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邵飘萍

增加 36 位元組, 5 年前
职业生涯
<p style="text-indent:2em;"> 邵飘萍从小接受了"子曰诗云"的中国传统教育,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气,13岁的时候考中了秀才。随后来到浙江高等学堂师范科,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大学就读,接受了西方科学、政治文化的教育,受到了新思想的启蒙。由于晚清动荡的局势,使邵飘萍热衷于了解时事,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各种报纸。其中,梁启超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邵飘萍和他的同学们。从小接受八股文写作的邵飘萍对梁启超恣意奔放的文体以及点评时事的勇气敬佩不已,还刻意模仿[[梁启超]]的文体进行写作。当时报纸上经常讨论救国之道,热血的知识分子各抒己见,主张"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或者"教育救国",希望通过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用现代文明拯救中国。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邵飘萍萌发了"新闻救国"的思想,立志献身新闻事业,依靠报纸舆论,干预政局,改变祖国悲惨的命运。于是,"新闻救国"也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理想。
<p style="text-indent:2em;"> 邵飘萍的一生既做过记者,又做过新闻讲师,还自己办过报,自己办过通讯社,在每个岗位上都有着突出的成就。</p>
'''记者'''
<p style="text-indent:2em;"> 初到《汉民日报》不久,邵飘萍就开始大力宣传[[孙中山]]的主张,揭露贪官污吏的丑行,抨击封建军阀的暴政,与杭州的权贵结下了深仇大恨。为了扼杀舆论,他们多次企图加害于邵飘萍,但是邵飘萍却以"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也。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杀"的大无畏精神,仗义执言,写下了"呜呼!内务部。呜呼!内腐部!"这样的言论以及大量的新闻和评论。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客暗杀,邵飘萍有预见性地指出:"有行凶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矛头直指袁世凯。当局立即以"扰害治安罪"查封了《汉民日报》,并逮捕了邵飘萍。邵飘萍自己回忆起这段经历是这么说,"忽忽三载,日与浙江贪官污吏处于反对之地位,被捕三次,下狱九月"。
<p style="text-indent:2em;"> 邵飘萍出狱后不得不到日本避难,一边在法政大学学习法律和政治,还一边组织了"东京新闻社",为国内报纸供稿。1915年,邵飘萍在反袁声浪高涨的局势下返回上海,同时为《申报》等三家报纸执笔。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讲到的,黄远生遭到暗杀也正是在1915年,所以,当时,许多新闻记者因此而不敢谈论当时的时政,但是邵飘萍却锋芒不减,他用"阿平"作笔名,在上海方言中,"阿"有疑问的意思,"阿平"也就含有"平不平?"的意思。邵飘萍就用这个带着怒气质问的词,来讥讽和揭露袁世凯的罪行,而且不露痕迹,让袁世凯无可奈何。袁世凯死后,邵飘萍被聘为《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受聘《申报》期间,他每日发电二三千字,间日写"北京特别通讯"。由于这些报道大多揭露北洋政府的黑暗与丑闻,一时风靡全国。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他在当时最有影响的《申报》做过特派记者。他的名字"邵飘萍"就是作为笔名而在那个时候誉满全国舆论界的。</p>
'''自办通讯社'''
<p style="text-indent:2em;"> 在被《申报》聘为驻京特派记者的时候,邵飘萍愤慨于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中国舆论,于1916年7月,首创了"北京新闻编译社",自编本国新闻,翻译重要外电,每天19时左右准时发稿。对此,[[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我国人自办通讯社,起源于北京,即民国5年7月(应为8月),邵振清所创立之新闻编译社是也"。
'''独立办报'''</p>
[[File:邵飘萍3.jpg|缩略图|右|[https://p1.ssl.qhmsg.com/t010acf1ea9ec9955ee.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2813969-2969984.html#2813969-2969984-2 来自360百科]]]
<p style="text-indent:2em;"> 4月24日,邵飘萍被一名叫做"张瀚举"的人出卖而被捕,于1926年4月26日凌晨秘密执行枪决,刑场上,邵飘萍表现得非常从容和镇定,传说当时他对现场进行监督的官兵说了句:"诸位免送。"然后就仰天大笑,从容就义。邵飘萍时年40岁,一个著名记者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p style="text-indent:2em;"> 邵飘萍的《京报》可谓影响深远。不知道大家听说过北京的《新京报》没有,这是我国当今比较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咱们这儿市面上是没有卖的,但是如果大家有机会去北京,一定要买来看一看,或者上网去看看它的电子版。这份报纸办得很有特色,也很有文化,有自己的见解,有独立的判断,这张报纸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对邵飘萍所办的《京报》的继承。在这家报纸的发刊词中这样写道:"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看护,对理性的呼唤,对权力的制衡,对本真的逼近,对美好的追求,对公义的捍卫,对丑恶的鞭挞---这是媒体的普世价值和终极价值,历史上的京报如此,新京报也理应如此。"</p>
'''新闻教育与新闻研究'''
<p style="text-indent:2em;"> 在北京创办《京报》的同时,1918年,邵飘萍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及教授徐宝璜一起创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揭开了我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序幕。他作为新闻学会的导师,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包括毛泽东、[[邓中夏]]。1936年的夏天,在陕北保安的窑洞里,接着摇曳的烛光,毛泽东向[[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讲述自己成长的历史,说到:"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毛泽东作为新闻学会的会员,除听课外还多次去邵飘萍家拜访,聆听老师的教诲。毛泽东曾说,"我所愿做的工作,一是教书,一是新闻记者。"(《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赏析》)邵飘萍还为后世留下了两本新闻学的开山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其中,《实际应用新闻学》主要整理了他的新闻学教学讲义的内容,以他自己的采访实践经历为主要内容,融合了一些他去欧美日本考察后的认识,是对新闻采访和写作,记者修养等新闻实践进行理论的概括,这本书立足于实际应用,力求指导记者进行实际采访。《新闻学总论》则论述了报业的性质、任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新闻法制观点等内容,还简要地介绍了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如果能够找到这些书,我希望大家都能够认真地去读一读,因为这是一个名记者用自己毕生的经验而写成的,而且应该说,这些书至今为止都很有指导意义。
<p style="text-indent:2em;"> 这就是邵飘萍的一生,始终在记者的岗位上秉笔直书,不畏强暴,"铁肩辣手"中所包含的铁骨铮铮、辛辣无情的意义,成为邵飘萍的写照。邵飘萍的命运也成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像他一样能够如实报道新闻的记者的共同命运。比如我们上节课讲到的黄远生,比如与邵飘萍同称为"萍水相逢"的林白水,等等。他们都是我们国家历史上记者的典范。</p>
'''采访技巧'''
<p style="text-indent:2em;"> 邵飘萍作为记者15年,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采访功夫;他之所以多次被捕入狱,是由于他常常能够挖到独家新闻,爆出常人不知但又想知道的政界秘闻,这也来源于他过人的采访功夫。正如他在自己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邵飘萍认为,"在报纸的所有业务中,以采访为重要……因为一张报纸的最重要原料厥为新闻,而新闻之取得乃在采访。"所以,他也把毕生的精力都放在新闻采访上,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总结了许多采访技巧,这些技巧成为后人模仿学习的范本,而且,不仅仅是采访当中使用的技巧,有些甚至成为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因此,对于从事新闻工作或者是将要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这些技巧非常实用。下面,我们就详细地了解一下这些技巧和原则。我从邵飘萍一些出色的采访中整理出一些能够被我们借鉴的技巧,并且总结成三点,每一点我们都用邵飘萍当时的采访实例来给大家进行讲解,把当时事件的发生、采访的过程以及最后的报道都展现出来。</p>
'''巧做戏'''
<p style="text-indent:2em;">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邵飘萍对于被采访对象的心理是把握得非常准的。
<p style="text-indent:2em;"> 仔细揣摩被采访者的心理,准确把握住他的心理变化,是采访获得成功的要素,同时也是我们日常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p>
'''广交友'''
<p style="text-indent:2em;"> 正如他自己在临死前的那篇文章中写的,他的一生既不是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连毛泽东都说他是一个彻底的自由主义者,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是作为记者所应该坚持的最高贵的品格。
 
== 有关评价 ==
<p style="text-indent:2em;"> 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中国新闻界赞誉记者专业精神的名言:"铁肩担道义,妙手出文章",说的就是邵飘萍。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后人誉之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等。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2,02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