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0
次編輯
變更
周懿王
,→相关考证
=='''相关考证'''==
确定 [[ 周懿王 ]] 元年的依据是《 [[ 竹书纪年 ]] 》所载:“ [[ 懿王 ]] 元年 [[ 天再旦 ]] 于郑。”即天亮时分发生日食。
借助速率强大的计算机和专业软件,现代天文学已经可以推算古天象记录。 [[ 南京 ]][[ 紫金山 ]][[ 天文台 ]][[ 张培瑜 ]] 对相关时代的日食状况作出详细计算,提出发生“ [[ 天再旦 ]] ”的 [[ 周懿王 ]] 元年为前926年或前899年。 [[ 贵州 ]][[ 工学院 ]] 的 [[ 葛真 ]] 核算出:前926年或前899年确实发生日全食。而 [[ 美国 ]][[ 加州 ]][[ 理工学院 ]] 三位科学家的计算结果更为具体:“ [[ 懿王 ]] 元年 [[ 天再旦 ]] 于郑”指的是前899年4月21日凌晨5时48分发生的日食, [[ 陕西 ]] 一带可见。而“郑”是今天的 [[ 陕西 ]][[ 华县 ]] 或 [[ 凤翔 ]] 。以此推论,前899年就是 [[ 周懿王 ]] 元年。
虽经数学推算,但缺乏实际验证。1996年7月26日,“ [[ 懿王 ]] 元年”专题组报告:1997年3月9日, [[ 中国 ]] 境内将发生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其发生时间在 [[ 新疆 ]] 北部正好是天亮之际。于是决定多角度观测这次日食,以印证“ [[ 天再旦 ]] ”的视觉感受,并使感受得到量化的理论表达。 [[ 陕西 ]][[ 天文台 ]] 研究员 [[ 刘次沅 ]] 负责此专题研究,为使观测结果能够真正地说明问题,和专题组成员做了缜密的准备工作。
日出时的天光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定量表达,却又必须定量表达。因此, [[ 刘次沅 ]] 专题组首先对22个日出过程作了450次测量,并通过天体力学方法进行计算,得出一个可对日出时的日食现象进行数学描述的方法:
日全食发生时,当食分大于0.95,食甚发生在日出以后,就会发生很明显的天光渐亮、转暗、再转亮的过程,即“ [[ 天再旦 ]] ”现象。实际观测是否符合上述描述,是“ [[ 天再旦 ]] ”是否确为日全食记录的关键。
1997年3月9日,日全食发生。专题组收到60人从18个地点寄来的35份报告。在《 [[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1999阶段成果报告·简稿·征求意见稿 ]] 》中,可以看到当时的观测结果与结论:“观测结果是:日出前,天已大亮,这时日全食发生,天黑下来,星星重现;几分钟后,日全食结束,天又一次放明。这一过程证实通过理论研究得出的天光视亮度变化曲线,与实际观测的感觉一致,印证‘ [[ 天再旦 ]] ’为日全食记录是可信的。所以,可以确定公元前899年为 [[ 懿王 ]] 元年。”
==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