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朱肱

增加 1,371 位元組, 5 年前
增加或调整分类
 '''<big>朱肱</big>''' 1 人物生平<br>    朱肱 (约11~12世纪间)字翼中,号无求子 ,晚年归寓杭州大隐坊,自号大隐翁 ,浙江吴兴人,宋代伤寒学家 。周密《齐东野语》载“肱,祖父名承逸,为湖州孔目官。父名临,字正夫,皇佑元年进士,官至殿中丞。兄名服,字行中,官至集贤殿修撰。弟名彤,以学问道德著称乡闾” <br>   朱肱于宋元 三年(1088年)中进士,徽宗朝授奉议郎,人称朱奉议。 后忤旨 因上谏言“灾异”,并陈诉当政时弊,触犯曾布而 罢官,侨居杭州大隐坊,自号大隐翁 ,其 著有《北山酒经》与《类证活人书》等。 其《类证活人书》编写易稿,约经20余年始成。 <br>  朱肱 征召为医药博士,又因直言时事,违犯党禁,被贬谪达州(四川达县)茶场。 <br>   政和六年(1116年),以朝奉郎提点洞霄宫召还,不久终于任上。 2 著作等身<ref>中华医典</ref><ref>王旭光,李道芳.朱肱和他的《伤寒百问》[J].中医文献杂志,2011,29(02):21-23.</ref><ref>廖晖明.朱肱学术思想拾遗[J].河北中医,1987(06):17-18.</ref><br>   朱氏精研《伤寒论》达数十年,为当时著名的伤寒学家, 他把自己的主要 在其罢官后潜心研读《伤寒》,“考古验今,首尾二十一年”,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著成《无求子伤寒百问》,刊行首部专 问世。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复经修补,增为二十卷 并更名 为《南阳活人书》,亦称《类证活人书》20卷 (1108年) 。该书分析综合仲景之辨证论治,设为问答,以经证经,使仲景散乱之书而能提纲挈领,有条有理,读者易于领略。 全书卷一至卷十一,以问答为体例,论述经络、脉穴,剖析伤寒的各种证候;卷十二至卷十五,详释仲景《伤寒论》一百一十二正方;卷十六至卷十八,采撷《外台》、《千金》、《圣惠》等各家一百二十六杂方;卷十九至卷二十,兼论妇人、小儿伤寒病证及方药。全书学宗仲景,参合各家,首倡以经络论六经方证,提出“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强调脉证合参以辨病性,对仲景学术颇多发挥,是《伤寒论》研究早期较有影响的著作之一。<br>   朱氏另撰有《内外二景图》3卷、《北山酒经》3卷。 3 学术成就<ref>中华医典</ref><br>   朱肱治伤寒从经络立论,着重六经方证的定位与定性问题的阐发,强调鉴别诊断的重要性,对伤寒脉法颇有研究,他并憾于“仲景证多而药少”,采取后世诸方补而备之,其对《伤寒论》的整理和阐释有重要的贡献。朱肱认为《伤寒论》所说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为病,是足三阴、三阳经络为病,并因此六条经络的循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及转归机理,首创伤寒传足不传手说。朱氏以经络论三阴三阳,其实质是力图阐明伤寒病证的定位问题。朱氏在比较正确认识六经病机的基础上,根据《素问 · 热论》六经病证,结合《伤寒论》条文所载,提出辨识六经为病的证候指征,并设问答六题,补充了六经的脉候。这些论述对后世立六经“提纲证”有很大的启发。 <br>   朱氏在分经辨证以定病位的同时,又十分重视病证的定性问题。他强调表里虚实阴阳是伤寒辨证的大纲,尤以阴阳两纲最为重要,指出“治伤寒须识阴阳二证”,“治伤寒须辨表里,表里不分,汗下差误”。在具体辨别病性时,朱肱主张必须脉证合参,他说:“大抵问而知之以观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内,证之与脉不可偏废。”并明确指出了各种脉证一般的阴阳表里性质,他还将常见的主要脉象,按阴阳表里进行分类。他还具体地将伤寒与伤风、热病、中暑、温病、温疟、风温、温疫、中湿、湿温、痓病、温毒等病名区分开来,认为“名定而实辨”,这样才可“因名识病,因病识证”,而治无差误。他对发热、头痛、喘、呕……等证候进行了归纳分析,说明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病机和治法。 <br>   朱氏研究《伤寒论》的又一个创见,是他别开生面的以方类证,详述方药的加减之法。他主张遣方用药应方证相合,将药合病,灵活加减,不可执方疗病,并主要着眼病机增损方药。朱肱认为仲景药方缺者甚多,因此选录方剂100余首,补而备之,大大丰富了伤寒方药的内容,他认识到妇人与小儿的体质特点,提出妇人伤寒与小儿伤寒遣方用药的注意点,以及对阴毒伤寒的很多阐发,均是仲景所未备。朱肱治伤寒有较高造诣,融会贯通《伤寒论》的精义,深入浅出地阐明其理法方药,使之明白易晓,推广使用,并知其所长,补其不足,为发展仲景学说作出了一定贡献。 ==参考来源=={{Reflist}}
1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