被老師選為樂隊的一員,媽媽連夜幫我做了一件白襯衫,那是用我已去世父親的白襯衫改的,到學校我發覺我的襯衫和別人的都不一樣,只有我是成人式樣的襯衫,這讓我感覺非常尷尬,回家後向媽媽訴苦。
*媽媽告訴我,只要是白襯衫就可以了, 跟別人不一樣沒有什麼,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只要做自己,不作奸犯科就好。
*高中時我喜歡踢足球,我們班上有許多校隊,球都踢得很好,而我只是愛踢,但技術不怎樣。
*書一定要整本讀完嗎?這樣做,用 30 分鐘吸收重點精華。 *聽到同學在笑話我球踢得不好,我聽了很是難過,慢慢想開了,和校隊相比,我是踢得不好,但只要我高興,踢得不好又如何呢?
*經過了許多類似的情境,我逐漸不在意別人的說法,我也不會苟同世俗的觀點。
**我知道人活在世界上,最主要的是要活出自我,要做自己。相信自己有存在的價值,相信自己有獨立判斷的能力,可以有自己的主見。
*每個人的自我心智會成長, 如果發現自己的想法也言之成理,自信就會慢慢建立,開始敢挑戰世俗的觀點,也開始敢與眾不同。
*敢與眾不同是一個人建立自信的開始,當一個人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具備嚴謹的邏輯推理訓練,就可以建立觀點,對所有的事提出自己的看法。
*有自信的人不見得任何事都會與眾不同,可是就算認同世俗的觀點,也不是一廂情願的接受,而是能說出一番認同的道理,有自己的邏輯論述,有自己的原因及結論。
*擁有自信,擁有看法,擁有思考,才有一個人存在的價值。<ref name="經理人">{{cite web |url=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columns/view/59820| title= 別在乎世俗的觀點 | language=zh | date=2020-05-25 | publisher=經理人 | author=城邦媒體控股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 | accessdate=2019-01-22}}</ref>
===世俗化vs.世俗主義===
*英國聖公會主教羅賓森(John A.T. Robinson)於1963年出版《對上帝誠實》(Honest to God)一書,強調基督教在「已然世俗」的新時代處境中必須拋棄傳統的上帝觀。
**他主張上帝既不在「高處」也不在「彼方」,而是在我們內心的「深處」,此一論點引發歐美基督教世界的劇烈震撼。
**他的主張僅是延續當代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在《獄中書簡》中早已表達的「非宗教性的基督教觀點」而已。
**根據潘霍華的觀察,生活在一個「已成年的世界」(the world come of age)裡,傳統的基督教世界觀已經不再適用,因為它是「幼稚且前科學性的」。
**大多數的宗教前提對世俗界已經不再具有意義,傳統的上帝也早已被排擠到世界的邊緣。
**潘霍華指出,上帝要我們「就好比他不存在似地(etsi deus non daretur)活在現代世界當中」,並且在我們所處世俗界的中心重新與這位「超越者」(the "beyond" in our midst)相遇。
**套用前坎特伯里大主教威廉.湯樸(William Temple)的話,我們必須在世俗化的世界裡,繼續以「尊敬、畏懼、依賴、愛慕、懺悔的心」作基督徒。
*針對這個「世俗化基督教」的潮流,英國長老會主教紐畢真(Leslie Newbigin)在1966年出版了《應世的宗教》(Honest Religion for Secular Man,直譯為《給世俗人的誠實宗教》)一書,對「世俗化」和「世俗主義」做了進一步的區分與陳述。
*紐畢真強調,歷史經驗顯示,為了見證和實踐信仰,基督教不可避免地必須進入世界當中,並通過凡俗來理解人生、歷史、世界,這就是「世俗化」(secularization)的過程。然而,他也進一步指出,世俗化不等同於「世俗主義」(secularism),後者是一個以凡俗事物為終極價值取向、要求人附從並委身的封閉信仰體系。
**基督教在進入世界的同時,切切不可效法或競逐世俗界的價值觀,也不應該受世俗意識形態的左右或操弄。
*無可抵擋的「全球化」危機和「市場宗教」--從現今世俗主義的衝擊和挑戰來看,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一個前所未見的可怕力量。
**「普世第三世界神學家協會」(EATWOT)於1996年在菲律賓塔絯泰市(Tagaytay City)舉行的第四屆大會宣言中指出:「全球化原本是指世界上人民之間的互動,然而,現今對全球化的了解卻指向資本主義的成長和擴張。
**從重商主義式奴隸交易的初始階段,到工業化殖民主義的階段,一直到今天形成了企業化的新殖民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依賴機制,以及世界財富的單向流通。
**全球化運動的主要意識形態就是『競爭』(competitiveness)。
**通過競爭,它造成社會的兩極化,並引向殘缺的市場。現今的全球化是建立在優勢國家所維持的市場獨佔上。
**在這種文化、宗教、意識形態的獨佔下,加上科技、金融、自然資源、資訊、傳播,以及大型毀滅性武器的掌控,貧窮國家受到極大的殘害。
**全球化不只是經濟問題,也牽涉到兩性、種族、族群、文化的壓迫性意識形態。」
*從所謂「南方」(泛指位處南半球的國家)的觀點來看,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市場」(market),帶來了生命的毀壞和社會價值的扭曲,以致人類被「商品化」,窮人和邊緣人的生命被任意捨棄,在所謂「發展」、「現代化」、「進步」的名義下,生態環境和下一代被無可挽救地殘害。
**市場的快速發展也造成人們在食物、衣著、習慣、生活方式等喜好上的「同質化」。
**媒體的強大勢力,以及它所提倡的消費態度和貪婪心,更操弄著廣大群眾的心靈。
**傳統的價值和倫理也因而嚴重地扭曲,甚至毀損。換句話說,頂著「全球化」的新名號,這個第三波的殖民主義開始席捲貧弱的第三世界。
**它比過去兩波更橫霸、更具全面性,因為它不但控制了資源和勞力,更擄掠了社會大眾的集體意識。透
**過媒體,它有效地導引了社會的主體論述,將全球化描述為正規、可欣羨的模範,甚至宣稱它是一個可以具體實現的「烏托邦」。<ref name="新使者雜誌 ">{{cite web |url=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strTID=1&strISID=82&strMAGID=M2006051200120| title= 生活在「帝國」的陰影下:漫談世俗主義和消費文化對當代教會的衝擊 |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新使者雜誌 | author=鄭仰恩 | accessdate=2020-08-26}}</ref>
==参考來源==
{{Reflist}}
6,5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