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沈复

增加 4,33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沈复 ''' (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 [[File:Up 12262 15108830492569.jpg|缩略图 |右center |[http://zkres.myzaker.com/img_upload/cms/data/article_img/12262/up_12262_15108830492569.jpg 原图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k5NTI0MQ==&mid=2652235402&idx=1&sn=66de48680129529565d9652f57706cd4&chksm=bd30310c8a47b81ab7685afb7c96dcfc025f89f5c8a555e7cc8fdfcef58815db10ca1ee702d1&mpshare=1&scene=1&srcid=1117zmq7uBaOpUajI3pnFuW3&pass_ticket=lg7YNqcr8NZ8UyZPWPJkxPGR8IOirRbGiGkPtDljv61EYsIzUgU9gSBokK6NFi81#rd 来自腾讯网 ]]] |}==基本信息=={| class="wikitable" |-!中文名称||别名||所处时代||出生地||代表作品|||-|沈复||字三白,号梅逸 ||清朝||长洲,今江苏苏州||《浮生六记》 |||} == 简介 ==沈复 (1763年-1825年以后),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作家、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记载。 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 生平 ==少年随父游宦读书,奉父命习幕,曾在安徽绩溪,上海青浦,江苏扬州,湖北荆州,山东莱阳等地做幕僚。中年经商。沈复平时好游山水,工诗善画,长于散文。除《浮生六记》外,诗稿散佚,仅存《望海》《雨中游山》及题画诗数首。 == 《浮生六记》 ===== 简介 ===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系沈复所写的一部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意,源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浮生如梦,为欢几何"的感慨。 《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失传.以朴实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与愁苦两相对照,真切动人。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 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此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浮生六记》以及别的书正是采用"前序后跋"的手法。=== 特点 ===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五月至十月著《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 作者以纯朴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动人。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志趣投合,伉俪情深,愿意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作者继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及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之后,在《浮生六记》中以较长的篇幅记述了夫妇间的家庭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实属稀见。书中对山水园林、饮食起居均有独到的评述。 清道光年间,杨引传在苏州冷摊上得到此书手稿,其时后两记已亡佚。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之写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光绪三年(1877)杨引传交上海申报馆以活字版排印,距成书已70年。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美化名著丛刊》收有《足本浮生六记》,所补两记均是伪作。=== 内容概要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
4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