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张文裕

增加 8,87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张文裕,我国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的开创人之一。毕生致力于核科学研究和教学,有多项重要发明和发现,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发现μ介原子,开创了奇特原子物理的深入研究。重视实验科学,重视实验基地的建设,为我国高能物理的发展、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核科学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张文裕
 
别名
张少岳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福建省惠安县
 
出生日期
1910年1月9日
 
逝世日期
1992年11月5日
 
职业
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
燕京大学
 
主要成就
发现μ介原子
我国高能实验物理的开创人之一
 
性别
=人物生平=
张文裕,曾用名张少岳,1910年1月9日出生在福建省惠安县一个沿海山村的贫苦农民家庭,
 
家中只有几亩薄田和一家中药店。兄弟姐妹八人几乎无人识字。由于祖父的宠爱和亲朋老师的关照,排行老四的张文裕唯一幸运地被送去读书。先在村旁的私塾念了两年,以后又上了四年小学。小学毕业后,他考上了泉州培元中学。但因兄、姐相继夭折,父亲要他回家干活帮助养家。在小学老师和亲友的劝说和资助下,才勉强同意他继续上学。靠着学校的奖学金和张文裕自己教小学及其他劳动所得,念了三年半中学。
 
中学尚未毕业,由于反抗家庭的包办婚姻,张文裕带着培元中学校长许锡安的推荐信,只身来到北京燕京大学。在谢玉铭教授的帮助下,经过补考,张文裕被破格录取,进入燕京大学物理系学习。在校学习期间张文裕一面读书,一面找些零活干,挣钱养活自己并交学费。这期间他帮老师改过卷子,给别人补过课,在学校农场、果园当过小工,到内蒙古开渠工地帮助测量等。靠自己的努力,张文裕于1931年完成了大学学业。由于他的学习成绩优异,从四年级开始就在物理系任教,同时进行研究生学习,1933年取得硕士学位。
=个人履历=
1934年他考取"英庚款"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该校卡文迪什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该实验室主任、著名物理学家E.卢瑟福(Rutherford),具体指导他工作的是C.D.埃里斯(Ellis)。他在卡文迪什实验室从事核反应研究,验证了N.玻尔(Bohr)的液滴模型,发现了(γ,n)(γ,2n)及16O(n,p)16N过程。
 
1937年国内抗日战争爆发,南京失陷,日本侵略军大肆屠杀,无恶不作,这些消息在英国报纸上均有详细报道。当时在剑桥的几个中国同学义愤填膺,迫切要求回国参加抗日。张文裕写信给"英庚款"董事会,申请提前回国参加抗日。董事长朱家骅回信说,回国可以,但必须完成学业,取得博士学位。他又向剑桥大学研究生院提出提前考试的要求。卢瑟福对他的要求很不以为然,但张文裕仍然坚持,校方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论文很快就通过了,基础课的考试却进行了两次。
 
1938年春天,通过了考试,但颁发博士证书的典礼却要等到夏天才能进行。为了回国后能参加抗战工作,张文裕利用这段时间,经国内防空学校教务长介绍,到柏林AEG工厂自费学习探照灯技术。10月底结束学习回到剑桥,立即动身?篮?内回国。他原希望能到"防空学校"工作,以便直接为抗战服务。到了贵阳,才知道防空学校已迁至桂林。在贵阳等了40多天,得到的回信却是"请另高就"。因此张文裕于1939年2月去四川大学任教,正值期末大考,看到一些学生作弊,校方不予制止,他愤而应南开大学之聘到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在昆明这段时间,他讲授的原子核物理课程得到学生们的好评。讲课之余还尽力创造条件,做些研究工作。但当时物价飞涨,师生们食不果腹,教学和科研工作十分困难。张文裕当时还到云南大学兼课,生活仍十分困难。报国无门,他感到失望。1943年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张文裕赴美国继续从事核物理研究和教学。
 
普林斯顿大学帕尔麦(Palmer)实验室(后改名为亨利实验室)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实验室之一,许多美国老一辈著名物理学家曾在这个实验室工作过。19431949年,张文裕在这个实验室工作了7年,做了两方面研究工作:一是与S.罗森布鲁姆(Rosen-blum)合作建造了一台α粒子能谱仪,并利用这套仪器测量了几种放射性元素的α粒子能谱;二是进行μ子与核子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μ介原子,从而开创了关于奇异原子领域的深入研究。
 
1950-1956年,张文裕转到美国普度(Purdue)大学工作。这期间他系统研究了海平面的大气贯穿簇射,并对Λ°奇异粒子做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同时指导研究生研究宇宙线引起的高能核作用,并利用高能加速器进行粒子物理以及核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张文裕积极准备回国,但因夫人王承书临近分娩而稍有耽搁。当时,张文裕由于参加了"全美中国科学家协会"的筹建,后来又担任了协会执行主席,因此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注意。为了避免纠缠,不少朋友劝他们夫妇加入美国籍,但他始终坚定地说:"要入美国籍,何须到今天!我们生为中国人,回国的信念是不会变的。"1956年张文裕夫妇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带着6岁的儿子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以后,张文裕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958年改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领导宇宙线研究。他提出在云南落雪山宇宙线高山站增建一个较大的云室组,以便利用我国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宇宙线研究在国际上取得领先地位。在萧健、力一、霍安祥等努力下,建成了大云室组,并利用它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培养了一批宇宙线研究人员。这个大云室组至今一直是国际上最大的云室组之一。
 
1957年12月,张文裕受中国科学院委派去斯德哥尔摩参加杨振宁、李政道的诺贝尔奖受奖仪式;1958年,去日内瓦参加第九届国际高能物理会议。
 
1961年,张文裕受我国政府委托,前往莫斯科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接替王淦昌教授的工作,担任该研究所的中国组长,领导一个联合研究组,负责组织和领导我国在该所工作的科学家。
 
1964年从苏联回国以后,他一直致力于发展我国高能物理事业,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及高能实验物理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1973年起,张文裕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78年5月1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中美签定高能物理合作协议,每年召开一次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委员会会议,检查上一年协议执行情况,并商定下一年合作协议。张文裕担任第一、二届中美高能物理会议中方主席。1984年以后,他因健康原因,不再在第一线工作,改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回国以后,他一直是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的主编、副主编。张文裕曾任第二至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张文裕长期担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名誉理事。他是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的第一任理事长,1985年后被选为名誉理事长。此外,他还是中国核学会的名誉理事。
=成就及荣誉=
张文裕在国际学术界的威望较高,多次担任国际高能物理会议的顾问委员会成员、组织委员会委员;1978年起担任美国《粒子加速器》(Particle Accelerator)学报顾问委员会委员。
=个人简历=
1910年1月9日 出 生于福建省惠安县。
 
1927-1931年 在北京燕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
 
1931-1935年 任燕京大学物理系助教、教员;1933年获硕士学位。
 
1935-1938年 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学习;1938年获博士学位。
 
1938-1939年 任四川大学教授。
 
1939-1943年 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南开大学教授。
 
19431949年 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帕尔麦(Pa1mer,现改名为亨利)实验室教授。
 
1949-1956年 任美国普度大学物理系教授。
 
1956年 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宇宙线研究室主任。
 
1957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
 
1961-1964年 任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组长。
 
1964-1973年 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兼宇宙线研究室主任。
 
1973-1983年 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1978-1984年 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主任。
 
1979年 起任中美高能物理联合委员会第一、二届中方主席。
 
1984年 起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1992年11月5日 在北京病逝。
3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