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易卜生

增加 1,51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name = 亨里克·易卜生<br>{{small|Henrik Ibsen}}
| birth_name = 亨里克·约翰·易卜生<br>Henrik Johan Ibsen
| image = [[File:易卜生.jpg|缩略图|居中|300px|[http://img5.cache.netease.com/ent/2016/8/11/2016081115483290956.jpg 原图链接]]]
| imagesize = 250px
| birth_date = {{Birth date|df=yes|1828|3|20}}
易卜生出生于一个小康家庭。他的故乡是挪威海滨的一个以出口木材为主的小港。他出生后不久他的家庭状况开始变坏。他的母亲企图在[[宗教]]中寻找安慰,而他的父亲则陷入一场严重的[[忧郁症]]。易卜生作品中的人物往往与他的父母相似,而他的剧情则往往与经济困难有关。
== 人物 生平 ==
1828年易卜生出生於挪威南部小城希恩的一個木材商人的家庭,後來家道中落,易卜生14岁时离开父母,14歲到小城[[格里姆斯塔]]做药店学徒并开始写剧。青年時受[[歐洲]][[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影響,曾參加[[挪威民族獨立運動]]。1848年開始寫作詩歌和劇本,第一個劇本是三幕詩劇《凱替萊恩》。1850年易卜生到奧斯陸報考大學,但未被錄取,同年完成第一部剧作,当时他才22岁,但这部剧未被上演,他的第一部被上演的剧是同年的《墓地》,但这部剧没有获得多少注意。虽然他此后几年中没有再写作,但他并没有放弃写剧。
这些成功给他带来了自信,他开始越来越多地将他自己的信任和判断加入他的剧作。他将此称为“思想的话剧”。他此后的一系列剧作被称为是他的黄金时代。他的威信不断增强,他本人越来越成为欧洲剧作争论的中心。
[[File:Ibsen photography.jpg|thumb|250px|right|晚年的易卜生]]
1906年5月23日逝世于[[奥斯陆]]。
== 人物 著作 ==
易卜生的戲劇創作大致可分三個時期。其早期的劇作大多採用挪威古代英雄傳奇、歌謠和歷史改編創作,屬於富於民族色彩的[[浪漫主義]]戲劇。他根據挪威古代英雄傳說和用[[中世紀]]的民間創作,改編了多部劇本,如《凱替萊恩》、《英格夫人》、《奧拉夫.利列克朗》、《覬覦王位的人》等。《英格夫人》描寫[[十六世紀]]挪威北方女英雄英格夫人的故事,《覬覦王位的人》則是寫挪威從封建割據到民族統一時期的鬥爭,作品借歌頌古代英雄宣傳民族團結,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並以此倡導挪威的民族戲劇。稍後的《布朗德》、《彼爾.金特》開始向現實主義轉變。
* 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John Gabriel Borkman,1896
* [[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Når vi døde vågner,1899
 
==经典視頻==
{{#ev:youku|XMTcwMDA4Mzg3Ng|640|inline| 话剧《野鸭》致敬易卜生经典 极简主义反衬人性复杂 |frame}}
 
{{#ev:youku|XMTY2NTc2ODQ|640|inline|教科文行动 文学篇 易卜生|frame}}
== 作品評述 ==
1891年易卜生回到挪威,但此时的挪威已经不是他离开时的挪威了。事实上,他在改变这个社会的过程中起了一个重要作用。维多利亚时代已经摇摇欲坠了,现代化社会不只在剧院中,而且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到来了。
== 相關條目 人物争议==*[易卜生的许多剧作在当时被认为是丑闻,因为当时维多利亚式的家庭价值观和礼仪是社会的标准,而任何对这个标准提出疑义和挑战的看法都被看做是不道德和可憎的。易卜生的作品显示了在这个表面以下的实际情况,而当时的社会不愿看到这个实际现象。易卜生用不留情的眼光来看生活的实际,提出了新的道德问题,由此他创立了现代的话剧。在他之前,话剧总是一场道德的教育剧,其高贵的主人公向黑暗的势力进行斗争。每部话剧都应该有一个“适当”的结局,好人应该有好的结局,不道德的人应该被惩罚。易卜生将这个模板完全颠倒了,他向当时的信仰挑战,摧毁了他的观众的幻想。易卜生出生于一个小康家庭。他的故乡是挪威海滨的一个以出口木材为主的小港。他出生后不久他的家庭状况开始变坏。他的母亲企图在宗教中寻找安慰,而他的父亲则陷入一场严重的忧郁症。易卜生作品中的人物往往与他的父母相似,而他的剧情则往往与经济困难有关。<ref>[ 國際 https://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32864/ 易卜 生獎]生Henrik Ibsen], 豆瓣电影网,</ref> ==參考來源=={{Reflist}}
40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