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783
次編輯
變更
长歌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长歌</big> ''' |- |File:夏完淳9.jpg|缩略图|居中|[https://…”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长歌</big> '''
|-
|[[File:夏完淳9.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0/ori-20171124090923-1468961716_png_444_361_68683.jpg/800 原圖鏈接][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imageGroupId=3841300&relateImageGroupIds=3841300,3702550,3702551&lemmaId=153626#3841300_2 夏完淳]]]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长歌
创作年代:明朝末年
文学体裁:诗词
作者:夏完淳
|}
'''长歌''',是中国明朝末年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完淳]]所作的一首诗词。
==作者介绍==
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民族英雄]],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为夏允彝之子,师从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其父殉难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以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有《[[狱中上母书]]》等。
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以及遗腹子,出世后夭折,家绝嗣。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于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华夏公墓旁。
柳亚子《[[题夏内史集]]》第5首:“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ref>[https://www.shicimingju.com/chaxun/zuozhe/674.html 「夏完淳」诗词全集(11)首)],诗词名句网</ref>
==正文==
我欲登天云盘盘,我欲御风无羽翰。我欲陟山泥洹洹,我欲涉江忧天寒。
琼弁玉蕤佩珊珊,蕙桡桂棹凌回澜。泽中何有多红兰,天风日暮徒盘桓。
芳草盈箧怀所欢,美人何在青云端。衣玄绡衣冠玉冠,明珰垂絓乘六鸾。
欲往从之道路难,相思双泪流轻纨。佳肴旨酒不能餐,瑶琴一曲风中弹。
风急弦绝摧心肝,月明星稀斗阑干。<ref>[https://so.gushiwen.org/authors/authorvsw_9d15e5726083A1.aspx 夏完淳的诗文全集《长歌》],古诗文网</ref>
==生平==
祖籍浙江会稽,明思宗崇祯四年生于松江(今属上海),家住郡城西花园浜,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年纪最轻的华夏先烈。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与复社相应)。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天 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允彝出游远方,常带完淳在身边,使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从陈子龙为师,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为“求社”),成为“几社”的后继。次年春,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 “江左少年”,上书40家乡坤,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失败后,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不久,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完淳泅水脱险。复明意志坚定不移。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
顺治四年春,明鲁王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舟山呈与鲁王。谢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提督吴胜兆处系狱。后吴胜兆反清事败,清当局得完淳所书谢表等,于是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秉承清摄政王意旨,按名册严缉夏完淳等,务要一网打尽。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决定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不幸于六月底被清当局侦获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船过细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师陈子龙,作《[[细林夜哭]]》诗,以表哀悼。船过吴江,又作《吴江夜哭》诗,以悼念吴易。
押至南京,洪承畴亲自讯问并劝降,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员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时钱栴亦被捕,意志沮丧。完淳在旁勉励说:“今与公慷慨问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使钱得全晚节。 在狱中谈笑自若。自被捕至狱中写下得诗,名《[[南冠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传诵千古。继其父所作之政论集《[[续幸存录]]》,分析南明弘光王朝败亡的原因,识见超卓。如谓“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大;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故郭沫若惊叹“完淳不仅为一诗人,而实为备良史之才者也。”
九月十九日,夏完淳就义于南京西市,所谓罪名归纳为“通海寇为外援,结湖泖为内应,秘具条陈奏疏,列荐文武官衔”。临刑时,他立而不跪,神色不变,刽子手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过了很久,才持刀从喉间断之而绝。钱栴等二十余人一同在南京就义。夏完淳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松江昆冈乡荡湾村夏允彝墓旁。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以及遗腹子,出世后不幸夭折,一代忠良绝嗣。
夏氏父子墓坐落在松江区石湖荡镇小昆山荡湾村北开阔的田野中。石驳墓基围成一块平台,墓地呈半月形,高约2米,面宽约30米,占地二 亩余。1956年,夏墓被当时的江苏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松江县划归上海市后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修葺了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并立墓碑,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亲笔题写碑文“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十个行楷大字。字字有神,体现了陈总对这两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推崇。<ref>[https://www.gushiwen.org/Author_373e1a2716.aspx 夏完淳简介],古诗文网</ref>
==评价==
夏完淳,是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的儿子,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郭沫若在抗战时期以夏完淳事迹为基础创作的话剧《南冠草》曾激动过多少誓以热血拯救祖国的中华儿女!今天,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但对祖国的义务没有变,青年人追求向上、追求真理的激情没有变,因此在他的身上,我们同样能汲取许多做人的力量。
对青少年来说,夏完淳这个人物有着[[不可磨灭的榜样作用]],而且他的无论是做人还是事业的成功,都很有值得人们深思的价值。在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关于神童的记载,但他们大多只是天上的流星,闪烁一时便没了光彩。王安石那篇著名的《伤仲永》对这种情况加以了分析,对社会上不正确的培养神童方法进行了指责。确实,这些天资聪慧的孩子将来有可能成为有用的人才,但盲目的吹捧迎合只能让这些还未完全成熟的孩子丧失进取心和清醒的认识,飘飘然不知天高地厚,同时又不再继续学习,因此大多数孩子很快就江郎才尽,像仲永一样沉溺于大人的指挥和机械的创作中,“泯然众人矣”。
陈继儒曾写诗赞:“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ref>[http://www.a6shi.com/zuozhe/zuozhe_526kl.html 夏完淳 ],古诗文网</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长歌</big> '''
|-
|[[File:夏完淳9.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0/ori-20171124090923-1468961716_png_444_361_68683.jpg/800 原圖鏈接][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imageGroupId=3841300&relateImageGroupIds=3841300,3702550,3702551&lemmaId=153626#3841300_2 夏完淳]]]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长歌
创作年代:明朝末年
文学体裁:诗词
作者:夏完淳
|}
'''长歌''',是中国明朝末年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完淳]]所作的一首诗词。
==作者介绍==
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民族英雄]],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为夏允彝之子,师从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其父殉难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以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有《[[狱中上母书]]》等。
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以及遗腹子,出世后夭折,家绝嗣。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于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华夏公墓旁。
柳亚子《[[题夏内史集]]》第5首:“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ref>[https://www.shicimingju.com/chaxun/zuozhe/674.html 「夏完淳」诗词全集(11)首)],诗词名句网</ref>
==正文==
我欲登天云盘盘,我欲御风无羽翰。我欲陟山泥洹洹,我欲涉江忧天寒。
琼弁玉蕤佩珊珊,蕙桡桂棹凌回澜。泽中何有多红兰,天风日暮徒盘桓。
芳草盈箧怀所欢,美人何在青云端。衣玄绡衣冠玉冠,明珰垂絓乘六鸾。
欲往从之道路难,相思双泪流轻纨。佳肴旨酒不能餐,瑶琴一曲风中弹。
风急弦绝摧心肝,月明星稀斗阑干。<ref>[https://so.gushiwen.org/authors/authorvsw_9d15e5726083A1.aspx 夏完淳的诗文全集《长歌》],古诗文网</ref>
==生平==
祖籍浙江会稽,明思宗崇祯四年生于松江(今属上海),家住郡城西花园浜,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年纪最轻的华夏先烈。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与复社相应)。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天 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允彝出游远方,常带完淳在身边,使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从陈子龙为师,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为“求社”),成为“几社”的后继。次年春,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 “江左少年”,上书40家乡坤,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失败后,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不久,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完淳泅水脱险。复明意志坚定不移。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
顺治四年春,明鲁王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舟山呈与鲁王。谢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提督吴胜兆处系狱。后吴胜兆反清事败,清当局得完淳所书谢表等,于是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秉承清摄政王意旨,按名册严缉夏完淳等,务要一网打尽。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决定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不幸于六月底被清当局侦获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船过细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师陈子龙,作《[[细林夜哭]]》诗,以表哀悼。船过吴江,又作《吴江夜哭》诗,以悼念吴易。
押至南京,洪承畴亲自讯问并劝降,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员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时钱栴亦被捕,意志沮丧。完淳在旁勉励说:“今与公慷慨问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使钱得全晚节。 在狱中谈笑自若。自被捕至狱中写下得诗,名《[[南冠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传诵千古。继其父所作之政论集《[[续幸存录]]》,分析南明弘光王朝败亡的原因,识见超卓。如谓“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大;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故郭沫若惊叹“完淳不仅为一诗人,而实为备良史之才者也。”
九月十九日,夏完淳就义于南京西市,所谓罪名归纳为“通海寇为外援,结湖泖为内应,秘具条陈奏疏,列荐文武官衔”。临刑时,他立而不跪,神色不变,刽子手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过了很久,才持刀从喉间断之而绝。钱栴等二十余人一同在南京就义。夏完淳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松江昆冈乡荡湾村夏允彝墓旁。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以及遗腹子,出世后不幸夭折,一代忠良绝嗣。
夏氏父子墓坐落在松江区石湖荡镇小昆山荡湾村北开阔的田野中。石驳墓基围成一块平台,墓地呈半月形,高约2米,面宽约30米,占地二 亩余。1956年,夏墓被当时的江苏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松江县划归上海市后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修葺了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并立墓碑,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亲笔题写碑文“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十个行楷大字。字字有神,体现了陈总对这两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推崇。<ref>[https://www.gushiwen.org/Author_373e1a2716.aspx 夏完淳简介],古诗文网</ref>
==评价==
夏完淳,是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的儿子,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郭沫若在抗战时期以夏完淳事迹为基础创作的话剧《南冠草》曾激动过多少誓以热血拯救祖国的中华儿女!今天,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但对祖国的义务没有变,青年人追求向上、追求真理的激情没有变,因此在他的身上,我们同样能汲取许多做人的力量。
对青少年来说,夏完淳这个人物有着[[不可磨灭的榜样作用]],而且他的无论是做人还是事业的成功,都很有值得人们深思的价值。在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关于神童的记载,但他们大多只是天上的流星,闪烁一时便没了光彩。王安石那篇著名的《伤仲永》对这种情况加以了分析,对社会上不正确的培养神童方法进行了指责。确实,这些天资聪慧的孩子将来有可能成为有用的人才,但盲目的吹捧迎合只能让这些还未完全成熟的孩子丧失进取心和清醒的认识,飘飘然不知天高地厚,同时又不再继续学习,因此大多数孩子很快就江郎才尽,像仲永一样沉溺于大人的指挥和机械的创作中,“泯然众人矣”。
陈继儒曾写诗赞:“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ref>[http://www.a6shi.com/zuozhe/zuozhe_526kl.html 夏完淳 ],古诗文网</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