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6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唐宗海 | 汇通先驱图像 = [[File:唐宗海.jpg|缩略图|唐宗海]]|center|[http://www.med66.com/upload/html/2014/05/13/gengli87981406b8074206b4ed12fab0c90fe7.jpg 原图链接] 【名家专著】[http://pic.sogou.com/d?query=%CC%C6%D7%DA%BA%A3&phu=74913e8c0eb7710a-72e50a46b73ae4d4-4dbd056759bdaa06a1263af299eb269d&did=1&did=2&mode=1#did0 来自搜狗网]]]| 【名家 出 生 平】日期 = {{birth date and age|1862|0|0}} 唐宗海(1846-1897),字容 | 出生地点 = 四 川 , 彭 州市三邑镇人。清代 县|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897|0|0|1862|0|0}} | 国籍 = 中 医 国| 别 名 家-- = 唐 宗海唐宗海是 容川| 职业 = 中 西 医 汇通 学 派的先驱,对近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唐宗海著 家| 知名 作 较多,其中 品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与《血证论》为其代表作。此二书与《本草问答》、《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合刊,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此外,另有《医学一见能 》等 多种医药著作。 }}'''<big> 唐宗海 少时习儒,16岁中秀才 </big>''' , 闻名乡里。 == 人物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 唐宗海 从青年时代起 , 四川省彭州市三邑镇人。16岁为秀才,23岁 开始 涉猎 钻研 医学 ,24岁著成《医柄》一书 , 不久 后 又著成《医学一见能》。同治12年 , 因 父 亲 患 病,骤得吐 血 ,继复转为下血, 证 多方求治无效 ,数年 后 亡故。由是痛感自己医道不精 , 自此通览方书 开始潜心探索血证 , 精研医术,并专攻 经过11年时间写成《 血证 。1879年 论》 , 其妻冯氏亦患 集 血证 诊治之大成 , 唐宗海拟方投药 创止、消、宁、补之要法,“实事实理,有凭有验” , 手 可谓精辟独 到 病除。而后唐宗海 ,至今仍为临床 医 名渐响,四里八方求 家 诊 者不绝 治血证所遵循。此书一出 , 他从不回拒,即使半夜叩门,也 “ 披衣辄往 名闻三蜀”、“声誉远播 ” ,而且从不索取报酬 。 1884 光绪11 年, 唐宗海著 《血证论》 成书后的第二年 , 次年 唐宗海39岁时 中举,其后游学江南,医术扬名于沪,每有疑证问者,辄应如响,人俱惊为神奇 。 , 光绪14年 (1888) , 他 中三甲进士,授礼部主事,奉 母 旨 赴京后医名大噪,誉满京华。后寓 居 沪上,当西学东进时,他认识到西医、中医各有所长,力主汇通中西,厘正医道 , 。 便以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为基础,吸取西医解剖学 、 生理学知识,撰成《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二卷,光绪18年 (1892 (公元1892年 )刊印出版,成为中国医学“中西汇通”先驱者 ,游学广东时,《本草问答》和《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二书相继问世 。 光绪20年(公元1894年),《伤寒论浅注补正》刊行。以上四书,加上《血证论》,辑成丛书《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刊出,行销国内外,医名远播印支和南洋等地, 光绪22年 (1896 (公元1896年 ),清廷授其广西来宾知县职。翌年,扶母柩返川 途中 遇川东疫病流行,染病回家,不幸辞世,终 年5l 年56 岁。唐宗海作为一代名医和中国早期中西医结合的杰出代表,不仅医术精良,而且医学著述颇丰,除《医易通说》、《六经方正中西通解》、《痢症三字决》等书外,犹以《中西汇通医书五种》著称于世。其好友刘光第(“戊戌六君子”之一)称赞他“活人有奇术”,《清史稿》将他列名记述。</p > == 名家专著 ==<p style="text-indent:2em;">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血证沦》、《本草问答》等。其中,《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为其主要代表著作</p > == 血证治疗四法则 ==<p style="text-indent:2em;">唐氏通过多种血证的治疗,摸索出血证治疗的四大法则,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者。凡遇突然出血,在治疗时,首先应当使用止血之法。否则,血液溢出不止,会导致血脱气耗,产生不良后果。血证患者血止之后,其必然要有离经之血而未排出体外,这些血液留于人体之中,则形成瘀血。这些瘀血的停聚,成为人体致病的重要因素。或壅而发热,或变而成痨,或形成结瘕,或使气血阻滞不通而刺痛,等等。还可以因瘀产生其他多种变证,甚至使新血不能正常运行,而再次出血。为了免除这些后患,唐氏主张于止血之后,应当消瘀,故将消瘀作为血证治疗的第二法。待血止瘀消之后,在数日或数十日之间,为防止血液再次潮动,须选用方药使血液得以安宁,故将宁血法作为血证治疗的第三法。血证患者,出血之后,其血必虚。血虚者其阴亦不足,阴者阳之守,阴虚则阳无所附,血虚则气无所依,亦可因之而亏。因此在血证后期,其血已止,亦未留瘀,而运用宁血法之后又无再次出血之顾虑,惟留下人体正气之虚衰,唐氏主张此时当用补血之法。 </p > == 【 学术成就 】== <p style="text-indent:2em;"> 唐宗海是首倡“中西医汇通”这一主张者,被称为“中西汇通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在其著作《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中全面地以西说来阐释中医经典。他认为当今世界各国科学文化交流,医学已达到昌盛的时期,西医详于形迹而略于气化,中医精于气化而略于形迹。因此应该摒弃疆域之见,取长补短,归于一是。他倡导“中西医汇通”,力图建立尽善尽美之医学。他从保护和发展祖国医学的角度出发,一再强调中西医学虽然理论体系各有所长,说理方式也不一样,但其原理是一致的。西医所论述的,在中医的典籍论述中均可找到相应的答案,并试图用西医解剖、生理等知识来印证中医理论。比如西医说血液经心房心室导出复回,而《内经》有脉气流经,营周不休,如环无端,因此“西医名管,中医名脉,二合一也。”又如西医说肺能呼出血中废气,又与中医肺主气、司呼吸相同。他提倡“中西医理一致”,提示了中西医汇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他在解剖、生理、诊断、治疗、药物上都广泛吸取了西说。
但由于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唐宗海的汇通不免有重中轻西、崇古薄今之病,而且文字上强相比附,可谓“汇而未通”。反倒是他在血证上的成就更为后人所重,影响更大。在《血证论》一书中,唐宗海较系统地总结了血证的辨证论治经验,论述精辟,提出了治疗血证的具体措施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个大法。在血证的理论与临床实践上都有超越前人之处。故该书深受医界重视,一再刊印。
唐宗海作为早期中西医汇通的代表,功不可没。《清朝续文献通考》中曰:“近代医家,喜新者偏于西,泥古者偏于中,二者未将中外之书融会贯通,折衷至当。唐氏概之,研精覃思,著此五种书,持柯伐柯,取则不远。”此诚为当时人对唐宗海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