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凤庆县

增加 21,650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凤庆县'''是云南省临沧市下辖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临沧市西北部,中国十大产茶县之一。 凤庆县属中亚热带季风…”

'''凤庆县'''是云南省临沧市下辖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临沧市]]西北部,中国十大产茶县之一。

凤庆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群山连绵,山川相间,有[[鹿含草]]、[[龙胆草]]、红芽大戟等珍稀植物药材和茶叶、核桃等特产。境内著名景点有凤山烈士陵园、[[玉龙池]]、[[万祥寺]]等。

==历史沿革==

公元一世纪中期以前,今凤庆县境为 傣族古国“勐达光”(汉译“ 哀牢国”)属地。

公元69年,“勐达光”(哀牢国)归附 汉朝、其地置 永昌郡;今凤庆县境分属永昌郡不韦县(澜沧江以西部分)、邪龙县(澜沧江以东部分)。

公元225年, 蜀汉分建宁、越隽、永昌三郡地置 云南郡,永昌郡不韦县东南增设雍乡县、西南增设永寿县;今凤庆县境分属永昌郡雍乡县(澜沧江以西)、云南郡邪龙县(澜沧江以东)。

公元271年, 西晋将建宁、云南、兴古、永昌四郡合置 宁州;今凤庆县境仍分属永昌郡雍乡县、云南郡邪龙县。

公元420年, 东晋灭亡,之后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等中国内地王朝逐步退出 云南高原,陈(南朝)代梁(南朝)后,中国内地王朝彻底放弃云南高原; 今凤庆县境成为傣族 土目自治领地。

公元738年,“勐舍”(巍山盆地)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龙”(汉译“南诏国”)政权;公元762年,“勐舍龙”(南诏国)在“勐掌”(保山盆地)置永昌节度、统辖澜沧江以西地区;今凤庆县境属永昌节度唐封川。

公元937年,前“勐舍龙”(南诏国)通海节度使 段思平入主洱海盆地建立 大理国,沿“勐舍龙”旧制在“勐掌”置永昌节度;公元1096年,大理国废除 节度、 都督等军事辖区,设八府、四郡、四镇;今凤庆县境先属永昌节度、后属永昌府。

公元1261年, 大蒙古国招抚 澜沧江以西各类土目设金齿等处安抚司;今凤庆县境属金齿等处 安抚司。

公元1271年,金齿等处 安抚司分设东路 安抚使(镇康路安抚使)、西路 安抚使(建宁路安抚使);今凤庆县境属金齿等处安抚司东路安抚使辖地。

公元1278年, 元朝(前大蒙古国)裁金齿等处安抚司,原东路安抚使辖地设镇康茫施柔远等路宣抚司,下辖镇康、茫施、柔远等路;今凤庆县境属 镇康路。

公元1286年,裁镇康茫施柔远等路宣抚司和镇西平缅麓川等路宣抚司、辖地并入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后改 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今凤庆县境仍属 镇康路。

公元1312年,“勐卯”(瑞丽江河谷盆地)傣族土目思罕法兼并周边地区、建立联盟国家“勐卯弄”(汉译“麓川国”);公元1316年,“勐卯弄”(麓川国)向东扩张、镇康路所属土目归附;今凤庆县境属“勐卯弄”(麓川国)。

公元1326年,元朝复占澜沧江以西部分地区、镇康东境的孟氏傣族土目又附元朝;公元1327年,元朝置顺宁府(辖今昌宁县北、凤庆县、云县)、授孟氏傣族土目为世袭知府;今凤庆县境属顺宁府庆甸县。

公元1343年,“勐卯弄”(麓川国)击败元军、趁胜追击到“勐嶲”(漾濞江河谷),“勐谷”傣族土目(景东军民府土知府)闻风归附;夹在“勐卯弄”与“勐谷”之间的顺宁府被“勐卯弄”控制、后划予“勐谷”节制;今凤庆县境属“勐卯弄”(麓川国)。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国)归附元朝、其地设平缅宣慰司;今凤庆县境属平缅宣慰司。

公元1382年,“勐谷”傣族土目俄陶背叛“勐卯弄”(麓川国)归附明朝、其地分设景东州、顺宁州、威远州等土州;公元1384年,“勐卯弄”(麓川国)迫于压力也归附明朝、其地设麓川平缅宣慰司;同年,景东州、顺宁州、威远州分别升级为土府;今凤庆县属顺宁府。

公元1385年,“勐卯弄”为惩罚俄陶的背叛、出兵征讨“勐谷”,顺宁傣族土目归附“勐卯弄”;公元1389年,“勐卯弄”派使团与明朝讲和,明朝仍置麓川平缅宣慰司、顺宁傣族土目仍归其节制;今凤庆县境属麓川平缅宣慰司。

公元1399年,麓川平缅宣慰使思伦法去世,顺宁傣族土目趁机脱离麓川平缅宣慰司,明朝复设顺宁府;今凤庆县境属顺宁府。

公元1428年,麓川平缅宣慰司脱离明朝、恢复“勐卯弄”(麓川国)向周边扩张;公元1439年,“勐卯弄”(麓川国)东征兼并顺宁府;今凤庆县境属“勐卯弄”(麓川国)。

公元1441年、1442年、1448年,明朝倾半国之力“ 三征麓川”,“勐卯龙”(麓川国)政权被逼到伊洛瓦底江以西地区(今缅甸克钦邦); 麓川之战结束后,明朝复设顺宁府,大量内地汉族军民进驻顺宁,汉族人口开始与傣族人口不相上下;今凤庆县境属顺宁府。

公元1598年,顺宁府 改土归流、知府由世袭傣族土官改为朝廷委派的汉族流官,兼辖大侯御夷州降级改设的云州(今云县)、勐缅长官司(今临翔区)。

公元1770年,顺宁府直辖地置顺宁县。

公元1856年,顺宁府回民起兵响应 杜文秀起义,很多傣族村寨被回民武装烧毁,迫使傣族大规模迁离顺宁府。

公元1913年, 民国政府裁府,顺宁县改属滇西道(后改腾越道)。

公元1929年,民国政府裁道、县一级行政区由省府派出的行政督察专员管辖,顺宁县先后归第五区、第十一区行政督察专员管辖。

公元1950年,顺宁县成立人民政府,上属大理专区。

公元1954年,顺宁县改为凤庆县,仍属大理专区;公元1956年,凤庆县由大理专区改属临沧专区。

公元1959年,云县、凤庆县合并为云凤县,几个月后又各自恢复原建制。

公元2003年,临沧地区撤销、地级临沧市成立,凤庆县属临沧市。 <ref>[https://baike.so.com/doc/2384546-2521399.html 凤庆县] </ref>

==行政区划==

凤庆县辖8个镇( [[凤山镇]] 、 [[鲁史镇]]、[[小湾镇]]、[[营盘镇]]、[[三岔河镇]]、 [[勐佑镇]]、[[雪山镇]]、[[洛党镇]])、5个乡( 诗礼乡、 新华彝族苗族乡、 大寺乡、 腰街彝族乡、 郭大寨彝族白族乡),183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委员会,2773个村民小组。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凤庆县地处临沧地区西北部,跨东经99°31′~100°13′、北纬24°13′~25°03′之间,东西最大横距5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1公里,总面积3335平方公里。东与 巍山县、 南涧县相连,东南与 云县毗邻,西南与 永德县交界,西、西北与 昌宁县接壤。县城凤山镇居县境中部,东至云南省会昆明市580公里,南距临沧行署驻地123公里。

'''地貌'''

凤庆县位于 滇西纵谷南部,境内群山连绵,山川相间。由于 澜沧江及其支流顺甸河、 黑惠江、迎春河切割,从北至南形成四大峡谷。西部地势较缓,呈波浪式向西延伸,形成以营盘为中心的中山丘陵盆地。境内最高点为大雪山 黄竹林,海拔3098米。最低点为孟统河出境处,海拔900米。县城海拔1578.8米。

境内山脉,属 怒山、 云岭两大山系。澜沧江以南属怒山山系,从南至北分布,主要有大雪山、万明山、黑龙潭山3支。澜沧江以北属云岭山系,从西北向东南分布,主要山峰有光山梁子、金堂山、卡马山头、池塘梁子、灵宝山、六五山等,连贯 鲁史、 诗礼、新华、 永新4个区。

'''气候'''

凤庆县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有雨热同季和干凉同季的特点,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冬暖夏凉,雨量集中,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6.5℃。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全县地表径流量20.22亿立方米,平均年产地下水6.18亿立方米。境内地热丰富,有沸泉2个,中热泉6个,中温泉2个,低稳泉3个。澜沧江从西北入境,由东南出境,穿过县城北部,过境长度59.4公里。截至2012年12月,境内除 澜沧江、 黑惠江穿境而过以外,有大小河流168条,水能蕴藏量17.54万千瓦时,有水利工程9221件,是全国首批100个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之一,有水电站35座,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总装机容量420万千瓦的小湾水电站在境内建设并于2010年投产发电。

'''药材资源'''

截至2002年,全县共有动植物药材110科,201属,分家种和野生两大类。其中:野生植物药材品种有161种,家种药材品种36种,其中外引品种有16种;动物药材有47种。在这些动植物药材资源中,有28种珍稀药材,列入国家一、二、三类保护的动物药材有10余种,植物药材10种。主要珍稀植物药材有凤庆鸡血藤、 鹿含草、 龙胆草、 红芽大戟、 滇紫草、 黄芩、 诃子等。

==人口民族==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凤庆县总人口426943人,其中:凤山镇69809人,鲁史镇20354人,小湾镇28947人,营盘镇41642人,诗礼乡24605人,新华乡26841人,永新乡9296人,大寺乡37051人,勐佑乡36672人,德思里乡11162人,腰街乡8535人,洛党乡36021人,雪山乡28535人,三岔河乡26540人,郭大寨乡20933人。

最早居住在凤庆县的人被称做濮人,是布朗族、佤族的祖先,继后有傣族、彝族、白族、回族、苗族、傈僳族、 拉祜族等相继入境定居。明清两代,汉族亦大量迁入。截至2012年7月,全县有24个民族,人口42.28万人。

==交通==

凤庆作为临沧的“北大门”,对外交通拥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出口,起到了临沧地区与滇中、滇西北的桥梁纽带作用。其中向东南行39公里即到达 云县,再通过 214国道向东北可与大理、 楚雄、昆明相连。凤庆的西南面出口可以通过郭大寨— 永德— 镇康县,直抵中缅边境。从凤庆的东面可以通过小湾电站直达南涧。从凤庆的西北向通道来看,其出口有一条,即凤庆通往保山地区的省道,使凤庆、保山、 大理形成交通环线,对凤庆旅游市场的开拓和旅游线路的组织非常有利。

==经济概况==

'''综合'''

相对于2010年,凤庆县2011年实现县内生产总值52.93亿元,增长16.2%,占计划的146.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99亿元,增长56.9%,占计划的124.7%;实现财政收入6.41亿元,增长37.5%,占计划的115.4%;完成财政支出17.1亿元,增长17.8%,占计划的120.3%;实现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5.14亿元,增长21%,占计划的126.2%;实际利用外资160万美元,增长37.5%;实现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14174元,增长12.4%,占计划的100.5%;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562元,增长30.1%,占计划的11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6亿元,增长20.1%,占计划的103.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4%;万元GDP综合能耗控制在市级下达的指标以内。三次产业比重为32:44:24。

'''第一产业'''

2011年,凤庆县粮食产量达16.32万吨,相对于2010年,增长13.9%。“中国核桃基地示范县”申报工作进展顺利,实施中低产林改造8万亩,改造低产茶园2万亩,种植烤烟8.5万亩,新植核桃8万亩、油茶3万亩、甘蔗2.8万亩、桑园7000亩,特色产业基地累计达210万亩,人均达5亩。相对于2010年,凤庆县2011年实现茶叶产量2.17万吨,增长7.9%;核桃产量3.1万吨,增长40.6%;交售烟叶23.95万担,增长53.5%;畜牧产业稳步发展,实现肉类总产5.74万吨,增长12.7%;实现水产品产量6886吨。相对于2010年,凤庆县2011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17.13亿元,增长6.7%

'''第二产业'''

2011年凤庆县累计完成工业投资8.13亿元,相比上年增长74.7%,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7.88亿元,增长54.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8.1%。

2011年,水泥、酒精、食糖、精制茶、发电量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销良好,实现增量增效目标,规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55亿元,相对于2010年,增长17.3%。二产在三次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一产,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

'''第三产业'''

2011年,凤庆县累计实施项目910个,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达152个。“两通”工程通过市级验收,老街河桥、杨柳河桥交付使用,111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工程全面开工。郭大寨水库如期进场,头道河水库按时开工并完成投资1500万元,43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设计,开工建设17座,完工10座。迎春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52件人饮安全工程加快实施。累计建成洛党墩子山茶园高效节水灌溉等“五小”水利工程1790件。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实施。完成“一池三改”2000户,建成沼气池4299口。<ref>[https://baike.sogou.com/v64252610.htm?fromTitle=%E6%B2%99%E5%A4%B4%E6%9D%91 凤庆县] </ref>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凤庆县自“九五”以来,抓住实施“两基”、“贫四”、“贫义”、“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项目的机遇,狠抓校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10236.5万元。至2003年9月,全县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达41.64万平方米,其中框架结构5.94万平方米,砖混结构11.11万平方米,中学理科、完小自然教学仪器配备达标率为100%和90%,15个乡镇已通过“ 普及实验教学”地级验收。建成7个计算机教室,5个语言教室,4个多媒体教室,2个课件制作室,1个电子阅览室,9个现代远程卫星教育网点。凤城完小被列为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凤庆县第一中学于2002年顺利迈入省一级完整中学行列。

'''医疗事业'''

2011年2月,县乡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提级改造工程验收,建成村卫生室25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85%,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文化事业'''

截至2012年2月,凤庆县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有序推进,文昌宫主体建设基本完成,新华、腰街等7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全面完成,建成村级文体活动广场6个。

'''社会保障'''

截至2012年2月,凤庆县落实“ 贷免扶补”政策,发放贴息贷款1235万元,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开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完成,参保23.49万人,参保率达84.84%,60周岁以上参保人员养老金发放率为100%。累计建成 保障性住房1648套8万平方米,配租入住746户,1.2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名优特产==

'''茶叶'''

凤庆县种茶、制茶历史悠久,境内有树龄长达3200多年的香竹箐栽培型古茶树,有民国以前栽培的2万多亩古茶园和3万多亩野生古茶树。1939年,茶叶专家冯绍裘先生到凤庆创建了顺宁茶厂(现滇红集团公司),其生产的滇红茶享誉海内外,曾作为国礼赠予英国女王、斯里兰卡总统和总理等外国政要。截至2012年7月,全县共有茶园30万亩,年产量达2.5万吨,有38万茶农,有茶叶精制加工企业35户,精制茶加工能力达3万吨。

'''核桃'''

凤庆县有500多年的核桃种植历史,泡核桃素以果大、皮薄、肉厚、仁白、味香的优良品质著称。截至2012年7月,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44万亩,覆盖全县所有乡镇,核桃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风景名胜==

'''万祥寺'''

万祥寺,现称东山寺,位于县城东半公里。土府勐效忠建于 嘉靖年间,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僧人广照重修,清光绪五年(1879年)僧人真檀重建大殿、两厢、大门,以后历年绅士捐资补修并添建戏楼、客厅、北花园等。江宁人杨振赞颂该寺,曰:“策马东山路,阴阴见树林,僧来知寺近,桥回识泉深。飞阁鸣山雨,清烟荡远岭,对兹清万虑,原酒托狂吟”。50年代后该寺被改作粮仓,1984年落实宗教产房后归还宗教,1985年凤庆道教协会在此成立,恢复宗教活动,现今寺院不断集资,并扩大和修缮了寺院,现为凤庆道教活动的中心场所。

'''凤山烈士陵园'''

凤山烈士陵园,在县城西凤山,海拔1750米,占地5184.24平方米。1955年由中共凤庆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并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民政厅批准修建,筑有烈士墓16家,方形烈士纪念塔1座,塔碑刻有在征粮剿匪中英勇牺牲的46位烈士英名。1982年,县人民政府拨专款整修,成为风景幽美的园林地。

'''莲净庵'''

莲净庵又称新寺,位于城南先生邑,清康熙年间修建,咸丰七年(1857年)毁于战乱,光绪十五年(1889年)僧人隆云重修。50年代后停止宗教活动,1983年县人民政府批准莲净庵为全县佛教开放寺院,并在此建立了佛教协会。

'''玉龙池和黑龙潭'''

玉龙池和 黑龙潭坐落在小湾镇与凤山镇交界的山顶上,海拔分别在2400米—2860米以上,距小湾新镇10公里左右,现属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

玉龙池原属自然水池,传说这里居住着一条小白龙,逢到天旱便行雨吐水流往阿早山、石头寨、蕨草坝、阿古村等地灌溉农田。70年代初,为发展水利事业,将此池修建为一个能溶水120多万方的小型水库。

'''庆甸遗址与勐氏石城'''

勐氏石城为勐氏部落城堡遗址,位于新华乡牛尘山中部,当地人称“勐家地址”。距今400多年的勐氏部落的城堡,以石筑成,故名石城。遗址坐南向北,东面悬岩峭壁,西北为松林陡坡,仅南向有一公里多长的山梁切成3段,距石城300米左右有一口井,可供守城人饮用。勐氏城东、北、西三面以腾索塔木排,上垒石头如遇敌来犯,就砍断腾索,滚木檑石倾泻而下,守兵仅扼南面,易守难攻,是当时部落所建的重点城垒之一。

==地方荣誉==

2004年,凤庆县率先推出的核桃种植“五个一”标准,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高优泡核桃统一种植标准。

2004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核桃之乡”称号。

2007年至2010年,凤庆县连续4年被评为省级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单位。

2011年,凤庆县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通过验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称号。

2012年4月,“凤牌”滇红被国家商务部评为“中华老字号”。

2018年5月,第十五届(2018)中外避暑旅游目的地排名”发布,凤庆县在2018中国避暑休闲百佳县榜中排第60名。[1]

==历史文化==

凤庆是滇西南文化重镇。设府置县600多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明万历元年,即创建“聚书楼”,继而建学宫、设书院,清初,义学、私塾遍布城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养育了民国时期讨袁护国名将赵又新、著名翻译家罗稷南等一批优秀人才。县内名胜古迹众多,有滇西南保存最完整的文庙群,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文明坊,建于乾隆年间的石洞寺,建于光绪14年的红龟山文笔塔。

==著名人物==

'''龚彝'''

龚彝,字和梅,生于明末,死于康熙元年(1662年),祖籍山东,先祖于明洪武年间迁徙入滇,世居顺宁犀牛石佛地。

龚彝年青时好读书,于当时县境蜢蹼岩半山腰凿石建楼攻读。明天启(1624年)中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中进士。崇祯年间为南京兵部员外郎。1646年,桂王朱由榔建立永历王朝,加封龚彝为兵部侍郎,后转户部尚书。

'''赵又新'''

赵又新,原名复祥,字凤喈后改为又新。清光绪七年(1881年12月1日)生。先世从南京随军入滇,落籍顺宁鲁史镇。复祥年幼聪明好学,拜凤山书院掌院居人张尚志(号香亭)为师,深得张先生教诲,考中诸生。光绪三十年(1904年),被选送日本留学,先入“振武学堂”,后入“士官学校”步兵科。留日期间,多次晋谒孙中山先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加入“同盟会”,后转入国民党。

民国九年(1920年),由于军内叛变,与军阀里应外合,攻入军部,靖国军失利,10月8日,泸州失守,又新中弹殉国,时年39岁,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谥号“武烈”。

'''冯绍裘'''

冯绍裘,字艳群, 湖南衡阳人,河北保定农业专科学校毕业,滇红茶创始人,凤庆茶厂首任厂长。

1981年,《中国茶叶》发表冯绍裘撰写的《“滇红”史略》。1987年因病去世,享年87岁。他创制的“滇红”已成为祖国茶史上一朵灿烂的名茶之花。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55 經濟地質學]]
31,05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