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961
次編輯
變更
晋北道情
,無編輯摘要
2006年5月20日,晋北道情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名录。
==简介==
关于晋北道情的源流,沿革,很少有 [[ 文字 ]] 记载,只有些口耳相传的说法。据神池县道情剧团老艺人吴喜娃同志听其前辈传说:“古代终南山上有一种琴音异常优美,人们便仿此琴音编歌演唱流传民间,后道家搜集又编为‘道歌’,道情是由道歌发展而来的,据说道歌产生于汉唐时代。”《唐书礼乐志》记载说:(大意)玄宗喜神仙之事,曾召道士司马承祯等人制曲十余首,总名“道曲”。道歌、道曲均是与 [[ 道教 ]] 有关的曲调,可能是道情的最初形式。道歌、道曲发展成道情之后,一般均为说唱艺术形式,它是以描述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事件为主要演唱内容。这是道情在 [[ 艺术 ]] 形式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前者是歌曲,后者为曲艺;前者以抒发感情为主,后者重在说唱 [[ 故事 ]] 。
道情由说唱向戏曲转化,是道情在艺术形式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晋北道情是山西道情戏中成戏最早的,它是 [[ 乾隆 ]] 初年借助“风搅雪”的组班形式,在与“勾腔”的交流结合中登上戏曲舞台的。“勾腔”又称“挠勾腔”或“老勾腔”,是与“京腔”齐名、与 [[ 昆曲 ]] 同期的一个剧种。
晋北道情和其它戏曲剧种一样,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它包括“唱念做打”四功,不过由于它演唱内容的关系,以“唱念做”三功为主。晋北道情属“联曲体”的戏曲音乐体制,拥有丰富的唱腔曲调,它不仅继承了古老的传统道情与民间道情曲艺,也融合了民歌及地方小戏的某些 [[ 音乐 ]] 成分,同时又兼有地方大戏的部分唱腔曲调,故有“道情72调”之称,今存套曲13种96曲。道情最早的伴奏 [[ 乐器 ]] 以鱼鼓、简板为主,发展成戏曲后仍保留了 [[ 鱼鼓 ]] ,在文场乐器中增加了横笛、大板胡、小板胡、 [[ 扬琴 ]] 、四胡等。 [[Category:982 中國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