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侗戏

增加 11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侗戏.jpeg|有框|右|<big></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3/23a8749af95e47e6b4cdbab861c8bd15.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94029286_226858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侗戏 ''' [[ 贵州省 ]] 黎平县、 [[ 湖南省 ]][[ 通道侗族自治县 ]] 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侗戏大约产生于清代嘉庆至 [[ 道光 ]] 年间,由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歌师吴文彩始创。侗戏全部用侗语对白演唱,语言生动,比喻形象,与 [[ 音乐 ]] 紧紧吻合,朗朗上口,清晰明快,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侗戏由于植根于侗乡,具有浓郁的侗族特色,而且声情并茂,歌舞结合,很能引起侗族观众的共鸣。
2006年5月20日,侗戏经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批准列入第一批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名录,遗产编号为Ⅳ-83。
==简介==
侗戏的出现,是以 [[ 吴文彩 ]] 先生(1792—1845)根据汉族传持《殊砂记》翻译改编的《李旦风姣》和根据 [[ 汉族 ]] 传书《二度梅》翻译改编的《梅良玉》为标志的。这一阶段,大约十年时间(即1828—1838),是侗戏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的侗戏剧目,不论剧本、表演、唱腔、服装、道具、舞美都是极为简单粗糙的;虽说它还处于 [[ 戏剧 ]] “胚胎性”时期,但却是一个新剧种所必须经历的——即模仿、 [[ 学习 ]] 、借鉴的过程。
侗戏的主要曲调有平板和哀腔等。平板或称普通调,用于叙事性唱词,前有引子、起板;哀腔,或称哭调、泪调。此外,在有些剧目中,花旦或丑还常采用侗歌、汉族民间曲调等。
侗戏的乐队包括 [[ 管弦乐 ]] 和打击乐两个部分。管弦乐器包括二胡、牛腿琴、侗琵琶、 [[ 月琴 ]] 、低胡和扬琴、 [[ 竹笛 ]] [[ 芦笙 ]] 。打击乐器则有小鼓、小锣、小钹等,但一般不用于唱腔,只用于开台和人物的上、下场。传统侗戏的伴奏乐器一般为二胡、铃、锣、鼓和小钹;新侗戏中增加了牛腿琴、琵琶、低胡、扬琴等。
侗戏表演大量的和基本的表演形式还是二人转或二人台的性质,比较注重唱腔内容,不重 [[ 表演 ]] ,不像其他剧种那样讲究手、眼、口、身、步5法,除唱以外,也不注重做念打数功。
侗戏在表演过程中如遇有3人以上在场时,也只有对唱的两人在过门中互走“一”字,其余的人原地不动。
侗戏的丑角有比较特殊的表演程式,侗戏中的丑角,多扮演各种诙谐或狡猾的 [[ 人物 ]] ,在剧中的主要任务是插科打诨、活跃气氛,没有本行的当家戏,表演上比较自由、比较夸张。
侗戏的 [[ 角色 ]] 虽有生、丑之分,但并未形成定型的行当,一般是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来分配演员的,只有小丑有些独特的表演,动作滑稽可笑,以说白为主,蹦蹦跳跳,称为“跳丑角”,演员念白很少,以唱为主。
==代表剧目==
侗戏的剧目,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编写或移植描写汉族 [[ 生活 ]] 的剧目,如《梅良玉》、《凤娇李旦》、《毛洪玉英》、《 [[ 梁山伯 ]] 》、《阮大金》、《仁贵别窑》《陈杏元》、《破洪州》、《陈桂兰》、《刘知远》等;一是描写侗族生活的剧目,主要有《吴勉》、《顾老元》、《秦娘美》、《乃桃补桃》、《三郎五妹》、《门龙》、《美道》、《华团阮俊》、《雪妹》、《顺保》、《郎耶》、《金汉》、《朗红》、《莽子》、《驾洞》、《金俊娘瑞》、《不贯》、《丁郎》、《花师》、《银洞》、《女鹰》、《雷必有》、《俊郎》、《梁士锦》等。
==视频==
==参考文献==
 
[[Category:982 中國戲劇]]
70,9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