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3
次編輯
變更
土鳖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地鳖</big> ''' |- | File:360截图20200622144126949.jpg|缩略…”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地鳖</big> '''
|-
|
[[File:360截图20200622144126949.jpg|缩略图|居中|[http://img1.iplant.cn/image2/b/2885751.jpg 原图链接][http://ppbc.iplant.cn 来自 中国植物图像库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地鳖
'''拉丁学名''':D.dispar Chanisso et Eysenhard
'''别称''':土元、新星土元、地鳖虫、土鳖、过街、转屎虫,土肥元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六足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蜚蠊目
'''科''':地鳖蠊科
'''种''':中华土元
|}
地鳖(ground beetle )别名: 可泡虫、地鳖虫、土鳖、过街、地乌龟、节节虫、臭虫母等、土元。属于昆虫,身体扁,棕黑色,雄性有翅,雌性无翅。常在老式土质住宅墙根的土内活动。是市场紧缺的中药材,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国内外市场需求量的逐年扩大尤其以其质量优良而闻名遐迩,野生土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上的价格逐年攀升 。也叫蜇虫(zhèchóng),通称土鳖。地鳖蠊科昆虫地鳖(Eupolyphagasinensis Walker) 或冀地鳖 (Steleophaga plancyi ) 的雌虫干燥体。捕捉后,置沸水中烫死,晒干或烘干。
=='''基本信息'''==
'''中文名''':地鳖
'''拉丁学名''':D.dispar Chanisso et Eysenhard
'''别称''':土元、新星土元、地鳖虫、土鳖、过街、转屎虫,土肥元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六足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蜚蠊目
'''科''':地鳖蠊科
'''种''':中华土元
'''分布区域''':全国大部分地区
'''食性''':杂食
'''生育方式''':卵生
'''自身优点''':高蛋白、低胆固醇、低脂肪
'''用途''':药材,食品药酒的原料
=='''基本概述'''==
地鳖呈扁平卵形,长1. 3~3 cm,宽1. 2~2. 4cm,前端较窄,后端较宽,背部紫褐色,具光泽,无翅。前胸背板较发达,盖住头部;腹背板 9节,呈覆瓦状排列。腹面红棕色,头部较小,有丝状触角 1对,常脱落,胸部有足 3对,具细毛和刺。腹部有横环节。质松脆,易碎。气腥臭,味微咸。冀地鳖长2.2~3.7cm,宽1.4~2.5cm。背部黑棕色,通常在边缘带有淡黄褐色斑块及黑色小点。 地鳖(dì biē)是蜚蠊目,鳖蠊科昆虫的雌成虫。不完全变态。通称地鳖虫、土鳖虫、土元。药用地鳖虫有三种:中华地鳖(中药名苏土元)、冀地鳖(中药名大土元)、东方后片蠊(中药名金边大土元)。过去只靠人工采集,不能满足需要,现已人工饲养成功。具破血逐瘀、续筋接骨的功效。用于闭经、产后瘀阻、症瘕等症。亦可用于骨折损伤、瘀滞疼痛、腰部扭伤等症。
有过多年养殖土元的薪华农业实践证明,人工养殖地鳖虫是一项成本低,收益高、管理方便,设备简单,食料广泛,繁殖力强,适应性广,不与粮棉争地,不同作物争肥,利国利己的副业项目,集体、家庭和个人都可饲养,很有发展前途。而且具有适应力强,养殖成本较低,易饲养,生长快等优点,所以深得特种养殖户们的钟爱。
=='''生活习性'''==
地鳖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昆虫,生活于阴暗、潮湿、腐殖质丰富的松土中,怕阳光,白天潜伏,夜晚活动,生长最适温度28-30℃,低于0℃或高于38℃会引起成虫和幼虫的大量死亡,下降到8℃就停止活动,进入休眠期。土鳖完成一个世代,需要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雄虫从幼虫到长出翅膀,约需8个月,雌虫无翅,成熟约需9―11个月。雄虫交尾后5―7天死亡。雌虫交尾后一周即可产卵,且一次交尾终生产卵。人工饲养的地鳖主要为中华地鳖(Bupo1yphagasinensisWalker),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地鳖虫为不完全变态昆虫,完成一个世代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历时约需一半至两年半。在中国南方地区,每年4月上、中旬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时,开始出土活动到11月中下旬当气温下降至10℃以下时逐渐入上停止活动,进行越冬。除雄成虫外,其他各虫态均能越冬。雌虫的产卵期从5月上旬起至11月中旬止,以6~9月为产卵盛期,6月底、7月上中旬开始孵化。凡是8月中旬以前产的卵,当年11月中旬都可以孵化,8月下旬至越冬前产的卵要到翌年6月下旬或7月上旬才开始孵化。雄若虫生长发育期约280~320天,雌若虫约500天左右。地鳖生长发育、产卵繁殖的速度,与温度、湿度、食物等有密切关系,它的活动适宜温度在15~35℃之间,最适为25~35℃,如果低于0℃或高于38℃,就会引起成虫、若虫大量死亡。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0~80%。雌虫交尾一次就能陆续产卵,未经交尾的虽亦能产卵,但不能孵化。雌虫交尾后7天左右产卵,以后每隔4~6天产卵一次,一头雌虫一生可产卵鞘30~40块。气温在26℃时卵需经两个月孵化,30~35℃时一个月左右即可孵化。初孵若虫白色,形如臭虫,8~12天后脱第一次皮,脱皮时不食不动呈假死状,经1~2天后恢复活动,以后每隔25大左右脱皮一次,一般雄虫一生脱皮7~9次,雌虫一生脱皮9~11次,长大力成虫。
地鳖虫多生活于阴湿的松土中,怕阳光,常见于潮湿温暖和富有腐植质的红苕窖、地窑、灶脚、仓脚及墙脚的松土内,柴草堆、猪圈、牛棚马厩近旁的松上中,白天入土潜伏,夜晚出来活动、觅食或交尾。雌雄虫的区别为胸背部3条横纹的第2、3条弧成月牙形,弧角700左右的是雌虫,弧角400左右的是雄虫;腹部有4条横纹的是雌虫,6条的是雄虫;腹末端尾须之间有一条横纹连结的为雄虫,横纹离尾须较远的为雌虫;爬行时,雄虫六足竖起,姿态较高,雌虫六足伏地,姿态较低。在饲养过程中,务必根据上述特征来鉴别雌、雄若虫,以利雌雄成虫的搭配、交尾和杀雄。
=='''食性及药用'''==
土元为杂食性昆虫,取食特点中喜食新鲜的食物,最喜吃麸皮、米糠,其次为玉米面、碎杂粮、花生饼、豆粕、杂鱼、肉及各种青草菜叶、瓜果皮、鸡、牛粪等粗料。如用青草等饲料单喂生长慢,全价料可用72%麦麸、玉米面20%、豆饼5%、动物性饲料3%(熟喂)。喂时要用开水烫,另加30%-40%青菜或瓜果类。用全价饲料饲养5-6个月,个体可长成成虫。
性味与归经:咸,寒;有小毒。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破瘀血,续筋骨。用于筋骨折伤,瘀血经闭,症瘕痞块。
中药功用:
(1)下瘀血,消症瘕,疗折伤:用于血瘀经闭、跌打损伤及症瘕肿块。
(2)散瘀止痛:用于血瘀引起的肝脾肿痛及腰肌劳损、扭伤。
=='''地鳖捕捉'''==
地鳖虫是野生昆虫,以往靠捕捉为药物来源,近些年来由于旧房翻新,油房、粮仓等木地板改为沥青、水泥地坪以及除四害讲卫生列入日常工作,使地鳖虫失去了自然孳生场所,因此单靠捕捉自然生长的虫子远远不能满足国内药用和出口的需要,为了广开药源,近年全国许多地方进行了人工饲养,取得了显著效果,人工饲养的地鳖是可以大量繁殖的。实践证明,人工养殖地鳖虫是一项成本低,收益高、管理方便,设备简单,食料广泛,繁殖力强,适应性广,不与粮棉争地,不同作物争肥,利国利己的副业项目,集体、家庭和个人都可饲养,很有发展前途。一是捕捉野生的,二是从其他饲养者引种。人工捕捉:在夜晚将地鳖虫栖息处的堆积物轻轻移开或将其经常隐蔽的松土慢慢扒开,发现地鳖虫时,即可用手或广口瓶将其捕获,如有卵鞘也应一起收集。饵料诱捕:在大口瓦罐或其他光壁容器里放入炒过带香味的米糠麸皮或豆饼屑等作诱饵,将罐埋在地鳖虫经常出没的地方,罐口要与地面相平,其上可放几根稻草或麦秸,等傍晚地鳖虫出来取食时,嗅到香味爬入罐内而无法爬出,即可将罐取出,捕获虫种。把地鳖虫由野生变为人工养殖,需要安排一套与其生物学特性相适应的饲养设备和管理技术才能把虫养活养好,同时通过饲养实践,不断加以改进,才能使人工饲养地鳖虫逐步达到稳产高产。饲养地鳖虫所需用的设备,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根据饲养虫口的多少和具备的条件不同,设置不同的设备,有专门建房造坑的,也有利用空屋及墙角墙边造池(坑)的,也有缸养的或柜养的,大小不拘,形式繁多。总括起来可分为饲养缸、饲养坑(池)、地下道、饲养柜四种。
=='''地鳖的饲养'''==
*饲养缸:
是进行小型饲养地鳖虫的一种饲养设备,就是家庭常用普通的缸,大的小的都可以,有裂缝的缸,只要用石灰或水泥修补一下也能用,缸的内壁要光滑,以防止地鳖虫外爬,一般以口径60cm,高45cm的缸为好。初养的,因数量较少,一般宜用缸养。
*<strong>饲养坑</strong>(池):
一般砌在屋内的墙边墙角,不占用主要场地,坑可大可小,一平方尺、二平方尺、三平方尺均可,长者10~15尺或更长一些,宽2尺,坑内再分格,坑不论大小,深度均为0.8尺左右,坑底要夯平打实,坑的四周用砖砌成,高出地面1尺,全高1.8尺。坑的内外用石灰或水泥刷平,要求平整光滑,坑面要用盖。
*<strong>地下道</strong>:
地下道坑是解决饲养场地困难的一种办法,即利用住宅内的地下,掘深0.8尺的坑道,坑底也要夯平打实,四周用砖砌成,内壁要光滑,长度可根据需要或住宅的大小而定,宽度可根据安装的盖板的宽度而定,每隔一块固定盖板,做一块1尺左右宽度的活动地板,作喂料和检查之用。地下道坑也可分格饲养,每天晚上睡前拿去活动板,让地鳖虫自由出入。这样的地下道坑,白天照样可以在上西行走。为了防止老鼠,蚂蚁等敌害,房屋四周门缝等处的大小孔洞要严密堵塞。
*饲养柜:
象多层的兔笼一样,多层(2~6层等)立体形,形状似柜,所以叫饲养柜。这是充分利用室内的空间面积,进行大面积饲养,解决饲养场地困难的最好办法。在室内靠墙壁处修建多层饲养柜,除靠墙一边外,其它三面或每层台底可用薄水泥板或砖砌成长方形,平面面积为3~10平方尺,可砌成4~8层,每层高6~8寸,每层还可以分成若干小格,每格要留有能喂食并可通气的活动门。饲养实践证明多层饲养柜的平均温度比饲养坑高,所以地鳖虫的食量显著提高,生长发育也明显加快,因此,多层饲养柜比一般坑养的地鳖虫从卵一幼虫一成虫完成一个世代所需要的时间可大大缩短,年产量也有明显提高。
*蜂鳖联合饲养器:
在饲养地鳖虫过程中,如能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就能加快繁殖,提高产量。为此,可根据地鳖虫繁育的最适温度是25~350C,相对湿度是70%的要求,利用蜂箱内的常温(34~35℃)以及相对湿度为80%左右的有利条件,制备养鳖器,在蜂箱内进行联合饲养。有瓶式孵化器、框式饲养器、继箱式饲养器等。
*瓶式孵化器:
用高23cm,瓶口直径为16cm的广口瓶(大小以能放入蜂箱为准),在瓶盖上穿一些透气孔。主要用于卵鞘孵化,瓶底放入一层湿度相宜的松土,把由饲养池内拣出的未孵化的卵鞘放入瓶内,并与松土拌和,土面加少量饲料,每周检查1次,观察孵化情况,将已孵若虫取出,放在另备的饲养器内饲养。
*框式饲养器:
用薄木板制成,形状与饲养蜜蜂的框式饲养器相同。一般高24cm,长48cm,宽16cm,为了防止地鳖虫爬出,可加一个铁纱网封闭盖,主要用于母鳖产卵。从饲养池内把母鳖连同饲养土一起取出,放进饲养器内,再加适量饲料。饲养器要用隔板与蜂框隔开,每周检查两次,观察产卵情况,并加料加水,促使母鳖产卵。
*继箱式饲养器:
可用养蜂的继箱改制而成,长46.5cm,宽38cm,高58cm,也可用巢箱。继箱底要加钉一层薄木板(最好用易传温的金属板再铺一层竹帘)。主要用于饲养若虫,也可兼养母鳖和卵鞘,继箱的容量大,管理方便,可大规模饲养,但一定注意要在蜂满箱时和早春第一个流蜜期,外界气温上升后利用,为了大规模饲养,继箱可增高,以扩大容量。通过蜂鳖联合饲养的实践证明,蜂箱内蜂群至少要有5框足蜂,才能达到联合饲养增温的目的,这样地鳖虫生育期可缩短,即完成一个世代可由原来的三年缩短力两年左右,产卵始期可由原来的5、6月提前至3、4月,成活率显著提高,繁殖率比自然环境下增长很多,发育速度也大大加快,而且对蜜蜂的繁殖和生产没有不良影响。
*饲养土:
对饲养土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地鳖虫的成虫,而且对其生长发育也有密切关系,如饲养上选择得不适宜,还能使虫得病或招致螨虫等敌害,因此在选择哪类土做饲养上,甚么季节取上,土的温度保持多大等等,都是必须加以考虑的基本条件。一般要选择湿润松软,含腐殖质较多的肥沃土壤作饲养土最好,如菜园土等,这种土便于地鳖虫钻入土中和钻出土表取食活动。各地还可根据当地具体土质情况,因地制宜的加以选择。山东、江苏等省有用砂土或黄粘土作饲养土的。粘性强的泥土易结块,缩小了地鳖虫的伏居范围,同时还会粘住虫体,影响爬行和发育,不宜应用。一般以冬季取土较好,此时土壤内病、虫、杂菌较少,可减少对土鳖虫的侵害。取土时可先将土层翻开打碎,在太阳下曝晒消毒,然后用0.08X0.08寸筛眼的筛子筛除土块和杂物。饲养土的湿度土内含水量一般以15~20%较适宜,以手捏不能成团为度,同时还应根据节气、虫型、设备的不同,土的湿度也应有所区别。一般是冬天、梅雨季稍干,夏秋季稍潮,小虫稍干,大虫稍潮,饲养坑稍干,饲养缸、饲养柜的上面几格稍潮,保存卵鞘的泥要稍干。当发现饲养土过湿或过干时,要注意找出原因,适时调节。过干时,可在饲养土中喷洒少量水或增加一些青饲料用量,过湿可开窗通风散湿或减少一些青饲料用量等,这些都是调节饲养土湿度的有效措施。饲养土的厚度与虫龄的大小,虫口数量有密切关系,9龄虫以上包括成虫能钻到30厘米的深度。若虫在6cm左右的深度活动,虫口数量多饲养土的厚度也要相应厚些,反之则稍薄些。为了使饲养土疏松、肥沃,也可以在饲养土中加入适量的谷壳、木屑或发酵过的马粪牛粪,以及豆壳、河泥等。但一定要注意不能用阴沟泥或施过氨水、农药及含碱性的土作饲养上。
饲料:由于地鳖虫是杂食性昆虫,所以它的饲料种类也比较多,可分三类,精料:主要是粮食和油料加工后的下脚料。如麦麸、米糠、麻饼、豆饼、棉籽饼、豆腐渣、粉渣(晒干的)等,一般均可生喂,炒熟带香味后更喜食,但不要炒焦。青饲料:主要是瓜果蔬菜树叶草根之类,如黄瓜冬瓜南瓜的皮瓤,梨、柿、桃、李、橙等果枝和果皮,红苕、芝麻、蓖麻、蚕豆、豌豆、紫云英、棉花、青菜、包菜、茭白、莴苣、苋菜、白菜叶子以及桑树、杨树、柳树、泡桐、无花果等树叶都可喂饲,但要注意保持新鲜干净。动物性饲料:如食堂和家中吃剩下的猪、牛、羊、鸡、鸭、鹅、兔、鱼等下脚料,一般都喂熟食。采收和加工
进行适时采收和加工是提高单位饲养面积产量的最后环节。采收对象,高龄的雄幼虫、雌幼虫和雌成虫三类。采收时间根据地鳖虫发育生长的特点可分别进行采收。雄若虫可结合去雄采收,雌若虫是采收的主要对象。地鳖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体重增长以8~10龄最高,这阶段虫体充实,折干率达38~41%,而雄若虫和雌若虫的折干率只有30~33%,因而,在此期当饲养密度达到一定数量时,除留足产卵种虫外,应大批采收,雌虫可分两次采收,8月中旬以前,因所产卵鞘当年都能孵化,应尽力争取卵数,故不宜成批采收,对已经越过产卵盛期的雌成虫,虫体开始衰老,可结合取卵选收;8月中旬以后至越冬前,凡是前一年已产过卵的雌成虫,按产卵批次先后,依次采收,避免在越冬期间因体老衰弱大量死亡。加工处理一般采用晒干、烘干两种方法。晒干法比较简单,将采收的虫子用开水烫死,洗净,置阳光下曝晒3~4日,达到体干无杂质即可,烘干法就是将洗净的虫子放在烘箱内烘干或放在锅内用小火炒拌,温度控制在50℃左右,待虫体的足尖微粘锅铲时便停火。将虫放在比锅略大的铁丝网内,撤掉炒锅,将网架在灶上,借灶膛中的余热将虫体烘干。即成商品地鳖虫。因采集季节、虫龄及壮瘦程度不同,鲜干折合率有一定差异,经测定统计,最大的雌成虫140只重0.5kg;干的雄成虫需1400只才0.5kg,地鳖虫鲜干折合率最大雌虫37%,青年雌虫38%,老雌虫41%,8龄雄若虫38%。
=='''生存环境'''==
地鳖虫和其他昆虫一样属变温动物,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受外界环境、特别是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很大,夏季气温高,水分易蒸发,饲养土易干燥,一旦气温超过35℃或阴雨连绵,气温又高,湿度又大时,要特别注意降温和通风,应及时打开窗子,使空气流通,如果饲养土干燥可以喷些水,为了降温,有条件也可以在室内放些冰块,并适当多喂些青饲料。不然,因温度过高会造成地鳖虫的大量死亡。冬季虫子越冬时要注意保温,温度不能低于0℃,否则虫子会冻死,卵块会冻坏。保温方法可因地制宜,如可将门窗关严,最好挂上草帘,饲养坑、缸上要加盖(但要留有通气孔),饲养土表面可加些麦糠、草屑或约20cm厚的灰土等。单位面积的饲养土内养多少虫,这是生产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地鳖虫在土中喜欢群居,饲养密度一般可以大些,但在环境条件出现不利的情况下,地鳖虫会发生相互残杀或咬食卵鞘的现象,故密度又不宜过大。喂食要按虫龄,季节和发育阶段的不同采取适宜的喂食方法、喂食时间和喂食数量。1—4龄若虫,虫体小活动力弱,一般在饲养土表层内寻食,可采用撒料喂食的方法。因虫子多集中在坑的边沿,所以坑的周围要多撒一些并用五指伸入土中2~3cm扒土数次以使饲料掺入土表层。一龄若虫尚无食青饲料的能力,故可在2龄以后加添青饲料。5龄以上的若虫都出土寻食,故可在饲养土表面加撒一层稻壳,稻壳上面铺几块塑料布或木板作食料板,将精料撒在上边,这样,地鳖虫出来寻食,穿过稻壳虫体无泥,能保持饲料干净,避免浪费。每隔3~4天,将塑料布清刷一次,有利于虫体。在气温偏低的月份,可以隔日喂食一次,气温较高的月份,坚持每天喂食2次,晨喂青料,晚喂精料,保持食物新鲜,不喂霉烂的饲料。虫子在脱皮前后,食量显著减少,脱皮期间完全停食。此时少喂精料或不喂,待发现饲养土表面出现大量虫皮后再恢复正常喂食。
地鳖虫在饥饿或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会食卵鞘,为避免这一损失,应及时将所产卵鞘取出放入孵化池或孵化缸内待孵,在南方每年5月上旬就可第一次取卵,取卵次数不宜过多,不然对种虫发育不利,反之间隔时间也不宜过长,一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被食卵鞘增多,二是当气温升至30~350C时,卵鞘30天左右便可孵化,故时间不宜超过1个月。在饲养的地鳖虫中,一般雄虫约占总数的30%,试验表明,在雌成虫中,经常保持5%健壮的雄虫就足以满足交尾的需要,因此要采取去雄措施即在若虫发育到7~8龄时,就可以去除过多的雄虫,将它们加工入药。群体饲养地鳖虫,在一般饲养条件下,同期孵化的若虫到成虫阶段,其发育程度会有很大差别。为使虫体正常发育,避免参差不齐,饲养到一定阶段时,可分档饲养,按虫龄可分为①1~6龄若虫;②7~8龄若虫;③9~10龄若虫;④成虫。也可按虫体的大小来分:①芝麻型,指发育1~2个月的若虫,形小如芝麻;②黄豆型,指3~4个月的若虫,似黄豆那样大的虫型;③蚕豆型,指5~6个月的若虫象蚕豆大小的虫型;④拇指型,即成虫,体型大小如拇指。根据不同的型(或龄期),分设不同的饲养坑。经这样分档处理后,虫批较分明,发育较整齐,便于饲养管理。
近年来为了缩短地鳖虫的饲养期,提高产量,有人应用脱皮激素或保幼激素进行了探讨,初步获得成效,对体长1.5~2.0cm的地鳖虫,平均每克喂食脱皮激素1μg,雄虫虫的成熟期分别缩短12.5%和19%;如用以上两种激素对4龄以上的幼虫作催熟剂,则14个月即可完成一个世代。激素的应用尚处探讨阶段,如何正确把握激素的用量和时机,激素在虫体内是否残留及对服药病人有无不良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有些地方在冬季,利用室内加温的方法停止地鳖虫的休眠,也能促进它的生长发育,但有的反映其体质比经过正常休眠的要弱,易感染疾病等。总之,在人工伺养地鳖虫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天敌防范'''==
地鳖虫的活动范围不大,但天敌的种类比较多,鼠、蚁、蟑螂、鸡、鸭、蟾蜍、青蛙、粉螨、蜘蛛、鼠妇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老鼠,其次是鸡、鸭、蚂蚁和粉螨。饲养过程中必须注意防治。老鼠既能爬高,又会钻洞,无孔不入。它不仅吃土面上的地鳖虫,还会吃掉一尺深度内的虫子和大量卵鞘。在冬季其他食物比较少的情况下,还会打洞进坑找食。为防治鼠害在筑造地鳖虫饲养池时,池底要用三合土打实,地面加盖,并经常检查,特别是晚上如发现老鼠和鼠洞,应及时捕捉和堵洞,亦可用捕鼠工具捕杀。
蚂蚁能爬高钻洞,只要有一个细小的洞,它就能爬进坑内危害;地鳖虫本身有一股极浓的腥臭气,死虫气味更烈。坑内经常有死雄虫或饲喂动物性食料之后均易招致蚂蚁危害;当地鳖虫刚蜕皮,变成白嫩若虫时爬行比较迟缓,这种若虫如被蚂蚁发现,一只孵缸内的几千只芝麻型若虫,几小时内就会全部被拖走,蚂蚁不仅侵扰地鳖虫还与地鳖虫抢食。为防止蚂蚁钻人池内,可在池(缸)的周围撒上一些6%可湿性六六六粉或5%氯丹粉等农药,坑内岁现蚂蚁应立即消灭,可用肉食残渣作诱饵诱杀或人工捕杀。如果已在坑内筑起了蚁窝,就比较麻烦,务必做到灭早灭了。
螨类是地鳖虫的重要天敌,夏、秋季节米糠、麦麸中易发生,会促使饲料发霉变质,地鳖虫饲养缸、坑内的螨一般是由米糠等食料传入,也可能是饲养土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带入蔓延的,螨类繁殖快,数量多,对地鳖虫危害大,一般螨寄生于地鳖虫的头背、腹、腿根部等处妨碍地鳖虫的生长发育,使虫体逐渐瘦弱,降低繁殖率往往造成大批死亡。污染食物和环境致使地鳖虫体弱患病衰亡。防治螨害应采取防重于治的原则。要注意检查饲料,不要把螨随饲料带入池内,糠、麸等可先炒熟后再用作饲料。定量喂养并及时清除剩余饲料残渣,地鳖虫的尸体、卵鞘空壳等是螨类孳生的场所或寄生物,并严格控制夏季和梅雨季节的温度和湿度,以除螨害。认真检查饲养土,注意避免随饲养土把螨带入池内。将饲养土先日晒消毒后再用。如已发现螨类侵入饲养池内,可利用地鳖虫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在食料板上放些炒熟的麦麸、豆粉等物诱螨,傍晚时取出食料板进行处理,连续诱集几天后可减轻为害。在螨类危害较严重时,应彻底更换饲养土。把地鳖虫筛出倒入干燥细沙中任其爬行半小时,以便擦掉寄生在虫体上的螨,同时将坑壁用火烤一次,这样可较彻底地清除螨害。
蜘蛛的繁殖能力很强,如果不及时消灭,饲养室内缝缝角角到处会看到蜘蛛网,这些蛛网对地鳖虫危害很大,特别是对出翅雄成虫影响更大,经常被蛛网粘住而被蜘蛛吃掉,也有碍管理操作。可通过人工打扫把蜘蛛扫下来踏死,此外可用25%杀虫脒300倍的溶液喷洒,一个月喷两次基本上能全部消灭,喷雾在上午进行,喷药前要把吃剩的食料全部去掉,但喷在虫体上对地鳖虫也无影响。地鳖虫一般没有严重的病害,但管理不善或在梅雨季节温度高、湿度大,虫口密度大的情况下,容易感染霉病,严重时可造成大批死亡。感染霉病时虫体表面无光泽,腹部呈暗绿色,行动呆滞,体瘦干瘪,晚上不出来觅食,有时白天爬出池面死亡,也有的死在土内。病因目前尚不很清楚,有人认为是真菌感染所致。在饲养地鳖虫中要经常作好病害的预防工作,温湿度太大时要通风换气降温排湿,保持饲料新鲜,经常清除饲料残渣、虫壳等物,保持池内清洁,另外在饲料中增加少量酵母片、土霉素粉等 喂虫,能助消化促进地鳖虫健壮生长,以增强抵抗病害的能力。除上述病害外,有时虫体呈现腹部膨大而发亮;青黄色,粪便稀等病症,有人称大肚子病,有时虫体润湿身粘泥土,腹部边缘发黑,粪便呈水泻状,酱色,这些都危及地鳖虫的正常生长发育,病因还不清楚,但一般认为是由于喂食不适时,虫口过密,温度湿度不适宜,也可能是由病菌侵入而引起的。这些还不甚明了,需要在今后的饲养实践中进一步深入研究加以解决。
=='''地鳖传说'''==
古时候,我们这里有一家榨油的油坊。油坊里雇了很多人干活,其中有个叫王老大的老头儿是专管烧火的。一天早上,他正在灶下烧火,看到灰堆里爬出几个地鳖虫来,忙放下火锹去抓,小鳖虫呼地一声爬进灰堆里了。一会儿灰堆里又爬出几只来,他忙拿起火锹扑地一砸,可是一个也没砸着,只气得他连声叫骂。低头一看,还有一只,他又急忙砸下,结果把这只小鳖虫切成了两节。这时锅里正炒着菜籽,由于王老大急于捕虫,把这给忘了,致使锅里的菜籽全都炒黑了。第二天,王老大扫地时,无意中发现昨天那只被切成两节的小鳖虫又活了。再仔细一看,原来这只小鳖虫是自动连接起来的,连切断的痕迹都没有。他再仔细地观察,发现只有雌虫切断了才可以自动连接起来。一次,王老大的孩子一不小心从高高的山坎上摔下来,把腿摔断了。他请了几个医生都没能治好,这下可急坏了。忽然,他想起了地鳖虫,就抓来几只雌的,把它烘干,磨碎拌在香油里敷在儿子的伤处。没过几天,孩子的腿竟好了。从此,地鳖虫可以治瘀血、折伤的事便在民间传开了,并流传至今。
=='''土鳖趣谈'''==
土鳖的另一层含义:在不少军事论坛上常常见到“土鳖”这一词,这是军事爱好者对中国军队另一种称呼,土——装备土,思路土,人更土;鳖——通“慢”、“小脚女人”,造的慢,发展慢,成军慢,报道慢;有点恨铁不成钢的味道。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地鳖</big> '''
|-
|
[[File:360截图20200622144126949.jpg|缩略图|居中|[http://img1.iplant.cn/image2/b/2885751.jpg 原图链接][http://ppbc.iplant.cn 来自 中国植物图像库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地鳖
'''拉丁学名''':D.dispar Chanisso et Eysenhard
'''别称''':土元、新星土元、地鳖虫、土鳖、过街、转屎虫,土肥元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六足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蜚蠊目
'''科''':地鳖蠊科
'''种''':中华土元
|}
地鳖(ground beetle )别名: 可泡虫、地鳖虫、土鳖、过街、地乌龟、节节虫、臭虫母等、土元。属于昆虫,身体扁,棕黑色,雄性有翅,雌性无翅。常在老式土质住宅墙根的土内活动。是市场紧缺的中药材,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国内外市场需求量的逐年扩大尤其以其质量优良而闻名遐迩,野生土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上的价格逐年攀升 。也叫蜇虫(zhèchóng),通称土鳖。地鳖蠊科昆虫地鳖(Eupolyphagasinensis Walker) 或冀地鳖 (Steleophaga plancyi ) 的雌虫干燥体。捕捉后,置沸水中烫死,晒干或烘干。
=='''基本信息'''==
'''中文名''':地鳖
'''拉丁学名''':D.dispar Chanisso et Eysenhard
'''别称''':土元、新星土元、地鳖虫、土鳖、过街、转屎虫,土肥元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六足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蜚蠊目
'''科''':地鳖蠊科
'''种''':中华土元
'''分布区域''':全国大部分地区
'''食性''':杂食
'''生育方式''':卵生
'''自身优点''':高蛋白、低胆固醇、低脂肪
'''用途''':药材,食品药酒的原料
=='''基本概述'''==
地鳖呈扁平卵形,长1. 3~3 cm,宽1. 2~2. 4cm,前端较窄,后端较宽,背部紫褐色,具光泽,无翅。前胸背板较发达,盖住头部;腹背板 9节,呈覆瓦状排列。腹面红棕色,头部较小,有丝状触角 1对,常脱落,胸部有足 3对,具细毛和刺。腹部有横环节。质松脆,易碎。气腥臭,味微咸。冀地鳖长2.2~3.7cm,宽1.4~2.5cm。背部黑棕色,通常在边缘带有淡黄褐色斑块及黑色小点。 地鳖(dì biē)是蜚蠊目,鳖蠊科昆虫的雌成虫。不完全变态。通称地鳖虫、土鳖虫、土元。药用地鳖虫有三种:中华地鳖(中药名苏土元)、冀地鳖(中药名大土元)、东方后片蠊(中药名金边大土元)。过去只靠人工采集,不能满足需要,现已人工饲养成功。具破血逐瘀、续筋接骨的功效。用于闭经、产后瘀阻、症瘕等症。亦可用于骨折损伤、瘀滞疼痛、腰部扭伤等症。
有过多年养殖土元的薪华农业实践证明,人工养殖地鳖虫是一项成本低,收益高、管理方便,设备简单,食料广泛,繁殖力强,适应性广,不与粮棉争地,不同作物争肥,利国利己的副业项目,集体、家庭和个人都可饲养,很有发展前途。而且具有适应力强,养殖成本较低,易饲养,生长快等优点,所以深得特种养殖户们的钟爱。
=='''生活习性'''==
地鳖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昆虫,生活于阴暗、潮湿、腐殖质丰富的松土中,怕阳光,白天潜伏,夜晚活动,生长最适温度28-30℃,低于0℃或高于38℃会引起成虫和幼虫的大量死亡,下降到8℃就停止活动,进入休眠期。土鳖完成一个世代,需要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雄虫从幼虫到长出翅膀,约需8个月,雌虫无翅,成熟约需9―11个月。雄虫交尾后5―7天死亡。雌虫交尾后一周即可产卵,且一次交尾终生产卵。人工饲养的地鳖主要为中华地鳖(Bupo1yphagasinensisWalker),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地鳖虫为不完全变态昆虫,完成一个世代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历时约需一半至两年半。在中国南方地区,每年4月上、中旬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时,开始出土活动到11月中下旬当气温下降至10℃以下时逐渐入上停止活动,进行越冬。除雄成虫外,其他各虫态均能越冬。雌虫的产卵期从5月上旬起至11月中旬止,以6~9月为产卵盛期,6月底、7月上中旬开始孵化。凡是8月中旬以前产的卵,当年11月中旬都可以孵化,8月下旬至越冬前产的卵要到翌年6月下旬或7月上旬才开始孵化。雄若虫生长发育期约280~320天,雌若虫约500天左右。地鳖生长发育、产卵繁殖的速度,与温度、湿度、食物等有密切关系,它的活动适宜温度在15~35℃之间,最适为25~35℃,如果低于0℃或高于38℃,就会引起成虫、若虫大量死亡。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0~80%。雌虫交尾一次就能陆续产卵,未经交尾的虽亦能产卵,但不能孵化。雌虫交尾后7天左右产卵,以后每隔4~6天产卵一次,一头雌虫一生可产卵鞘30~40块。气温在26℃时卵需经两个月孵化,30~35℃时一个月左右即可孵化。初孵若虫白色,形如臭虫,8~12天后脱第一次皮,脱皮时不食不动呈假死状,经1~2天后恢复活动,以后每隔25大左右脱皮一次,一般雄虫一生脱皮7~9次,雌虫一生脱皮9~11次,长大力成虫。
地鳖虫多生活于阴湿的松土中,怕阳光,常见于潮湿温暖和富有腐植质的红苕窖、地窑、灶脚、仓脚及墙脚的松土内,柴草堆、猪圈、牛棚马厩近旁的松上中,白天入土潜伏,夜晚出来活动、觅食或交尾。雌雄虫的区别为胸背部3条横纹的第2、3条弧成月牙形,弧角700左右的是雌虫,弧角400左右的是雄虫;腹部有4条横纹的是雌虫,6条的是雄虫;腹末端尾须之间有一条横纹连结的为雄虫,横纹离尾须较远的为雌虫;爬行时,雄虫六足竖起,姿态较高,雌虫六足伏地,姿态较低。在饲养过程中,务必根据上述特征来鉴别雌、雄若虫,以利雌雄成虫的搭配、交尾和杀雄。
=='''食性及药用'''==
土元为杂食性昆虫,取食特点中喜食新鲜的食物,最喜吃麸皮、米糠,其次为玉米面、碎杂粮、花生饼、豆粕、杂鱼、肉及各种青草菜叶、瓜果皮、鸡、牛粪等粗料。如用青草等饲料单喂生长慢,全价料可用72%麦麸、玉米面20%、豆饼5%、动物性饲料3%(熟喂)。喂时要用开水烫,另加30%-40%青菜或瓜果类。用全价饲料饲养5-6个月,个体可长成成虫。
性味与归经:咸,寒;有小毒。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破瘀血,续筋骨。用于筋骨折伤,瘀血经闭,症瘕痞块。
中药功用:
(1)下瘀血,消症瘕,疗折伤:用于血瘀经闭、跌打损伤及症瘕肿块。
(2)散瘀止痛:用于血瘀引起的肝脾肿痛及腰肌劳损、扭伤。
=='''地鳖捕捉'''==
地鳖虫是野生昆虫,以往靠捕捉为药物来源,近些年来由于旧房翻新,油房、粮仓等木地板改为沥青、水泥地坪以及除四害讲卫生列入日常工作,使地鳖虫失去了自然孳生场所,因此单靠捕捉自然生长的虫子远远不能满足国内药用和出口的需要,为了广开药源,近年全国许多地方进行了人工饲养,取得了显著效果,人工饲养的地鳖是可以大量繁殖的。实践证明,人工养殖地鳖虫是一项成本低,收益高、管理方便,设备简单,食料广泛,繁殖力强,适应性广,不与粮棉争地,不同作物争肥,利国利己的副业项目,集体、家庭和个人都可饲养,很有发展前途。一是捕捉野生的,二是从其他饲养者引种。人工捕捉:在夜晚将地鳖虫栖息处的堆积物轻轻移开或将其经常隐蔽的松土慢慢扒开,发现地鳖虫时,即可用手或广口瓶将其捕获,如有卵鞘也应一起收集。饵料诱捕:在大口瓦罐或其他光壁容器里放入炒过带香味的米糠麸皮或豆饼屑等作诱饵,将罐埋在地鳖虫经常出没的地方,罐口要与地面相平,其上可放几根稻草或麦秸,等傍晚地鳖虫出来取食时,嗅到香味爬入罐内而无法爬出,即可将罐取出,捕获虫种。把地鳖虫由野生变为人工养殖,需要安排一套与其生物学特性相适应的饲养设备和管理技术才能把虫养活养好,同时通过饲养实践,不断加以改进,才能使人工饲养地鳖虫逐步达到稳产高产。饲养地鳖虫所需用的设备,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根据饲养虫口的多少和具备的条件不同,设置不同的设备,有专门建房造坑的,也有利用空屋及墙角墙边造池(坑)的,也有缸养的或柜养的,大小不拘,形式繁多。总括起来可分为饲养缸、饲养坑(池)、地下道、饲养柜四种。
=='''地鳖的饲养'''==
*饲养缸:
是进行小型饲养地鳖虫的一种饲养设备,就是家庭常用普通的缸,大的小的都可以,有裂缝的缸,只要用石灰或水泥修补一下也能用,缸的内壁要光滑,以防止地鳖虫外爬,一般以口径60cm,高45cm的缸为好。初养的,因数量较少,一般宜用缸养。
*<strong>饲养坑</strong>(池):
一般砌在屋内的墙边墙角,不占用主要场地,坑可大可小,一平方尺、二平方尺、三平方尺均可,长者10~15尺或更长一些,宽2尺,坑内再分格,坑不论大小,深度均为0.8尺左右,坑底要夯平打实,坑的四周用砖砌成,高出地面1尺,全高1.8尺。坑的内外用石灰或水泥刷平,要求平整光滑,坑面要用盖。
*<strong>地下道</strong>:
地下道坑是解决饲养场地困难的一种办法,即利用住宅内的地下,掘深0.8尺的坑道,坑底也要夯平打实,四周用砖砌成,内壁要光滑,长度可根据需要或住宅的大小而定,宽度可根据安装的盖板的宽度而定,每隔一块固定盖板,做一块1尺左右宽度的活动地板,作喂料和检查之用。地下道坑也可分格饲养,每天晚上睡前拿去活动板,让地鳖虫自由出入。这样的地下道坑,白天照样可以在上西行走。为了防止老鼠,蚂蚁等敌害,房屋四周门缝等处的大小孔洞要严密堵塞。
*饲养柜:
象多层的兔笼一样,多层(2~6层等)立体形,形状似柜,所以叫饲养柜。这是充分利用室内的空间面积,进行大面积饲养,解决饲养场地困难的最好办法。在室内靠墙壁处修建多层饲养柜,除靠墙一边外,其它三面或每层台底可用薄水泥板或砖砌成长方形,平面面积为3~10平方尺,可砌成4~8层,每层高6~8寸,每层还可以分成若干小格,每格要留有能喂食并可通气的活动门。饲养实践证明多层饲养柜的平均温度比饲养坑高,所以地鳖虫的食量显著提高,生长发育也明显加快,因此,多层饲养柜比一般坑养的地鳖虫从卵一幼虫一成虫完成一个世代所需要的时间可大大缩短,年产量也有明显提高。
*蜂鳖联合饲养器:
在饲养地鳖虫过程中,如能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就能加快繁殖,提高产量。为此,可根据地鳖虫繁育的最适温度是25~350C,相对湿度是70%的要求,利用蜂箱内的常温(34~35℃)以及相对湿度为80%左右的有利条件,制备养鳖器,在蜂箱内进行联合饲养。有瓶式孵化器、框式饲养器、继箱式饲养器等。
*瓶式孵化器:
用高23cm,瓶口直径为16cm的广口瓶(大小以能放入蜂箱为准),在瓶盖上穿一些透气孔。主要用于卵鞘孵化,瓶底放入一层湿度相宜的松土,把由饲养池内拣出的未孵化的卵鞘放入瓶内,并与松土拌和,土面加少量饲料,每周检查1次,观察孵化情况,将已孵若虫取出,放在另备的饲养器内饲养。
*框式饲养器:
用薄木板制成,形状与饲养蜜蜂的框式饲养器相同。一般高24cm,长48cm,宽16cm,为了防止地鳖虫爬出,可加一个铁纱网封闭盖,主要用于母鳖产卵。从饲养池内把母鳖连同饲养土一起取出,放进饲养器内,再加适量饲料。饲养器要用隔板与蜂框隔开,每周检查两次,观察产卵情况,并加料加水,促使母鳖产卵。
*继箱式饲养器:
可用养蜂的继箱改制而成,长46.5cm,宽38cm,高58cm,也可用巢箱。继箱底要加钉一层薄木板(最好用易传温的金属板再铺一层竹帘)。主要用于饲养若虫,也可兼养母鳖和卵鞘,继箱的容量大,管理方便,可大规模饲养,但一定注意要在蜂满箱时和早春第一个流蜜期,外界气温上升后利用,为了大规模饲养,继箱可增高,以扩大容量。通过蜂鳖联合饲养的实践证明,蜂箱内蜂群至少要有5框足蜂,才能达到联合饲养增温的目的,这样地鳖虫生育期可缩短,即完成一个世代可由原来的三年缩短力两年左右,产卵始期可由原来的5、6月提前至3、4月,成活率显著提高,繁殖率比自然环境下增长很多,发育速度也大大加快,而且对蜜蜂的繁殖和生产没有不良影响。
*饲养土:
对饲养土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地鳖虫的成虫,而且对其生长发育也有密切关系,如饲养上选择得不适宜,还能使虫得病或招致螨虫等敌害,因此在选择哪类土做饲养上,甚么季节取上,土的温度保持多大等等,都是必须加以考虑的基本条件。一般要选择湿润松软,含腐殖质较多的肥沃土壤作饲养土最好,如菜园土等,这种土便于地鳖虫钻入土中和钻出土表取食活动。各地还可根据当地具体土质情况,因地制宜的加以选择。山东、江苏等省有用砂土或黄粘土作饲养土的。粘性强的泥土易结块,缩小了地鳖虫的伏居范围,同时还会粘住虫体,影响爬行和发育,不宜应用。一般以冬季取土较好,此时土壤内病、虫、杂菌较少,可减少对土鳖虫的侵害。取土时可先将土层翻开打碎,在太阳下曝晒消毒,然后用0.08X0.08寸筛眼的筛子筛除土块和杂物。饲养土的湿度土内含水量一般以15~20%较适宜,以手捏不能成团为度,同时还应根据节气、虫型、设备的不同,土的湿度也应有所区别。一般是冬天、梅雨季稍干,夏秋季稍潮,小虫稍干,大虫稍潮,饲养坑稍干,饲养缸、饲养柜的上面几格稍潮,保存卵鞘的泥要稍干。当发现饲养土过湿或过干时,要注意找出原因,适时调节。过干时,可在饲养土中喷洒少量水或增加一些青饲料用量,过湿可开窗通风散湿或减少一些青饲料用量等,这些都是调节饲养土湿度的有效措施。饲养土的厚度与虫龄的大小,虫口数量有密切关系,9龄虫以上包括成虫能钻到30厘米的深度。若虫在6cm左右的深度活动,虫口数量多饲养土的厚度也要相应厚些,反之则稍薄些。为了使饲养土疏松、肥沃,也可以在饲养土中加入适量的谷壳、木屑或发酵过的马粪牛粪,以及豆壳、河泥等。但一定要注意不能用阴沟泥或施过氨水、农药及含碱性的土作饲养上。
饲料:由于地鳖虫是杂食性昆虫,所以它的饲料种类也比较多,可分三类,精料:主要是粮食和油料加工后的下脚料。如麦麸、米糠、麻饼、豆饼、棉籽饼、豆腐渣、粉渣(晒干的)等,一般均可生喂,炒熟带香味后更喜食,但不要炒焦。青饲料:主要是瓜果蔬菜树叶草根之类,如黄瓜冬瓜南瓜的皮瓤,梨、柿、桃、李、橙等果枝和果皮,红苕、芝麻、蓖麻、蚕豆、豌豆、紫云英、棉花、青菜、包菜、茭白、莴苣、苋菜、白菜叶子以及桑树、杨树、柳树、泡桐、无花果等树叶都可喂饲,但要注意保持新鲜干净。动物性饲料:如食堂和家中吃剩下的猪、牛、羊、鸡、鸭、鹅、兔、鱼等下脚料,一般都喂熟食。采收和加工
进行适时采收和加工是提高单位饲养面积产量的最后环节。采收对象,高龄的雄幼虫、雌幼虫和雌成虫三类。采收时间根据地鳖虫发育生长的特点可分别进行采收。雄若虫可结合去雄采收,雌若虫是采收的主要对象。地鳖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体重增长以8~10龄最高,这阶段虫体充实,折干率达38~41%,而雄若虫和雌若虫的折干率只有30~33%,因而,在此期当饲养密度达到一定数量时,除留足产卵种虫外,应大批采收,雌虫可分两次采收,8月中旬以前,因所产卵鞘当年都能孵化,应尽力争取卵数,故不宜成批采收,对已经越过产卵盛期的雌成虫,虫体开始衰老,可结合取卵选收;8月中旬以后至越冬前,凡是前一年已产过卵的雌成虫,按产卵批次先后,依次采收,避免在越冬期间因体老衰弱大量死亡。加工处理一般采用晒干、烘干两种方法。晒干法比较简单,将采收的虫子用开水烫死,洗净,置阳光下曝晒3~4日,达到体干无杂质即可,烘干法就是将洗净的虫子放在烘箱内烘干或放在锅内用小火炒拌,温度控制在50℃左右,待虫体的足尖微粘锅铲时便停火。将虫放在比锅略大的铁丝网内,撤掉炒锅,将网架在灶上,借灶膛中的余热将虫体烘干。即成商品地鳖虫。因采集季节、虫龄及壮瘦程度不同,鲜干折合率有一定差异,经测定统计,最大的雌成虫140只重0.5kg;干的雄成虫需1400只才0.5kg,地鳖虫鲜干折合率最大雌虫37%,青年雌虫38%,老雌虫41%,8龄雄若虫38%。
=='''生存环境'''==
地鳖虫和其他昆虫一样属变温动物,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受外界环境、特别是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很大,夏季气温高,水分易蒸发,饲养土易干燥,一旦气温超过35℃或阴雨连绵,气温又高,湿度又大时,要特别注意降温和通风,应及时打开窗子,使空气流通,如果饲养土干燥可以喷些水,为了降温,有条件也可以在室内放些冰块,并适当多喂些青饲料。不然,因温度过高会造成地鳖虫的大量死亡。冬季虫子越冬时要注意保温,温度不能低于0℃,否则虫子会冻死,卵块会冻坏。保温方法可因地制宜,如可将门窗关严,最好挂上草帘,饲养坑、缸上要加盖(但要留有通气孔),饲养土表面可加些麦糠、草屑或约20cm厚的灰土等。单位面积的饲养土内养多少虫,这是生产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地鳖虫在土中喜欢群居,饲养密度一般可以大些,但在环境条件出现不利的情况下,地鳖虫会发生相互残杀或咬食卵鞘的现象,故密度又不宜过大。喂食要按虫龄,季节和发育阶段的不同采取适宜的喂食方法、喂食时间和喂食数量。1—4龄若虫,虫体小活动力弱,一般在饲养土表层内寻食,可采用撒料喂食的方法。因虫子多集中在坑的边沿,所以坑的周围要多撒一些并用五指伸入土中2~3cm扒土数次以使饲料掺入土表层。一龄若虫尚无食青饲料的能力,故可在2龄以后加添青饲料。5龄以上的若虫都出土寻食,故可在饲养土表面加撒一层稻壳,稻壳上面铺几块塑料布或木板作食料板,将精料撒在上边,这样,地鳖虫出来寻食,穿过稻壳虫体无泥,能保持饲料干净,避免浪费。每隔3~4天,将塑料布清刷一次,有利于虫体。在气温偏低的月份,可以隔日喂食一次,气温较高的月份,坚持每天喂食2次,晨喂青料,晚喂精料,保持食物新鲜,不喂霉烂的饲料。虫子在脱皮前后,食量显著减少,脱皮期间完全停食。此时少喂精料或不喂,待发现饲养土表面出现大量虫皮后再恢复正常喂食。
地鳖虫在饥饿或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会食卵鞘,为避免这一损失,应及时将所产卵鞘取出放入孵化池或孵化缸内待孵,在南方每年5月上旬就可第一次取卵,取卵次数不宜过多,不然对种虫发育不利,反之间隔时间也不宜过长,一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被食卵鞘增多,二是当气温升至30~350C时,卵鞘30天左右便可孵化,故时间不宜超过1个月。在饲养的地鳖虫中,一般雄虫约占总数的30%,试验表明,在雌成虫中,经常保持5%健壮的雄虫就足以满足交尾的需要,因此要采取去雄措施即在若虫发育到7~8龄时,就可以去除过多的雄虫,将它们加工入药。群体饲养地鳖虫,在一般饲养条件下,同期孵化的若虫到成虫阶段,其发育程度会有很大差别。为使虫体正常发育,避免参差不齐,饲养到一定阶段时,可分档饲养,按虫龄可分为①1~6龄若虫;②7~8龄若虫;③9~10龄若虫;④成虫。也可按虫体的大小来分:①芝麻型,指发育1~2个月的若虫,形小如芝麻;②黄豆型,指3~4个月的若虫,似黄豆那样大的虫型;③蚕豆型,指5~6个月的若虫象蚕豆大小的虫型;④拇指型,即成虫,体型大小如拇指。根据不同的型(或龄期),分设不同的饲养坑。经这样分档处理后,虫批较分明,发育较整齐,便于饲养管理。
近年来为了缩短地鳖虫的饲养期,提高产量,有人应用脱皮激素或保幼激素进行了探讨,初步获得成效,对体长1.5~2.0cm的地鳖虫,平均每克喂食脱皮激素1μg,雄虫虫的成熟期分别缩短12.5%和19%;如用以上两种激素对4龄以上的幼虫作催熟剂,则14个月即可完成一个世代。激素的应用尚处探讨阶段,如何正确把握激素的用量和时机,激素在虫体内是否残留及对服药病人有无不良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有些地方在冬季,利用室内加温的方法停止地鳖虫的休眠,也能促进它的生长发育,但有的反映其体质比经过正常休眠的要弱,易感染疾病等。总之,在人工伺养地鳖虫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天敌防范'''==
地鳖虫的活动范围不大,但天敌的种类比较多,鼠、蚁、蟑螂、鸡、鸭、蟾蜍、青蛙、粉螨、蜘蛛、鼠妇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老鼠,其次是鸡、鸭、蚂蚁和粉螨。饲养过程中必须注意防治。老鼠既能爬高,又会钻洞,无孔不入。它不仅吃土面上的地鳖虫,还会吃掉一尺深度内的虫子和大量卵鞘。在冬季其他食物比较少的情况下,还会打洞进坑找食。为防治鼠害在筑造地鳖虫饲养池时,池底要用三合土打实,地面加盖,并经常检查,特别是晚上如发现老鼠和鼠洞,应及时捕捉和堵洞,亦可用捕鼠工具捕杀。
蚂蚁能爬高钻洞,只要有一个细小的洞,它就能爬进坑内危害;地鳖虫本身有一股极浓的腥臭气,死虫气味更烈。坑内经常有死雄虫或饲喂动物性食料之后均易招致蚂蚁危害;当地鳖虫刚蜕皮,变成白嫩若虫时爬行比较迟缓,这种若虫如被蚂蚁发现,一只孵缸内的几千只芝麻型若虫,几小时内就会全部被拖走,蚂蚁不仅侵扰地鳖虫还与地鳖虫抢食。为防止蚂蚁钻人池内,可在池(缸)的周围撒上一些6%可湿性六六六粉或5%氯丹粉等农药,坑内岁现蚂蚁应立即消灭,可用肉食残渣作诱饵诱杀或人工捕杀。如果已在坑内筑起了蚁窝,就比较麻烦,务必做到灭早灭了。
螨类是地鳖虫的重要天敌,夏、秋季节米糠、麦麸中易发生,会促使饲料发霉变质,地鳖虫饲养缸、坑内的螨一般是由米糠等食料传入,也可能是饲养土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带入蔓延的,螨类繁殖快,数量多,对地鳖虫危害大,一般螨寄生于地鳖虫的头背、腹、腿根部等处妨碍地鳖虫的生长发育,使虫体逐渐瘦弱,降低繁殖率往往造成大批死亡。污染食物和环境致使地鳖虫体弱患病衰亡。防治螨害应采取防重于治的原则。要注意检查饲料,不要把螨随饲料带入池内,糠、麸等可先炒熟后再用作饲料。定量喂养并及时清除剩余饲料残渣,地鳖虫的尸体、卵鞘空壳等是螨类孳生的场所或寄生物,并严格控制夏季和梅雨季节的温度和湿度,以除螨害。认真检查饲养土,注意避免随饲养土把螨带入池内。将饲养土先日晒消毒后再用。如已发现螨类侵入饲养池内,可利用地鳖虫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在食料板上放些炒熟的麦麸、豆粉等物诱螨,傍晚时取出食料板进行处理,连续诱集几天后可减轻为害。在螨类危害较严重时,应彻底更换饲养土。把地鳖虫筛出倒入干燥细沙中任其爬行半小时,以便擦掉寄生在虫体上的螨,同时将坑壁用火烤一次,这样可较彻底地清除螨害。
蜘蛛的繁殖能力很强,如果不及时消灭,饲养室内缝缝角角到处会看到蜘蛛网,这些蛛网对地鳖虫危害很大,特别是对出翅雄成虫影响更大,经常被蛛网粘住而被蜘蛛吃掉,也有碍管理操作。可通过人工打扫把蜘蛛扫下来踏死,此外可用25%杀虫脒300倍的溶液喷洒,一个月喷两次基本上能全部消灭,喷雾在上午进行,喷药前要把吃剩的食料全部去掉,但喷在虫体上对地鳖虫也无影响。地鳖虫一般没有严重的病害,但管理不善或在梅雨季节温度高、湿度大,虫口密度大的情况下,容易感染霉病,严重时可造成大批死亡。感染霉病时虫体表面无光泽,腹部呈暗绿色,行动呆滞,体瘦干瘪,晚上不出来觅食,有时白天爬出池面死亡,也有的死在土内。病因目前尚不很清楚,有人认为是真菌感染所致。在饲养地鳖虫中要经常作好病害的预防工作,温湿度太大时要通风换气降温排湿,保持饲料新鲜,经常清除饲料残渣、虫壳等物,保持池内清洁,另外在饲料中增加少量酵母片、土霉素粉等 喂虫,能助消化促进地鳖虫健壮生长,以增强抵抗病害的能力。除上述病害外,有时虫体呈现腹部膨大而发亮;青黄色,粪便稀等病症,有人称大肚子病,有时虫体润湿身粘泥土,腹部边缘发黑,粪便呈水泻状,酱色,这些都危及地鳖虫的正常生长发育,病因还不清楚,但一般认为是由于喂食不适时,虫口过密,温度湿度不适宜,也可能是由病菌侵入而引起的。这些还不甚明了,需要在今后的饲养实践中进一步深入研究加以解决。
=='''地鳖传说'''==
古时候,我们这里有一家榨油的油坊。油坊里雇了很多人干活,其中有个叫王老大的老头儿是专管烧火的。一天早上,他正在灶下烧火,看到灰堆里爬出几个地鳖虫来,忙放下火锹去抓,小鳖虫呼地一声爬进灰堆里了。一会儿灰堆里又爬出几只来,他忙拿起火锹扑地一砸,可是一个也没砸着,只气得他连声叫骂。低头一看,还有一只,他又急忙砸下,结果把这只小鳖虫切成了两节。这时锅里正炒着菜籽,由于王老大急于捕虫,把这给忘了,致使锅里的菜籽全都炒黑了。第二天,王老大扫地时,无意中发现昨天那只被切成两节的小鳖虫又活了。再仔细一看,原来这只小鳖虫是自动连接起来的,连切断的痕迹都没有。他再仔细地观察,发现只有雌虫切断了才可以自动连接起来。一次,王老大的孩子一不小心从高高的山坎上摔下来,把腿摔断了。他请了几个医生都没能治好,这下可急坏了。忽然,他想起了地鳖虫,就抓来几只雌的,把它烘干,磨碎拌在香油里敷在儿子的伤处。没过几天,孩子的腿竟好了。从此,地鳖虫可以治瘀血、折伤的事便在民间传开了,并流传至今。
=='''土鳖趣谈'''==
土鳖的另一层含义:在不少军事论坛上常常见到“土鳖”这一词,这是军事爱好者对中国军队另一种称呼,土——装备土,思路土,人更土;鳖——通“慢”、“小脚女人”,造的慢,发展慢,成军慢,报道慢;有点恨铁不成钢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