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鱼窝头镇

增加 70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鱼窝头镇.jpg|thumb|right|鱼窝头镇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29/db661a8197ea4ff888349519bf945d82.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00905552_664905 图片搜狐网] ]]
'''鱼窝头镇'''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广州市番禺区的腹地,总面积54平方公里,辖1个居民委员会,11个村民委员会、160个村民小组。镇北界是沙湾水道,东界是骝岗水道;主要耕作土壤是可潮汐灌溉的水稻土,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2-3%。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长冬暖,阳光充足,无霜期长。由于自然条件优越,资源、物产十分丰富,素有“鱼粮糖之乡”美誉。
鱼窝头镇学生1991年末鱼窝头镇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共347户,931人。其中:香港822人,澳门34人,台湾9人,海外华侨60人,归国华侨6人。港澳台胞眷属1565人。据1953年、1964年、1982年和1990年四次人口普查情况来看,50年来,人口变化相当大。1990年末鱼窝头镇有32235人,其中男性16373人,女性15862人。比第一次普查的1953年,分别增长1.82倍、1.86倍和1.78倍。1990年人口文化程度普查统计资料表明,鱼窝头镇32235人中,除文盲3979人,占总人口数的12.3%外,87.7%的人是有文化的。其中,小学14553人,初中7462人,中专及高中1750人,大专以上学历91人。鱼窝头镇人口出生率,1982年至1986年普遍偏高。1982年为20.7‰,1986年为23.64‰,平均为22‰。从1987年开始回落,当年为15.72‰,到1991年为16.11‰,年均16.27‰。
[[File:鱼窝头镇2.jpg|thumb|right|鱼窝头镇2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0/611e08d9e64c4953870690661160bcc6_th.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135204802_718192 图片来源于搜狐网] ]]
==鱼窝头镇-历史沿革==
鱼窝头镇鱼窝头镇在县境中部,西北距市桥13.5公里。镇政府驻市鱼路。该地有两个鱼虾丛集的水域,分别名“鱼窝”和“虾窝”。“鱼窝”附近,地势稍高,百年前已成为耕沙人聚居点,习称鱼窝头。清代,属沙湾都。民国时属第一区。1949年初属沙九螺区联乡办事处所辖的濠下、大乌乡。1953年属第二区。1957年,灵山区撤销,为鱼窝头乡。1958年10月,并入灵山团。1959年3月从灵山公社析出为鱼窝头公社。1961年7月析骝岗水道以东为东涌公社。1984年为鱼窝头区。1987年为鱼窝头镇。镇境南北长,东西狭,四面环水,为人工河网冲积平原。有零星散布的花岗岩小丘3座:红岗、荔枝岗、沙黎岗(海拔分别为46米、38米、29米)。总面积53平方公里。有水田46634亩,鱼塘2223亩。辖1个居民委员会和鱼窝头、万洲、长莫、细沥、马克、东深、天益、大简、太石、大乌、小乌等11个村民委员会,160个村民小组。 鱼窝头原名鱼虾窝,冲积成陆前这一带水域为鱼虾丛聚栖息之所,名为“鱼窝”和“虾窝”,合称为“鱼虾窝”。经调查,鱼窝头镇境最早成陆是南边月(埒)村,始于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隶属沙湾司沙湾乡。随后,冲积南延,陆地不断扩大。直至1949年初才设置大乌乡和濠下乡。1953年,从第一区析出,隶属第二区(驻灵山),原濠下、大乌两乡分设鱼窝头、小乌、大乌三个小乡。鱼窝头乡辖东深、天益、长安、万洲,小乌乡辖西流、马克、细沥,大乌乡辖大南、太石、大简、大鹏四个村。1957年2月,撤区并乡,从灵山区析出,把原三个乡合并为鱼窝头乡,直接隶属番禺县。1958年9月,全番禺县成立一个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军事化编制,并入灵山团。1959年3月,撤销“番禺人民公社”,鱼窝头从灵山团析出,与东涌乡合并,成立“鱼窝头人民公社”,下设大队、生产队。1959年7月,原属中山县的黄阁划归番禺县后,把原黄阁的长莫村,划归鱼窝头公社管辖。1962年1月,县再次调整行政区,析地建立东涌公社。1984年,公社改区,生产大队改乡。1987年1月,改区为镇,乡改为村。
[[File:鱼窝头镇3.jpg|thumb|right|鱼窝头镇3 [http://img.mp.itc.cn/q_70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view?q 图片来源于360图片] ]]
==鱼窝头镇-农业发展==
鱼窝头镇鱼窝头村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离不开农田基本建设,尤其是水利建设。鱼窝头镇在1949年前堤围单薄低矮,水窦也是一些简陋的木窦。“初三十八,高低尽刮”。遇上台风和大潮水,低围田经常受涝而减产失收。1949年后,历年不断兴修水利,进行农田基本建设。鱼窝头镇49.4公里长的堤围用土加高加固。全部按珠基水位+3.2米达标,共用土方48万立方米;砌石堤39.5公里,共用石方10.7万立方米;抛石堤165条,共用石方3.5万立方米;沉放空箱9个,水泥船7只,建造钢筋水泥水闸24座,节制闸4座;在干堤上建造水泥明窦36个,水泥暗窦129个,电动排水站9座;全面整治了镇内的河涌,并开挖人工河涌8条连接鱼窝头镇的河涌成为网络,大大提高防洪、防咸和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50年代末全面规划整治了围内农田的排灌系统,平整了农田,以每块15-30亩左右为标准,以便耕作、排灌和使用农业机械。
 
==相关视频==
===《我爱吃蔬菜》from东涌镇鱼窝头中心幼儿园===
{{#iDisplay:x0647qj6unc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55 經濟地質學]]
29,63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