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殷浩

增加 25,66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 殷浩 </big> '''|-|[[File:23-1F314091025.jpg|缩略图|居中|[http://uploads.xuexila.com/allimg/1703/23-1F314091025.jpg 原图链接] [http://lishi.xuexila.com/liangjin/20177.html 来自学习啦网]]]|-|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small>'''东晋时期大臣'''</small>|-| align= light|'''字 号''' :字深源 '''民 族''' :汉族 '''官 职''' :中军将军、都督诸军事  '''出 生 地''' :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  '''出生时间''' :303年 '''去世时间''' :356年 '''代表作品''' :文集五卷,隋书志、唐书经籍志有四卷传世|}<p style="text-indent:2em;">'''殷浩''' (303~356年),字深源 (因《晋书》避唐高祖[[李渊]]之讳,故改为深源) ,陈郡长平县(今河南省西华县)人。东晋时期大臣、将领,清谈家,光禄勋 [[ 殷羡 ]] 的儿子 [1] <ref>《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七》:殷浩,字深源,陈郡长平人也。父羡,字洪乔,为豫章太守,都下人士因其致书者百余函,行次石头,皆投之水中,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其资性介立如此。终于光禄勋。</ref> <br> * 早年见识高远,度量清明,富有美名,酷爱《 [[ 老子 ]] 》《 [[ 易经 ]] 》。 * 隐居十年,不曾出仕。接受执政官会稽王 [[ 司马昱 ]] 征召,拜建武将军、扬州刺史。 * 抗衡大司马 [[ 桓温 ]] ,加剧了东晋朝廷内部矛盾激化,不听 [[ 王羲之 ]] [[ 荀羡 ]] 纷纷写信劝阻。 * 永和八年(349年),得知后赵皇帝 [[ 石虎 ]] 病死,授中军将军,奉命北伐,出兵攻打许昌和洛阳,兵败而归。受到大司马桓温弹劾,坐罪废为庶人,流放于东阳郡。* 永和十二年(356年),殷浩病死,时年五十三岁。凭借幕僚 [[ 顾悦之 ]] 的上书,得以平反昭雪,追复官爵,以礼改葬。 == 人物生平 ===== 识度清远 ===* 殷浩见识度量清明高远,年少负有美名,尤其精通玄理,与叔父殷融都酷爱《老子》、《易经》。殷融舌战辩论斗不过殷浩,著书立说则胜过殷浩。殷浩因此被那些风流辩士们所推崇。有人曾问殷浩:“将要做官而梦见棺材,将要发财而梦见大粪,这是为何?”殷浩回答说:“官本是臭腐之物,所以将要做官而梦见死尸;钱本是粪土,所以将要发财而梦见粪便。”当时的人都将他的此番言论认为是至理名言。 <ref>《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七》:浩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与叔父融俱好《老》《易》。融与浩口谈则辞屈,著篇则融胜,浩由是为风流谈论者所宗。或问浩曰:“将莅官而梦棺,将得财而梦粪,何也?”浩曰:“官本臭腐,故将得官而梦尸,钱本粪土,故将得钱而梦秽。”时人以为名言。</ref><br> === 隐居十年 ===* 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征召殷浩为官,他都推辞不就任。后来征西将军庾亮征召他为记室参军,多次升任至司徒左长史。安西将军庾翼又请做司马。后任命为侍中、安西军司,殷浩都称病不就职。隐居荒山,将近十年,当时的人将他比作管仲、诸葛亮。王濛、谢尚还探察他的出仕和退隐的动向,来预卜江东的兴亡。二人一同前往看望殷浩,知道殷浩有坚定的避世志向。返回后,叹息说:“殷浩不问世事,如何面对江东百姓!”庾翼给殷浩写信说:“当今江东社稷安危,内政委托褚裒、何充等诸位重臣,外事依仗庾氏、桓氏等几户大族,只怕难保百年无忧,国家破灭,危在旦夕。足下少负美名,十余年间,内外任职,而如今却想隐退世外,不问国事,这于理不合。再说,当代的大业,还须靠当代的杰士去完成,为什么一定要盲目追寻古人的风范!王夷甫是前朝的风流人物,但我始终鄙薄他追求虚名的行为。若以为当今世道非虞夏盛世,那么一开始就该超然物外不问乱世之事,然而王夷甫却极力谋取高位,树立名望,既是名位显赫,就该努力光大名教,全心治理天下,使乱世得以安定,可此时的王夷甫却又高谈老庄,说空终日,不务实际,虽说谈道,实长浮华空谈之风。等到晚年,声望犹存,却贪图安逸,害怕动乱,专谋自保,最终被石勒所虏,身首异地。凡是明德君子,难道赞成这样做吗?而世人都认为他是对的。由此可知当今名实不符,空谈浮华之恶习未除。”殷浩还是执意不出山。<ref>《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七》:三府辟,皆不就。征西将军庾亮引为记室参军,累迁司徒左长史。安西庾翼复请为司马。除侍中、安西军司,并称疾不起。遂屏居墓所,几将十年,于时拟之管、葛。王蒙、谢尚犹伺其出处,以卜江左兴亡,因相与省之,知浩有确然之志。既反,相谓曰:“深源不起,当如苍生何!”庾翼贻浩书曰:“当今江东社稷安危,内委何、褚诸君,外托庾、桓数族,恐不得百年无忧,亦朝夕而弊。足下少标令名,十余年间,位经内外,而欲潜居利贞,斯理难全。且夫济一时之务,须一时之胜,何必德均古人,韵齐先达邪!王夷甫,先朝风流士也,然吾薄其立名非真,而始终莫取。若以道非虞夏,自当超然独往,而不能谋始,大合声誉,极致名位,正当抑扬名教,以静乱源。而乃高谈《庄》《老》,说空终日,虽云谈道,实长华竞。及其末年,人望犹存,思安惧乱,寄命推务。而甫自申述,徇小好名,既身囚胡虏,弃言非所。凡明德君子,遇会处际,宁可然乎?而世皆然之。益知名实之未定,弊风之未革也。”浩固辞不起。</ref> <br> === 征召入朝 ===* 建元元年(343年)至永和二年(346年),庾冰兄弟及何充等相继去世,晋元帝司马睿之子司马昱(后来的晋简文帝)当时为会稽王,以皇叔的身份开始入朝执掌朝政。永和二年(346年)三月,卫将军褚裒推荐殷浩,殷浩被征召任命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殷浩上疏辞让,并写信给司马昱,陈明心愿。司马昱答复道:“国家正当危难,衰败已到极点,幸而时有英才,不必寻访隐居奇贤。足下见识广博,才思练达,为国所用,足以经邦济世。如若再存谦让之心,一意孤行,我担心天下大事从此将要完结。如今国家衰微,朝纲不振,一旦亡国,恐怕死无葬身之所。由此说来,足下的去留就关系到时代的兴废,时代的兴废事关社稷存亡。足下长思静算,就可以鉴别其中的得失。希望足下废弃隐居之心,遵循众人之愿。”殷浩再三辞让,从三月直至七月,才接受征召。 <ref>《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七》:建元初,庾冰兄弟及何充等相继卒。简文帝时在藩,始综万几,卫将军褚裒荐浩,征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浩上疏陈让,并致笺于简文,具自申叙。简文答之曰:“属当厄运,危弊理尽。诚赖时有其才,不复远求版筑。足下沈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若复深存挹退,苟遂本怀,吾恐天下之事于此去矣,今纮领不振,晋网不纲,愿蹈东海,复可得邪!由此言之,足下去就即是时之废兴,时之废兴则家国不异。足下弘思之,静算之,亦将有以深鉴可否。望必废本怀,率群情也。”浩频陈让,自三月至七月,乃受拜焉。</ref> === 抗衡桓温 ===* 永和三年(347年),安西将军桓温消灭成汉政权,因此项功勋,桓温的威望和势力都强盛起来,但同时令朝廷忌惮他。司马昱因为殷浩有极高的名声,又受朝野推崇,所以视殷浩为心腹之臣,以抗衡桓温,于是殷浩与桓温彼此猜疑,相互不和。此时适逢殷浩的父亲殷羡病故,殷浩离职守孝。朝廷命蔡谟代管扬州,等待殷浩。殷浩服丧期满,朝廷征召他担任尚书仆射,但他没有就职。依旧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参与朝政。颍川人荀羡少有美名,殷浩召他为部属,命他镇守义兴、吴郡,作为党羽。王羲之私下劝说殷浩、荀羡,希望他们与桓温团结和好,不要在内部制造矛盾,但殷浩不听从。<ref>《晋书 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七》:时桓温既灭蜀,威势转振,朝廷惮之。简文以浩有盛名,朝野推伏,故引为心膂,以抗于温,于是与温颇相疑贰。会遭父忧,去职,时以蔡谟摄扬州,以俟浩,服阕,征为尚书仆射,不拜。复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遂参综朝权。颍川荀羡少有令闻,浩擢为义兴、吴郡,以为羽翼。王羲之密说浩、羡,令与桓温和同,不宜内构嫌隙,浩不从。</ref> === 举兵北伐 ===* 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皇帝石虎逝世,后赵随即就因诸子夺位而大乱,东晋朝廷决定乘后赵大乱而收复中原和关中地区,统一全国。永和六年(350年),殷浩被任命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殷浩接受朝廷之命,以收复中原为己任。另一方面,桓温也上表北伐,但没有回音。桓温知道朝廷是想用殷浩抗衡自己,因而十分忿恨,但同时桓温也熟知殷浩为人,故不为此感到害怕。后桓温因屡次请求北伐不果,于是在永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日(352年1月13日)上表后自行率领约五万兵众东下武昌。此举令朝廷十分恐惧,殷浩也因此而打算离职以避桓温,但被王彪之劝阻。 * 永和八年(352年),殷浩上表北伐,进攻许昌、洛阳。殷浩出发前,坠落马下,当时的人都认为不吉利。不久命淮南太守陈逵、兖州刺史蔡裔为前锋,安西将军谢尚和北中郎将荀羡为督统,并开长江以西一千多顷水田作为军粮储备。 但殷浩到许昌时,因谢尚不能安抚新归降的张遇,张遇于是在许昌据城叛变,并派兵进据洛阳和进攻晋军所据的仓垣,亦令殷浩军受阻。谢尚和新降的姚襄于是一同进攻张遇,但谢尚大败,退回淮南。殷浩知道谢尚兵败后亦退还并驻扎寿阳,殷浩暗中利诱苻健的大臣梁安、雷弱儿等,使他们刺杀苻健,许诺事成后将关右之地赐给他们。当初,降将魏脱死后,其弟魏憬代领官职。姚襄杀害魏憬,兼并他的部众。殷浩十分反感,派龙骧将军刘启镇守谯郡,将姚襄迁到梁州。不久,魏氏子弟往来于寿阳,姚襄愈加猜疑惧怕。又过不久,姚襄有些部下想归顺殷浩,被姚襄所诛杀,殷浩于是谋划除掉姚襄。适逢苻健杀害大臣,苻健之侄苻眉从洛阳西逃,殷浩以为梁安等人刺杀苻健成功,请求进驻洛阳,修复陵园。 * 永和九年(353年)冬天,殷浩率领七万大军大举北伐,命姚襄为前驱,冠军将军刘洽镇守鹿台,建武将军刘遁镇守仓垣,又请求解除他扬州刺史的职务,专镇洛阳,朝廷不许。殷浩到许昌后,正遇张遇反叛,谢尚又遭大败,只好退回寿阳。之后再度进军,驻扎在山桑,恰逢姚襄反叛,殷浩胆怯,丢下辎重,退守谯郡,器械军粮尽为姚襄所夺,士卒死伤、叛变者不计其数。殷浩派[[刘启]]、[[王彬之]]在山桑攻打[[姚襄]],都被姚襄所杀。 <ref>《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七》:使襄为前驱,冠军将军刘洽镇鹿台,建武将军刘遁据仓垣,又求解扬州,专镇洛阳,诏不许。浩既至许昌,会张遇反,谢尚又败绩,浩还寿阳。后复进军,次山桑,而襄反,浩惧,弃辎重退保谯城,器械军储皆为襄所掠,士卒多亡叛。浩遣刘启、王彬之击襄于山桑,并为襄所杀。 </ref><br> === 上疏指责 ===* 桓温素来忌恨殷浩,听说殷浩北伐失败,便上疏指责殷浩说:“中军将军殷浩深受朝廷恩典,身居要职,朝廷对他宠信不疑,两次让他参与朝政,而他却不能恪守职分,擅自离任或超越他人职守,随心所欲。前司徒蔡谟,为人纯朴,坚持正义,位居台辅,为先帝之师、朝廷之元老,年至七十高龄,以礼请求隐退,即使天子临轩征召仍执意辞官,虽然不合朝廷旨意,但正足以显明谦让之风,弘扬优贤之礼。而殷浩无中生有,狡说诡辩,扰乱朝廷视听,致使蔡公险遭杀害。自羯胡衰亡以来,中原大地,群凶残杀不休,百姓涂炭,人人企盼官军去拯救他们。殷浩受命北伐,却无报仇雪耻之志,树立朋党,制造事端,终使仇敌大肆杀戮,奸逆蜂涌而起,华夏大地纷扰动乱,百姓困苦不堪。殷浩惧怕朝廷怪罪,为求恕罪,声张进讨敌寇。驻兵寿阳,却长期按兵不动,竭尽国库的资财、五州的人力,纠合无赖之徒,以求自强,封赏无定规,猜疑陷害无所顾忌。所以范丰之流反叛于芍陂,奇德、龙会作乱于身旁。羌帅姚襄率部归顺朝廷,将母弟送入京城做人质,殷浩不但不予以安抚,使之为朝廷效忠,反而设计陷害,两次派刺客行刺姚襄,被姚襄发觉。姚襄迫于无奈背叛朝廷。祸乱丛生,自殷浩开始。又不能乘势扫荡敌寇,放纵无能小人,施行残害奸计,致使朝廷大军惨败于梁国,自身狼狈于山桑,舟车焚烧,辎重丢弃一空,三军粮草,反而资助了敌寇,精甲利器,更是武装了盗贼。天怒人怨,成为大众所唾弃的对象,所带来的灾祸,将危及国家社稷,这正是臣之所以起居失措、惶恐不安的缘故。只有主持正义,才能训导人民,只有赏罚分明,才能众心同一。臣恭请陛下上追唐尧时代放逐的法典,下鉴春秋时代目中无君的事例。倘若陛下宽宏大量,不忍心诛杀殷浩,也应将他放逐到边远荒芜之地。这样做虽抵消不了殷浩弥天的罪责,但可以使后人引以为诫。<ref>《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七》:桓温素忌浩,及闻其败,上疏罪浩曰:案中军将军浩过蒙朝恩,叨窃非据,宠灵超卓,再司京辇,不能恭慎所任,恪居职次,而侵官离局,高下在心。前司徒臣谟执义履素,位居台辅,师傅先帝,朝之元老,年登七十,以礼请退,虽临轩固辞,不顺恩旨,适足以明逊让之风,弘优贤之礼。而浩虚生狡说,疑误朝听,狱之有司,将致大辟。自羯胡夭亡,群凶殄灭,而百姓涂炭,企迟拯接。浩受专征之重,无雪耻之志,坐自封植,妄生风尘,遂使寇仇稽诛,奸逆并起,华夏鼎沸,黎元殄悴。浩惧罪将及,不容于朝,外声进讨,内求苟免。出次寿阳,顿甲弥年,倾天府之资,竭五州之力,收合无赖,以自强卫,爵命无章,猜害罔顾。故范丰之属反叛于芍陂,奇德、龙会作变于肘腋。羌帅姚襄率众归化,遣其母弟入质京邑,浩不能抚而用之,阴图杀害,再遣剌客,为襄所觉。襄遂惶惧,用致逆命。生长乱阶,自浩始也。复不能以时扫灭,纵放小竖,鼓行毒害,身狼狈于山桑,军破碎于梁国,舟车焚烧,辎重覆没。三军积实,反以资寇,精甲利器,更为贼用。神怒人怨,众之所弃,倾危之忧,将及社稷。臣所以忘寝屏营,启处无地。夫率正显义,所以致训,明罚敕法,所以齐众,伏愿陛下上追唐尧放命之刑下鉴《春秋》无君之典。若圣上含弘,末忍诛殛,且宜遐弃,摈之荒裔。虽未足以塞山海之责,粗可以宣诫于将来矣。</ref><br> === 被贬去世 ===* 永和十年(354年),朝廷因桓温上表列举殷浩的罪行,逼不得已,于是将殷浩废为平民,并将他流放到东阳郡信安县。殷浩年少时与桓温齐名,而两人却暗中争强斗胜。桓温曾经问殷浩:“你我相比,如何?”殷浩回道:“我与你交往非只一日,如果让我在你我之间选择的话,我宁愿做我自己。”桓温以豪杰自许,经常轻视殷浩,殷浩丝毫不惧怕桓温。到殷浩废为平民后,桓温对别人说:“年幼时,我与殷浩共骑竹马,我抛弃离开,殷浩就上前拣取,因此殷浩不及我。”桓温又对郗超说:“殷浩品格高洁,能言会道,假使让他担任尚书令和仆射,足以成为朝廷百官的楷模,朝廷用才不当,以致有今日。” * 殷浩虽然被罢黜流放,但没有说过半句无怨言,神情坦然,一切听天由命,依旧不废谈道咏诗,即使自家亲人也看不出他有什么被流放的悲伤。只是整天用手在空中写“咄咄怪事”四个大字而已。殷浩的外甥韩伯,素来受到殷浩的赏识和喜欢,他随殷浩同到流放之地,一年后回京,殷浩送到河边,吟咏曹颜远的诗道:“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吟罢竟然抽泣哽咽,潸然泪下。后来桓温打算让殷浩担任尚书令,派人送信给殷浩,殷浩欣然答应。摊开纸张准备写回信,但殷浩太重视这封信,为避免其中有错误而摊开纸张又闭合,再开再合,如此往复几十次,最终给桓温回了一封空白信函,使得桓温大失所望,从此两人绝交。 * 永和十二年(356年),殷浩去世。<ref>《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七》: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浩甥韩伯,浩素赏爱之,随至徙所,经岁还都,浩送至渚侧,咏曹颜远诗云:“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因而泣下。后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永和十二年卒。</ref><br> === 死后改葬 ===* 后来将改葬殷浩时,殷浩原来的属吏顾悦之上疏为他辩冤说:“原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沉厚纯良,学识博大,风韵高雅,声望盖过当时之人。两度任职,肃清万里,功勋昭著,圣朝敬佩嘉赏,于是授以北伐中原将帅之任。帅旗竖立后,出镇寿阳,驱逐豺狼,剪除荆棘,网罗人才,开荒屯田,饱经风雨,与奴仆一样勤苦。仰仗皇威,群丑改过,进军河、洛,修复陵墓。不测的事变突然发生,功亏一篑,忠诚的心愿因此而破灭。遭废黜之后,自处于荒凉僻远之处,终身闭门不出,与世隔绝,可谓克己复礼,窘困而无怨的人。探究殷浩所犯的罪过,也是失败中的常事,不应当是长时间谴责的罪行。论其名德之高,论其悔过自责之诚,怎么能不加体恤,而使他受如此冤屈呢?现在墓地已成,墓道已开,悬棺而葬,礼仪与平民相同,有横死之名,没有伸冤之期,感叹前世三良,老天不公正。若是颁发明诏,表扬善者,尊崇恢复他的原官,昭明久远的暗昧,那么国家就有威恩兼济的美誉,如果死者可以复生也没有遗憾。”顾悦之疏议奏上后,朝廷诏令追复殷浩原官。 <ref>《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七》: 浩后将改葬,其故吏顾悦之上疏讼浩曰:伏见故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体德沈粹,识理淹长,风流雅胜,声盖当时,再临神州,万里肃清,勋绩茂著,圣朝钦嘉,遂授分陕推毂之任。戎旗既建,出镇寿阳,驱其豺狼,翦其荆棘,收罗向义,广开屯田,沐雨栉风,等勤台仆。仰凭皇威,群丑革面,进军河洛,修复园陵。不虞之变,中路猖蹶,遂令为山之功崩于垂成,忠款之志于是而废。既受削黜,自摈山海,杜门终身,与世两绝,可谓克己复礼,穷而无怨者也。寻浩所犯,盖负败之常科,非即情之永责。论其名德深诚则如彼,察其补过罪己则如此,岂可弃而不恤,使法有余冤!方今宅兆已成。埏隧已开,悬棺而窆,礼同庶人,存亡有非命之分,九泉无自诉之斯,仰感三良,昊天罔极。若使明诏爰发,旌我善人,崇复本官,远彰幽昧,斯则国家威恩有兼济之美,死而可作,无负心之恨。疏奏,诏追复浩本官。</ref><br> == 人物轶事 ==* 与尚清谈:镇西将军[[谢尚]]年轻时,听说殷浩擅长清谈,特意去拜访他。殷浩没有做过多的阐发,只是给谢尚提示好些道理,说了几百句话;不但谈吐举止有风致,加以辞藻丰富多彩,很能动人心弦,使人震惊。谢尚全神贯注,倾心向往,不觉汗流满面。殷浩从容地吩咐手下人:“拿手巾来给谢郎擦擦脸。” <ref>《世说新语·文学第四》:谢镇西少时,闻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过有所通,为谢标榜诸义,作数百语;既有佳致,兼辞条丰蔚,甚足以动心骇听。谢注神倾意,不觉流汗交面。殷徐语左右:“取手巾与谢郎拭面。” </ref> * 清谈忘食:[[孙安国]]到殷浩处一起清谈,两人来回辩驳,精心竭力,宾主都无懈可击。侍候的人端上饭菜也顾不得吃,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这样已经好几遍了。双方奋力甩动着拂尘,以致拂尘的毛全部脱落,饭菜上都落满了。宾主竟然到傍晚也没想起吃饭。殷浩便对孙安国说:“你不要做硬嘴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孙安国接口说:“你没见挣破鼻子的牛吗,当心人家会穿你的腮帮子!”<ref>《世说新语·文学第四》: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孙曰:“卿不见决鼻牛,人当穿卿颊!”</ref> * 理亏浮辞:殷浩曾到丹阳尹[[刘惔]]那里去清谈,谈了很久,殷浩有点理亏,就不住地用些浮辞来应对,刘淡也不再答辩。殷浩走了以后,刘惔就说:“乡巴佬,硬要学别人发这样的议论!”<ref>《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殷中军尝至刘尹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游辞不已,刘亦不复答。殷去后,乃云:“田舍儿,强学人作尔馨语!”</ref> * 正始之音:殷浩在[[庾亮]]属下担任长史时,有一次进京,丞相王导为他把大家聚在一起,桓温、左长史王濛、蓝田侯王述、镇西将军谢尚都在座。王导离座亲自去解下挂在帐带上的拂尘,对殷浩说:“我今天要和您一起谈论、辨析玄理。”两人一起清谈完后,已到三更时分。王导和殷浩来回辩难,其他众人丝毫也没有牵涉进去。彼此尽情辩论以后,王导便叹道:“一向谈沦玄理,竟然还不知道玄理的本源在什么地方。至于旨趣和比喻不能互相违背,正始年间的清谈,正是如此!”<ref>《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既彼我相尽,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ref> * 人之天性:殷浩问道:“大自然赋予人类什么样的天性,本来是无心的,为什么世上恰恰好人少,坏人多?”在座的人没有谁回答得了。只有丹阳尹刘淡回答说:“这好比把水倾泻地上,水只是四处流淌、绝没有恰好流成方形或圆形的。”当时大家非常赞赏,认为是名言通论。<ref>《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殷中军问:“自然无心于禀受,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诸人莫有言者。刘尹答曰:“譬如写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一时绝叹,以为名通。</ref>  == 人物成就 ==* 殷浩出镇寿阳期间,剪除荆棘,网罗人才,开荒屯田。北伐曾一度招降纳叛,收复了许昌和洛阳,但因张遇的叛变而失败。<br> == 人物评价 ==[[桓温]]:“浩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仪刑百揆,朝廷用违其才耳。”<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378259/e67at2P_ClSCFI8O359wkyTpNQM8RSWJhchfBfDwPfYVBq1DYcCzslbfPP0EcPKqlLtR5HWT7NgZR4YV5OpMq8VyqHPVcROGwdpAu478 《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七》.国学导航.2013-08-16]</ref> [[王濛]]:①“非以长胜人,处长亦胜人。”;②“识致安处,足副时谈”<ref name="MYT">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378259/8ecbgTDUv83CTH_0mGZd0-4fp51faVWXjXfSHPQIjhxbGELnBT4_FZoPJTHfp8rpVAuaenGPObxjRjBzwp717jPo38Me_NfPbHfENDE 《世说新语·赏誉第八》 .古诗文网.2013-12-08] </ref> [[陈普]]:“王蒙谢尚不堪论,庾翼桓温亦浪言。两晋士风真可笑,尽将管葛许深源。”[[顾悦之]]:①“殷浩体德沈粹,识理淹长,风流雅胜,声盖当时。” ;②“既受削黜,自摈山海,杜门终身,与世两绝,可谓克己复礼,穷而无怨者也。”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378259/8727DlAijs-wfCC9v_Yf4TuxSWOwXlsb3ZyneHRSrM9nuAE33a3I36U7TPkmgQw63EhndN1prCxbU58CCAo4UH7FDwm__k6HnOq7NWQR 《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七》 .国学导航.2013-08-16]] [[王胡之]]:“己之府奥,蚤已倾写而见,殷陈势浩汗,众源未可得测。”<ref name=MYT/> [[司马昱]]:“渊源语不超诣简至,然经纶思寻处,故有局陈。” <ref name=MYT/> <br>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三国两晋南北朝人物]][[Category:620 中國斷代史]]
8,4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