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categorg:+230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作品名称 [[道德经]]·[[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创作年代 [[春秋战国时期]] 作者 [[老子]]作品出处 [[道德经]] .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①,似不肖②。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③!我有[[三宝]]④,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⑤,[[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⑥;[[俭故能广]]⑦;[[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⑧。[[今舍慈且]]⑨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⑩,[[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
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注释==
1、我道大:[[道即我,我即道]]。“我”不是老子用作自称之词。
2、似不肖:肖,相似之意。意为不像具体的事物。一说,没有任何东西和我相似。
3、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以上这一段,有学者认为是它章错简。
4、三宝:三件法宝,或三条原则。
5、俭:啬,保守,有而不尽用;又解为简单,同“简”
6、[[慈故能勇]]:仁慈所以能勇武。
7、[[俭故能广]]:俭啬所以能大方。
8、器长:器,指万物。万物的首长。
9、且:取。
10、[[以战则胜]]:一本作“[[以阵则亡]]”。

==引语==
这一章是“道”的自述,讲的是“道”的原则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具体运用。老子说,“道”的原则有三条(即三宝),这就是:“慈”,即爱心加上同情感;“俭”,即含藏培蓄,不奢侈,不肆为;“[[不敢为天下先]]”,是“[[谦让]]”、“[[不争]]”的思想。有“道”的人运用这三条原则,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否则,便会自取灭亡。本章实际是对《德经》三十八章以来的一个小结。

==评析==
本章包括两层内容:一是讲“道”的伟大;二是讲法宝的妙用。有学者认为这二者之间没有联系,毫不相应,显然是它章错简,认为可以移到三十四章,“故能成其大”句下。我们的看法与这种主张有些区别,认为这两层次前后呼应,有内在联系。例如,第一句和第二句说,天下人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我这个伟大的“道”有什么护身的法宝呢?这就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难道不是两层意思的内在联系吗?“慈”,包含有柔和、爱惜之意。四十章讲“[[弱者道之用]]”;四十三章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五十二章讲“[[守柔曰强]]”;四十五章讲“[[清静为天下正]]”,五十五章的“[[和]]”,六十一章的“[[牝常以静胜牡]]”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慈]]”的范围之内。“[[无为]]”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最高概括,而“慈”的另一个名词则是“无为”。“慈”是三宝的首要原则,用慈进攻可以得胜,退守则可以坚固。如果上天要救护谁,就用慈来保卫他。
“俭”的内涵有二层,一是节俭、吝惜;二是收敛、克制。五十九章讲“治人事天,莫若啬”,与这里的“俭”是相同的含义。俭即是啬。他要求人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还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不敢为天下先”,也有二层涵义,一是不争,谦让;二是退守、居下。六十一章讲“大邦者下流”;六十六章讲江海“善下”,都指不为天下先的意思。这符合于“道”的原则。总之,“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等“三宝”,是老子对于“道”和“德”的社会实践意义上的总结。老子身处战乱,目击了太多的暴力残酷场面,深深地感觉到治国安邦离不开这三宝,因而才极力加以阐扬。

==作者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聃]](dān)(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今河南[[鹿邑,安徽涡阳存有争议)]]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1]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7739233/06d82UP34A1htF89b1ct6oalX0Fw1h_FzuPBl6eIVWpwvWMoqVQZssblGPE6Wfd99ItjYjctin4vGToPSJmK36QsjPA-sDAULCB9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12-11-22] </ref>

==作品出处==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视频==


{{#iDisplay:a01784514sp | 560 | 390 | qq }}





==参考资料==

categorg:+230
8,9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