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古典主义

移除 1,37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古典主义'''是西欧 文学艺术史上的一种思潮。表现于诗歌、戏剧、绘画及文艺批评等。流行于十七世纪,延续到十八世纪后期。主张模仿古 [[ 希腊 ]][[ 罗马 ]] 的艺术形式,尊重传统,崇尚理性,要求均衡、简洁,使用典雅的民族规范语言。后为 [[ 浪漫主义 ]] 所代替。<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phrase&title=%E5%8F%A4%E5%85%B8%E4%B8%BB%E4%B9%89 古典主义],360国学网 </ref>
中文名:古典主义
起 源:17世纪初
代表人物: [让· 拉辛 ]] [[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 [[ 达维]]
==历史沿革==
古典主义形成和繁荣于 [[ 法国 ]] ,随后扩展到 [[ 欧洲 ]] 其他国家。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 [[ 资产阶级 ]] 和封建 [[ 贵族 ]] 在政治上的妥协产物。在法国,从17世纪初年至1660年左右,是古典主义逐步形成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定型和各种文学作品体裁的确立。诗人 [[ 马莱伯 ]] 和语法家 [[ 沃日拉 ]] 等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古典主义思潮的源流发展上说,它 [1] 最早产生在十七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盛行于六七十年代,先后流行了两百年。到了十八世纪开始衰落,古典主义从文艺思潮的内容逐渐蜕变为一种单纯的文艺形式,文学史上称它为"拟古主义"或"假古典主义"。这时,它就成为了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文学发展的一种极大障碍,最终被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所击败。
==形成背景==
从文艺思潮上说,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君主政体民族国家开始建立, [[ 资本主义 ]] 渐趋发展的历史阶段产生的一种文艺思潮。以十七世纪的 [[ 法国 ]] 发展得最为完备,也出现于 [[ 英国 ]]、[[ 德国 ]] [[ 俄罗斯 ]] ,在 [[ 欧洲 ]] 曾居支配地位。它是由于学习古代、崇尚古代,模仿古代、以古代的 [[ 希腊 ]] [[ 罗马 ]] 文学为典范而得名的。
从政治和社会根源上考察,古典主义文学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它为君主专制政体创作,并受君主专制政体的严格监督。它是绝对王权用来加强中央集权,反对思想分立主义的思想工具。
十七世纪的法国,正是处于君主专制的全盛时期,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这是法国国王 [[ 路易十三]](1610--1643)和 [[ 路易十四]](1638--1715)掌权的时代,法国的商业资本高度发达,货币成了国民的主要财富。代表大资产阶级和新 [[ 贵族 ]] 利益的国王,为了推行重商政策,发展国外贸易,必须从教皇和旧贵族手中夺取政权,集中控制,压制地方贵族的分裂活动,开辟税源,鼓励海外殖民扩张,这就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由来。当时的 [[ 资产阶级 ]] 正处于上升时期,一方面由于力量不够壮大,没有发展到足以推翻封建统治,夺取政权的地步,需要依附王权来发展 [[ 资本主义 ]] ;另一方面,又不甘心于政治上的附庸地位,在思想上要求革命,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因此,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暂时形成相互牵制,相互斗争的局面。正如 [[ 马克思 ]] 所指出;"君主专制发生在一个过渡时期,那时旧封建等级趋于衰亡,中世纪市民等级正在形成现代资产阶级,斗争的任何一方尚未压倒另一方,"而当时的王权就成了这两个阶级之间"表面上的调停人"。
==文化特征==
古典主义是在当时流行于整个西欧的唯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唯理主义以笛卡尔(1596-1650)为代表,他主张一切以合乎情理为原则,主张抛弃传统偏见,反对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反对盲目信仰宗教权威和经院哲学,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唯理主义认为感性材料会欺骗人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世界。这种唯理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它在古典主义中起了指导作用。因此,古典主义也可称为艺术上的唯理主义。
3. 奉古 [[ 希腊 ]] [[ 罗马 ]] 文学为典范,借古喻今。 <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8805034 古典主义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知乎网 </ref>
==艺术特征==
==主要影响==
古典主义文学的读者和观众限于朝廷和城市。“朝廷”是指国君与封建贵族,“城市”是指 [[ 资产阶级 ]] 上层。据文献资料统计,上述两方面的人士,在 [[ 路易十四 ]] 朝时期,总共不过 3,000多人,其中关心文学艺术的人当然更少一些。所以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读者与观众的范围是非常狭窄的,然而它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古典主义仍被认为是 [[ 法国 ]] 文学史上的正宗,这个传统概念,几百年来基本上没有改变。
古典主义先后在 [[ 欧洲 ]] 流行了200多年,可以说许多国家在不同时代、不同程度和意义上,都有过它们的古典主义文学时期。 [[ 英国 ]] 在17世纪后期形成了古典主义流派,但直到18世纪初期才得到发展; [[ 俄国 ]] 则在18世纪上半期,古典主义曾经成为当时文学中的主导的倾向。
==代表人物及作品==
1、古典主义油画代表人:
[[ 拉斐尔 ]] [[ 安格尔 ]] 。拉斐尔·桑西是“文艺复兴后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其代表作有《西斯廷圣母》、《雅典学派》等;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的代表作有《泉》、《大宫女》、《土耳其浴室》、《瓦平松的浴女》等。<ref>[https://www.yikaow.com/yikao/69627.html 古典主义油画代表人物],艺考网,2020-01-01 </ref>
2、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
古典主义时期(Classical)(约公元1750—1820)
(1) [[ 葛路克 ]] (1714~1787):由巴洛克后期跨越到古典时期的德国歌剧作曲家。曲目:歌剧《奥菲欧与幽丽狄彩》。
(2) [[ 海顿 ]] (1732~1809):奥国作曲家,有《交响曲之父》的美誉。
曲目:交响曲第四十五号《告别》、第八十三号《母鸡》、第八十八号、第九十二号《牛津》、第九十四号《惊愕 》、第九十六号《奇迹》、第九十九号、第一○○号《军队》、第一○一号《时钟》、第一○三号《鼓声》、第一○四号《伦号 》。
(3) [[ 莫扎特 ]] :(1756~1791):奥国作曲家。
曲目:1.第三五~四一号交响曲。2.钢琴协奏曲第一九~二七号。3. [[ 小提琴 ]] 协奏曲第三~五号。4.长笛协奏曲(二首)。5.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29。6.竖笛协奏曲K.622 。7.低音管奏曲K.191。8.法国号协奏曲(四首)。9.交响协奏曲(K.364和K.297b)。10.钢琴奏鸣曲K.310、K.330~333(331 )、K.457、K.545 。11.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任选)。12.弦乐四重奏第一四~二三号。13.竖笛五重奏K.581。14.法国号五重奏K.407。15.小夜曲K.239、K.320、K.525 、K.361。16.歌剧《女人皆如是》、《费加洛婚礼 》、《魔笛》。17.C大调弥撒曲《加冕》。18.安魂曲K.626。19.长笛四重奏(共四首)。20.钢琴三重奏(共八首)。
(4) [[ 贝多芬 ]] (1770~1827): [[ 德国 ]] 作曲家,有《乐圣》的美誉。
曲目:1.交响曲第一~九唬(第五号命运 )(第九号英雄 )。2.钢琴协奏曲第一~五号。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4.钢琴奏鸣曲第八号《悲怆》、第十四号《月光 》、第二一号《华德斯坦》、第二三号《热情》、第二六号《告别》、第二九号《汉马克拉维亚》、第三十~三二号。5.小提琴奏鸣曲第五号《春》、第九号《克罗采》。6.大提琴奏鸣曲第三号、第五号。7.弦乐四重奏第七~十号、第十三、十四号。8.钢琴三重奏学五号《幽灵》、第七号《大公》。9.序曲选辑。10.浪漫曲 (G大调与F大调)。11.三重协奏曲OP.56。12.歌剧《费黛里奥》。13.庄严弥撒曲OP.123。14.给爱丽丝 。15.绮想轮旋曲。<ref>[https://www.douban.com/note/176221557/ 古典音乐代表人物及作品],豆瓣网,2011-10-06</ref>
3、古典主义文学代表
[[ 弗朗索瓦 ]]
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成就最大。 [[ 弗朗索瓦·德·马莱布 ]] 是古典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他要求语言准确、明晰、和谐、庄重。他反对七星诗社丰富语言的方法,不主张运用古字、复合字、技术用语等等,要让语言"纯洁"化。其次,在诗歌创作上,他也反对七星诗社所主张的跨行、元音重复。他用韵严格,规定了诗节的长短,表达倾向于冷漠,认为诗歌要说理。他的创作少而精,《劝慰杜佩里埃先生》以劝告失去女儿的友人要节哀为内容,说理透彻而委婉,富有理性精神,格律严整,体现了他的诗歌主张。
[[ 皮埃尔·高乃依]]
(1606-1684)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熙德》(1636)根据西班牙作家卡斯特罗的喜剧《熙德的青年时代》写成,描写男女主人公在荣誉、义务与爱情的冲突中所作出的抉择,表现理性终于战胜了情欲。这是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作品和奠基作。
[[ 让·拉辛]]
古典主义悲剧的第二个代表是让·拉辛(1639-1699)。他创作的《安德洛玛克》(1667)以女主人公为保全儿子生命所作的努力,展示了为满足情欲而置国家利益和义务于不顾的人物,谴责了贵族阶级的情欲横流。
[[ 莫里哀]]
莫里哀(1622-1673),本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Jean Baptiste Poquelin),莫里哀是他的艺名。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在 [[ 欧洲 ]] 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作品《无病呻吟》,《伪君子》,《悭吝人》。1659年,莫里哀创作《可笑的女才子》,辛辣地讽刺了资产者的附庸风雅,抨击了贵族社会所谓"典雅"生活的腐朽无聊,因而触怒了贵族势力,遭到禁演。
[[ 让·德·拉封丹]]
让·德·拉封丹(1621-1695)的《寓言诗》(1668-1694)力图反映17世纪下半叶的 [[ 法国 ]] 社会,这是"一部巨型喜剧,幕数上百, [[ 宇宙 ]] 是它的舞台,人、神、兽、一切都在其中扮演某个角色"。拉封丹敢于揭露封建王朝的黑暗腐败,狮王的暴虐虚伪,大臣的逢迎拍马,官吏的贪赃枉法和强暴荒淫,小民的无辜和受宰割,都得到了生动再现。在结构上,拉封丹力求将寓言写成压缩的剧本,有开场、发展、结局。对话写得活泼自然,显示出人物的个性。韵律千变万化,诗句自由而朗朗上口。他将寓言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尼古拉·布瓦洛 尼古拉·布瓦洛(1636-1711)是古典主义的理论家。《诗的艺术》(1674)提出了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成为古典主义的艺术法典。他规定理性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必须模仿自然,自然指宫廷和城市生活;古希腊古罗马作家的创作经验是最高准则,必须遵守"三一律";文学体裁有高低之分。<ref>[https://www.douban.com/note/176221557/ 古典音乐代表人物及作品],豆瓣网,2011-10-06</ref>==历史沿革== 17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化艺术的主导潮流是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理论,认为艺术需要有严格的象数学一样明确清晰的规则和规范。同当时在文学、绘画、戏剧等艺术门类中的情况一样,在建筑中也形成了古典主义建筑理论。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J.F.布隆代尔说“美产生于度量和比例”。他认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通过测绘研究古希腊罗马建筑遗迹得出的建筑法式是永恒的金科玉律。他还说,“古典柱式给予其他一切以度量规则”。古典主义者在建筑设计中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巴黎卢佛尔宫东立面的设计突出地体现古典主义建筑的原则,凡尔赛宫也是古典主义的代表作。  古典主义建筑以法国为中心,向欧洲其他国家传播,后来又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在宫廷建筑、纪念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中采用更多,而且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又出现古典复兴建筑的潮流。世界各地许多古典主义建筑作品至今仍然受到赞美。但古典主义不是万能的,更不是永恒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和建筑自身的发展,作为完整的建筑体系的古典主义终于逐渐为其他的建筑潮流所替代。但是古典主义建筑作为一项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建筑师们仍然在汲取其中有用的因素,用于现代建筑之中。 [1]
尼古拉·布瓦洛(1636-1711)是古典主义的理论家。《诗的艺术》(1674)提出了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成为古典主义的艺术法典。他规定理性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必须模仿自然,自然指宫廷和城市生活;古[[希腊]]古[[罗马]]作家的创作经验是最高准则,必须遵守"三一律";文学体裁有高低之分。<ref>[https://www.douban.com/note/176221557/ 古典音乐代表人物及作品],豆瓣网,2011-10-06</ref>
==代表作品==
10,7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