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赠之琳(冯至诗歌)

增加 3,510 位元組, 4 年前
新条目
[[File:044bf6f2d73b42c2a47c2888dc7f590c.jpg|缩略图|右|[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222/044bf6f2d73b42c2a47c2888dc7f590c.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74907882_488632 图片来自于搜狐网]]]
==作品原文==
你组织时间的、空间的距离,把大宇宙、小宇宙不相关的事物组织得那样美,那样多情。

我的时间空间不会组织,只听凭无情的岁月给我处理我常漫不经心地说,歌德、雨果都享有高龄,说得高龄竟像是难以攀登的崇山峻岭;

不料他们的年龄我如今已经超过,回头看走过的只是些矮小的丘陵。

我们当年在昆明,没有任何工具代步,互相交往从未觉得有什么距离;

如今同住在这现代化的城市,古人却替我说一句话——"咫尺天涯"。

如今我要抗拒无情的岁月,想召回已经逝去的年华,无奈逝去的年华不听召唤,只给我一些新的启发。

你斟酌两种语言的悬殊,胜似灯光下检验分辨地区的泥土;

不管命运怎样戏弄你的盆舟。

你的诗是逆水迎风的樯橹。

大家谈论着你的《十年诗草》,也谈论着你迻译的悲剧四部,但往往忽略了你的十载《沧桑》和你剪裁剩下的《山山水水》,不必独上高楼翻阅现代文学史,这星座不显赫,却含蓄着独特的光辉。

[注]本诗是为祝贺卞之琳八十寿辰而做,作者时年八十六岁。
==作者简介==
冯至(1905年-1993年),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冯家为[[天津]]著名盐商,盐引在直隶涿州,八国联军侵华后避难于涿州,故生于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四中。<ref>[https://www.sohu.com/a/374907882_488632 半个多世纪的友谊——季羡林与冯至 ]</ref>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

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ref>[https://cul.sohu.com/20160530/n452060480.shtml 冯至长女谈父亲:离开同济只因不愿卷入政治]</ref>

冯至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文化学术上颇多建树。他从上世纪20年代起,就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参与者,并且[[成就斐然]],以诗集《昨日之歌》、《北游》[[享誉一时]],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先生创作的《十四行集》更是在中国新诗的写作中开创新体,独步文坛,影响深远。除创作外,冯至先生在中外文学上同样贡献卓越,他既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又精通欧洲文学,他对[[杜甫]]和[[歌德]]的研究成果《杜甫传》、《论歌德》在中国学术史上均具有开创性的意义。<ref>[https://www.sohu.com/a/220825937_119350 致敬冯至: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ref>

而作为教育家,冯至先生恂恂儒雅,诲人不倦,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功的外国文学、尤其是德语文学研究和翻译人才,同时,[[冯至]]先生一生为中国外国文学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对中国外国文学学科的发展和整体规划有筚路蓝缕之功。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 820 中国文学总论]]
29,1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