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增加 6,405 位元組, 4 年前
cayegorg:+230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春秋时期老子所著,虽然区区千字,却是道家思想的根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和教育价值,供大家传承。
中文名 [[道德经]]·[[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作者 [[老子]]创作年代[[春秋时期]].
[[File:B2de9c82d158ccbfd57a6b341cd8bc3eb03541fe.jpg|缩略图| [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b2de9c82d158ccbfd57a6b341cd8bc3eb03541fe?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原图链接][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b2de9c82d158ccbfd57a6b341cd8bc3eb03541fe?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图片来源百度]]]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①。大小多少②。[[报怨以德]]③。[[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④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注释==
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此句意为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
2、大小多少: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另一解释是大的看作小,小的看作大,多的看作少,少的看作多,还有一说是,[[去其大]],[[取其小]],[[去其多]],[[取其少]]。
3、报怨以德:此句当移至七十九章“[[必有余怨]]”句后,故此处不译。
4、不为大:是说有道的人[[不自以为大]]。

==引语==
本章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处世哲学。老子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从前几章的内容来看,老子反对以烦琐的禁令去捆住人民的手脚限制和扰乱百姓的生活,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侍生活。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

==评析==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为无为”。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因此,所谓“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这里,老子不主张统治者任凭主观意志发号施令,强制推行什么事。“味无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这个比喻是极其形象的,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接下来,老子又说,“[[图难于其易]]”。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本章格言,对于人们来讲,无论行事还是求学,都是不移的至理。这也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暗合着对立统一的法则,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的法则。同时,我们也看到,本章的“无为”并不是讲人们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求得“无不为”,他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正是从方法论上说明了老子的确是主张以无为而有所作为的。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7738386/51d1ADwwdK0W0NdWUFzQ1RYRaBgBw5qmfWNpmpAWrNy5AGII4FCRoYJFJ3zsLlxGUMvPOP5ryAHEyqHwFi8IWlqqfwJfZf-Adf8voCVFLbs | 是何年,引用日期2012-11-22] </ref>

==作者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聃(dān)(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今河南鹿邑,安徽涡阳存有争议)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7738386/c0d0DQvsidz1cvj9C9XePdFqk9ibYvS-UsZ4mgg7RyuTCQEtU5kL1KFYe8Imm1DldN2huekjkluDr7X3H2mcZ8PlpF7PKNkr44hH | 古诗文网 ,引用日期2012-11-22] </ref>

==作品出处==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视频==


{{#evu: https://www.ixigua.com/6793850175556157967 }}





==参考资料==

categorg:+ 230
8,9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