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紐西蘭

增加 3,26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新西兰与[[澳大利亚]]隔[[塔斯曼海]]相望,距離澳大利亚[[澳洲東岸|東海岸]]約1500公里,与南[[太平洋三大岛群|太平洋群岛]]的[[新喀里多尼亚]]、[[汤加]]和[[斐济]]相隔大约1000公里,所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新西兰成为最后几个被人类聚居的地区之一,也因為人口都是以歐洲裔移民為主,是少數不位於歐洲的白人國家。野生生物由於長時間的與世隔離,新西兰发展出了与众不同且具有多样性的生態環境。由於陆地构造隆升(Tectonic uplift)及火山噴發,新西兰地形多變,[[南阿爾卑斯山脈]]縱貫南島中西部。新西兰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旅遊勝地遍佈。在201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佈的[[人類發展指數|人類發展指數報告]]中,新西兰排名全球第7位。
 
== 历史 ==
{{Main|新西兰历史}}
 
新西兰乃世上最年輕的移民國家之一。[[波里尼西亞]]移民約在西元500年至1300年間抵達,成為新西兰的原住民[[毛利人]]。
 
首批已知到此的歐洲人是奉[[荷蘭東印度公司]]之命而來的[[荷蘭]]人[[亞伯·塔斯曼]](Abel Tasman,1603年-1659年10月10日)所帶領的船隊,在1642年抵達“南北島”西岸。當時他們不知兩島是分開的,故整體命名為Staten Landt(州地)。其後再依照他們在現今[[印尼]][[雅加达|巴塔維亞]]的基地名稱改為'''Nieuw Zeeland'''。該基地原先命名是依照荷蘭本土的[[澤蘭省|西蘭省]]。
 
1769年,英國[[詹姆斯·庫克|庫克船長]](James Cook,1728年11月7日-1779年2月14日)先後三次到訪[[南太平洋]]仔細研究紐西蘭,並為紐西蘭繪製[[地圖]]。其最初的地圖,把[[斯圖爾特島]]當作一個半島,把[[班克斯半島]]當做一個島嶼。庫克的地圖致使歐洲捕鯨船擴增在此地海域的活動。
 
1788年,英國將紐西蘭劃入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殖民地]]中,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直到1841年7月,紐西蘭才從[[新南威爾斯]][[殖民地]]分割出來,正式成為[[紐西蘭]][[殖民地]]。
 
《[[懷唐伊條約]]》於1840年簽訂後,紐西蘭成為[[英國]][[殖民地]]。但該條約有[[英文]]與[[毛利文]]二版本,[[英國皇室]]代表簽了英文版,毛利人簽了毛利文版。毛利文版承諾給毛利人「tino rangatiratanga」,這詞在毛利文意為“自治”,英文版卻翻譯成“首領位置”,雙方對文意及解讀不同。這詞和其他一些問題至今仍為紐西蘭政府與毛利人間的芥蒂。比如《[[海床和前灘的所有權]]》歸屬問題。
 
1901年,塔斯曼海另一邊的澳洲各個英國殖民地;包括[[新南威爾斯]]、[[維多利亞州|維多利亞]]、[[昆士蘭]]、[[西澳大利亞]]、[[南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以及紐西蘭決定成立一個新國家[[澳大利亞聯邦]],從殖民地轉變為澳大利亞聯邦下的州政府。紐西蘭殖民地原本有極大興趣加入[[澳大利亞聯邦]],還積極參與擬訂[[澳大利亞]][[憲法]],不過最後紐西蘭仍決定自行獨立。
 
1845年至1872年發生爭奪土地的[[新西蘭土地戰爭|毛利戰爭]],1987年新西蘭歷史學家詹姆斯首次將這段歷史稱為“新西蘭戰爭<ref>{{Cite journal|title=New Zealand Wars|url=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New_Zealand_Wars&oldid=722156400|date=2016-05-26|journal=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language=en}}</ref>”。其中最為激烈的戰鬥發生在1860年代,主戰場在北岛中部(懷卡托地區)。1864年英軍總人數達到18000人(含步兵、騎兵和炮兵),對戰4000毛利戰士。毛利人使用防禦工事抵擋炮彈,並成功阻擊步兵。1800名毛利戰士和800歐洲軍人陣亡。毛利人在整個毛利戰爭中犧牲了2100餘人。北島約1.6萬平方公里土地被英國沒收,其中過半數之後付了錢或退還給了毛利人(很多不是當地原來的毛利部落),但對當地部落社會和經濟發展造成了深遠影響。
== 參考文獻 ==
{{Reflist}}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