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宗教改革运动

增加 25,093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宗教改革运动</big> ''' |- |<center><img src=https://img9.douba…”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宗教改革运动</big> '''

|-

|<center><img src=https://img9.doubanio.com/view/subject/s/public/s28391285.jpg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52534/ 来自 豆瓣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宗改革运动

外文名Reformation

标   志:《九十五条论纲》

代表人物:[[马丁·路德]]、

[[约翰·加尔文]]、[[约翰·卫斯理]]
|}

'''宗教改革'''({{lang-en|'''Reformation'''}})是指[[天主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教派分裂]]及[[改革]]运动,也是[[新教]]形成的开端,主要由[[马丁·路德]]、[[加尔文]]、[[慈运理]]、[[亨利八世]]等[[神学家]]与政治领袖发起。1517年,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的开始,即[[德意志宗教改革]]。

虽然先于路德就已经有一些较大的改革运动,早先批评天主教会的有识之士为[[约翰·威克里夫]]、[[扬·胡斯]]等先驱,15世纪扬·胡斯创立的[[摩拉维亚弟兄会|弟兄合一会]](或波西米亚弟兄会,在[[德意志宗教改革]]之前),可说是新教的先驱。

但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签订[[西发里亚和约]]结束[[三十年战争]]。{{sfn|Cameron|2012}}最大的新教教会是[[路德会]](主要在[[德意志]]、[[波罗的海国家|波罗的海地区]]和[[斯堪的纳维亚]])和加尔文的跟随者(主要在[[法国]]、[[瑞士]]、[[荷兰]]和[[苏格兰]])。除这两大阵营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改革团体存在。

天主教会在[[特伦托会议]]召开后发起了被后世称为「[[反宗教改革]]」的自省运动,做为对宗教改革的回应及自省,而在这时期成立的[[耶稣会|耶稣会]]更是此自省运动的先锋。一般而言,[[北欧]]国家转为新教,[[南欧]]国家仍旧信仰天主教,教廷联合法国、西班牙及奥地利王室加以压制新教徒,[[中欧]]则成为双方激烈冲突的场所,甚至升级为全面的[[三十年战争|宗教战争]]。{{sfn|Cameron|2012}}

改革者反对当时[[罗马天主教会]]的教条、仪式、领导和[[教会学|教会组织]]结构。在他们的努力下,成立了新的国家性的改革派教会。早期的一些发生在欧洲的事件(如[[黑死病]]的蔓延和[[天主教会大分裂]])侵蚀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教宗]]的信仰,但教义上的歧见才是引发宗教改革的关键。其他一些因素(如[[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古腾堡]]发行的西方[[活字印刷术]]、[[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也都促成了新教的创立。

== 宗教改革的先锋 ==
<!--[[File:95Thesen.jpg|thumb|300px|Luther's 95 Theses]]-->
* 教会历史上重要的改革,简言之,都主要是教义的改革而非制度的改革。更严谨的说,即便是制度改革,也多是奠基于教义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自初期之基督教会时候的改革家就是[[护教士]],如[[游斯丁]](c.100-165)、[[铁徒良]]、[[克莱曼特 (亚历山大城)|革利免]]、[[安条克的依纳爵|伊纳爵]](c.35-107)、[[坡旅甲]](c.70-156)等。
*[[新约圣经]]的第一位编辑[[马克安]],因将[[二元论]]融入[[基督信仰]]中,[[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马克安派被判为[[异端]],而《圣经》的正典亦同时被确立。
* 九世纪中叶,为要证明当时[[教宗]]所宣佈的主权是早在数世纪前就实行的假文献“伪西多尔教令集”({{lang|en|Pseudo-Isidorean Decretals}})出现时,就有改革的呼声,只是后来被镇压。十二世纪又有法国的[[瓦勒度派]]反对[[炼狱|炼狱]]说,强调[[平信徒]]可上台讲道,教士的言论并非完全无误等,声势相当浩大。虽遭到教宗视为[[异端]],予以[[破门]]或[[罢黜]],但他们至今仍然存在于[[义大利]][[阿尔卑斯山]]山区,成为十二世纪前,反对罗马教会的硕果。
* 1376年英国的[[卢多倭]]教区长兼[[王室]]神学顾问[[约翰·威克里夫]],眼见时任教宗[[额我略十一世|格列高利十一世]]生活奢靡,教会因争竞摆[[拜金]]而[[腐败]],便在[[牛津]]公开指责教会的主决者。[[世俗]]事务由上帝派政府管理,教宗不应干涉。他获得英国朝野的拥护,为免被教宗捉办,继续推动改革,1377年又宣称[[圣经]]是信仰唯一根据,教会唯一律法。接著他将《圣经》译成英格兰地方语(1384年完成,1388年修订),1440年左右[[古腾堡]]活字印刷才成熟商业化,那时英格兰地方语只能是靠手抄写,因而这部圣经的影响有侷限性。他又主张“平民主权”即教会应以平民信徒为中心,而非教宗;但可有一人遵照圣经总揽相关事务,否则便是[[敌基督]]。并要二人一组出外传道,但非终身职。英国[[黑死病]]流行时,他被保守派归咎拿办。他的追随者被称为[[罗拉德派]],后受英王[[亨利四世 (英格兰)|亨利四世]],[[亨利五世 (英格兰)|五世]]摧毁殆尽,倖因[[理查二世 (英格兰)|理查二世]]娶[[波希米亚|波希米亚]]公主而再传入波希米亚。
* [[扬·胡斯]]是波希米亚[[布拉格查理大学|布拉格大学]][[校长]]兼任[[主教]],因阅读威克里夫的著作后深受感动,也开始作类似的言论,起初大受[[波希米亚]]朝野讚赏,后因严词指责出售[[赎罪券]]是违反圣经的可憎行为,在1409年比萨会议被教宗定罪,1414年赴[[康士坦斯大公会议|康斯坦茨大公会议]]后被拘留,次年七月六日被处以[[火刑]],引起波希米亚反[[教廷]]的[[胡斯战争|胡斯战争]],一直到十五世纪才结束<ref>祁伯尔,《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李林静芝译(台北:校园出版社,1986),175-177。</ref>。

== 宗教改革的背景 ==
宗教改革本来是一次思想的大变革,但也引发了社会、政治、军事的大衝突,其出现与当时的许多背景因素有关係。

=== 原文圣经的发行 ===
1453年[[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由[[拜占庭]]逃亡到西欧的学者们带来了大量的古代[[经典]],其中包括[[希腊文]]原文的[[圣经]]。[[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伊拉斯谟]]校订出版了《[[新约圣经]]》的希腊文原文版。马丁路德研究希腊文圣经,认识到圣经裡面讲的是“[[因信称义]]”,而不是[[拉丁语|拉丁文]]翻译的“因信成义”,这对他是很大的触动。

=== 印刷术的出现 ===
[[德意志]]的[[约翰内斯·古腾堡|古腾堡]]对[[活字印刷术|铅活字版印刷]]的发明带来了资讯革命,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迅猛发展。宗教改革以前,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一般信徒无法阅读圣经,只能完全听信各地神父对经典与教义的解释。然而在1456年古腾堡在[[美茵茨|美茵兹]]的印刷厂印刷了一本拉丁文圣经,之后更多的人能够自己阅读圣经,自己思考,带来对教会解释的质疑。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者的文章通过印刷发行迅速传递到各地,宗教改革的思想迅速传播<ref>{{cite book |author=麦格夫 |translator = 蔡锦图 等 |title=《宗教改革运动思潮》 |language=zh-hant |location=香港 |publisher=基道出版社 |year=2006 |pages=19-20页 }}</ref>。印刷术使政治、社会、宗教和科学的思想更快更广地流通,大约在1500年,差不多有4万种书在欧洲14个国家中发行,而德意志和意大利则佔三分之二。

=== 人文主义 ===
在15世纪出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重视教育,重视思考、研究,这对宗教改革和同时期的[[文艺复兴]]运动都有很大的影响。当时的人文主义并没有怀疑神的意思,但确实带来了对教会传统、对教会权柄的质疑。1524至1525年间,[[鹿特丹]]的人文思想家兼神学家伊拉斯谟,就人是否有[[自由意志]]的议题与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展开激烈的论战,从此划分了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的界限。<ref>林鸿信,基督宗教思想史(下),(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4),385-386页</ref>人文主义发展到后来对神产生怀疑,不过那要到[[启蒙时代|启蒙主义]]时期才渐显端倪。

=== 教会的腐败 ===
[[中古世纪]]的人民主要的心灵依靠几乎只有宗教信仰,对于外在的教会礼规非常重视。随著工商的发展,教会也坐拥庞大的教产,这样的富裕使神职人员的道德鬆懈,教会中的丑闻不断的发生。许多的高-{zh-hans:级;zh-hant:阶;}-神职人员的职位都是以金钱而不是道德换来的。有时教会为了纾解财政方面的负担,经营酒店赌场,公然贩卖赎罪券,并声称能以之赎回[[炼狱]]之刑。一些高级神职人员甚至捲入[[性丑闻]],其中教宗[[教宗亚历山大六世|亚历山大六世]]的私生活和其于1501年10月30日主持的[[栗子宴会]]可以算是性丑闻的代表事件。<ref>{{cite web|url=http://culture.edu.tw/history/smenu_photomenu.php?smenuid=1705&s_level=&subjectid=3246|title=教会内部的腐化|accessdate=201303|author=|date=2004~2012|work=中古欧洲的基督教会与教士|publisher=中华民国教育部历史文化学习网}}{{dead link|date=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虽然义大利本土因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经济蓬勃发展,以及[[圣伯尔纳定]]等教士的努力,并未对天主教义与教会产生太多的不满,但是在义大利之外的地区,逐渐对代表义大利人势力的天主教会高层产生不满,特别是在1418年[[亚维侬分裂]]结束之后,更加深了这样的情势。这些腐败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者对教会权柄的质疑,腐败带来的许多社会矛盾遇上宗教改革的导火索就演变成社会运动和武装衝突。

=== 宗教与政治密切联繫 ===
中世纪的宗教与政治密切联繫。[[罗马教会]]积极参与政治,[[教宗]]为[[神圣罗马皇帝]][[加冕]],派代表参加议会,亲自推动[[十字军东征]],教会与政府在经济上也有许多纠葛。政治领袖也很自然地也介入宗教的事物,他们建立[[教堂]]、[[修道院]],出兵支持十字军。这种密切联繫的后果是信仰的问题马上演化成为政治,并进而军事的问题。宗教改革过程中,各级的世俗政权纷纷表明立场,并且使用政治、军事的力量支持自己的立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查理五世]]支持罗马,发诏书通缉马丁路德;德意志的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三世 (萨克森)|腓特烈三世]]则是马丁路德最坚定的支持者,将马丁路德保护起来;慈运理在[[苏黎世]]成立政教合一的新教政府,亲自上阵打仗捍卫自己的信仰;[[英国]][[亨利八世]]为了离婚,宣布脱离罗马教会而成立[[盎格鲁宗]],成为英国的[[国教]],但信仰理念上的改革并不重视。

=== 工商业复兴的影响 ===
中古世纪的欧洲大致分为[[皇室]],[[圣职者|教士]]、[[贵族]]还有[[骑士|骑士]]的上等阶级,跟[[农奴制|农奴]]以及[[平民]]组成的下等阶级。随著工商业的复兴创造出了一个新的阶级──[[中产阶级]],大多由平民商人所组成的中产阶级发展出了完善的商业组织如[[行会]]和[[银行]]等[[中产阶级]]主导的机构。但是民生问题也随之而来,像[[贫富差距]]以及阶级对立等等。人民除了要对政府纳税,[[教会]]的各项圣礼,仪式等等也都要付费。这些社会的矛盾与信仰的矛盾混合在一起,引发社会运动和战争。

== 宗教改革的过程与重要人物 ==
=== 马丁·路德 ===
马丁·路德在{{link-en|埃尔福特大学|University of Erfurt|}}获文学硕士,又学了半年法律。接着入修道院[[苦行]],1507年获立为[[司祭]]。1512年获[[哈雷-维滕贝格大学|威登堡大学]]神学院博士,随即教授《圣经》曾讲授[[诗篇]](1513~1515)、[[罗马书]](1515~1516)、[[加拉太书]](1516~1517)和[[希伯来书]](1517~1518)。他是德意志地区最早用德文对照[[新约|新]][[旧约]]原文授课的教授之一。然而他继续依然按照[[天主教法典]]潜心苦修,结果,使他更加强烈的不能满意于「新路」的观点。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得到内心的平安。直到有一天他在研读《圣经》时,看到“义人必因信得生”<ref>《[[与罗马人书]]》1:17</ref>时,突然觉醒到原来人的[[得救]]-只是因该人对耶稣基督的信仰以及[[基督教的神|神]]的恩赐,其他一切[[善行]]都不能保证使人得以“称义”。他这信念也在获得同校一些教授的支持,加上亲眼看到人们受骗购买赎罪券的情形,又耳闻教会[[买卖圣职]]的丑事,他开始攻击教会出售赎罪券的做法。1517年10月31日他将批判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citation needed|张贴在威登堡大学的教堂门口。由于当天恰巧是重要节庆[[诸圣节]]前夕,使得很多人看到张贴的内容。}}当时[[古腾堡]][[活字印刷术]]已经商业化超过两个世代,因而印刷的文字两週后传遍全德意志;四週后各种译文传遍全西欧。1521年1月3日[[利奥十世]]终于下令将路德处以[[破门律]],驱逐出教。其实,路德原本只希望改革教廷一部分腐败的制度,既遭破门,即自行独立建教,不再承认[[教廷]],许多人随路德起来开山立派,总称为“更正教”或“新教”,与之相对的罗马公教则称为旧教。他直接建立的教会是为“路德会”,又称“信义宗”,并仍保留《圣经》中没有明文禁止的教会传统。<ref>Cortright, Charles L. (1994), [http://www.wlsessays.net/files/CortrightLiturgical.pdf ''Key Words in Lutheran Liturgical Worship'']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09075347/http://www.wlsessays.net/files/CortrightLiturgical.pdf |date=2015-09-09 }}, p3</ref><ref>Tiefel, James P. (1990), [https://connect.wels.net/AOM/ps/worship/Valuable%20Worship%20Reading/But%20Isn't%20That%20Catholic-Tiefel.rtf But isn't that Catholic]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13934/https://connect.wels.net/AOM/ps/worship/Valuable%20Worship%20Reading/But%20Isn't%20That%20Catholic-Tiefel.rtf |date=2016-03-04 }}</ref>

=== 慈运理 ===
乌利希·慈运理生于[[瑞士]]的威德赫斯城(Wildhaus),在[[巴塞尔]]、[[伯恩]]及[[维也纳]]受教育。慈运理在维也纳就读大学,当时候的维也纳大学正在推行[[教育改革]]。当时在[[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采尔蒂斯等人的领导下,促使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者的改革。随后,他又在巴赛尔大学内,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强化了他对人文主义的立场。于瑞士东部接受区牧的职务,在1519年成为苏黎士教会的牧师。慈氏精通各种语言,将无论是[[希伯来文]]、[[希腊文]]或是[[拉丁文]]等圣典,翻译成苏黎士的当地语言,后来,苏黎士市议会决定了圣经改革方案,成为官方政策。在1525年[[苏黎士]]市议会废止[[弥撒]],改由慈运理的[[圣餐]]版本替代。<ref>{{cite book|author=麦格夫|others=蔡锦图等译|title=《宗教改革运动思潮》|location=香港|publisher=基道出版社|year=2006|pages=126-129页}}</ref>改教的主题是教会内道德的重整,他开始攻击赎罪券,且是有计划性的攻击。在圣礼上他更有自己的主张:圣餐是一项纪念[[耶稣基督]]的仪式,仅是象徵性;基督不在[[圣餐]]之中。这点与路德有很大的不同,致使慈运理于1529年在马尔堡(Colloquy of Marburg)的会议中与信义宗分道扬镳,于是各宗派再度分裂一次。在慈运理受[[伊拉斯谟]]的人文主义影响,积极参与苏黎士这个城市的宗教改革,<ref>{{cite book|author=卢龙光等|title=《基督教圣经与神学词典》|location=香港|publisher=香港汉语圣经协会有限公司|year=2003|pages=561页}}</ref>由于在瑞士是联邦体系,是由一个又一个城市所组成的,而苏黎士又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城市,所以慈运理认为从此城开始,若成功,则改革将会如火如荼地展开。同时由于慈运理採较宽容的态度,使得许多苏黎士人民纷纷响应,在慈运理带领之下逐渐脱离了罗马公教的管辖。但就在1531年慈运理作为[[随军牧师]],在一场战役中阵亡,虽由他的助理起而代之,但整个改革运动就逐渐转移至瑞士的另一个城市日内瓦。<ref>{{cite book|author=李振群|title=《透视2000-宗教改革与近代教会(卷三)》|location=马来西亚|publisher=协传培训中心|year=1999|pages=51页}}</ref>虽然慈运理已殒命,不过他的学说在东瑞士甚至奥地利,仍具有相当的影响力。<ref>{{cite book|author=郝伯尔,李林静芝|title=《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location=台北|publisher=校园书房出版社|year=1986|pages=226-228页}}</ref><ref>{{cite book|author=麦葛福著|others=刘良淑、王瑞琦译|title=《基督教神学手册》|location=台北|publisher=校园书房出版社|year=1998|pages=84页}}</ref>慈运理所留下的神学思想、礼仪还有教会制度,至今仍影响著许多[[新教]]教会,如[[重洗派]]。

=== 加尔文 ===
[[约翰·加尔文]]生于[[法国]][[巴黎]]的[[瓦兹省|瓦兹]],在[[巴黎大学]]研究[[神学]]三年,后又学习法律,成为一位[[律师]]。1536年,他出版《[[基督教要义]]》一书,随即到[[瑞士]]的[[日内瓦]]。但他的改革教会提案未被接纳,且被驱逐出境。经数年潜心研究,1541年他再返日内瓦,得到欢迎,并治理当地教会二十三年,日内瓦被称为「新教的罗马」,而加尔文则被称为「新教的教皇」。加尔文主张[[预选说]]:人得救与否完全是神所预定的,但又不愿让信众沉沦于[[宿命论|宿命论]],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要对自己负责,他认为虔诚的信仰与完美的德行是每一个将要得救的基督徒的义务,他们应该在世间努力工作以荣神益人。加尔文的教义受到许多工商业者欢迎,成为新教主流,并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尔文派]]或称[[归正宗]],其中有[[结盟宗]]、[[长老会]]、[[公理会]]等各个教会,以[[长老会]]的发展最为蓬勃。

=== 亨利八世 ===
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早期坚定支持[[天主教]],自称「信仰的捍卫者」,反对马丁·路德等神学家推行的[[新教]],后为要与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凯瑟琳]]向宗座请求伯多禄特恩即婚姻无效「并非离婚」,因为当时政治关係受拒于[[教宗]][[克勉七世|克勉七世]],因此1534年开始揭开反天主教的大纛,并使[[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佈创立[[英格兰教会|英国国教会]],又称[[盎格鲁宗]]、[[圣公宗|圣公会]],与罗马旧教的教义和仪式几乎一模一样,并无二致,只是英国国王代替[[教宗]]成为宗派的领导人。直到其子[[爱德华六世]]即位后,在萨默塞特公爵[[博尚领主爱德华·西摩|爱德华·西摩]]的摄政下,圣公会开始正式改革教义与礼仪,包括颁行《[[四十二条信经]]》和《爱德华六世[[公祷书]]》,并因受到清教徒的影响,现在教义介于[[天主教]]与[[喀尔文宗]]之间。

== 宗教改革的意义 ==
在宗教改革之前,[[罗马天主教会]]不仅控制了普通民众的思想,还高高凌驾于世俗君权之上。宗教改革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独大局面,衍生了许多不同的新教教派,并和不同民族的国家相结合,使各个王国迅速发展壮大。例如,英国的圣公会的建立使英国的[[民族国家]]和[[君主专制]]得到强化,为后来的[[英国内战]]奠定了社会基础。欧洲的各个国家也因为各自的宗教信仰而加强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国家的精神凝聚力。

虽然宗教改革派进行改革的初衷只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而脱离[[教廷]]的新教国家成立新的国教,以同样的手段去打压甚至杀害天主教徒。但是这场改革无形中给欧洲带来了自由、宽容的新气息,从最初对不同信仰的包容到后来对不同政见的包容,这场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进步。<ref>{{cite book|title=《在上帝与牛顿之间》|author=赵林|publisher=东方出版社|location=北京|isbn=978-7-5060-2771-7|year=2007|pages=83-84页}}</ref>后来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后引申的[[政教分离]],以及[[自由主义]]也是受宗教改革的影响。

== 宗教改革的馀波 ==
* 天主教的革新——[[反宗教改革]]。

* [[宗教战争]] – 欧洲各宗教改革运动历经许多流血战事,如1610年[[贤君亨利|亨利四世]]遇刺驾崩,法国再度内战,新教信徒大量逃亡。1618年德国路德派因不满《[[奥格斯堡和约]]》被毁,由[[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领导,与国内[[天主教]]信徒交战了三十年,亦即[[三十年战争]]。直到1648年签订《[[西伐利亚和约]]》,双方才和平相处。又如1568年荷兰北部的[[加尔文派]]信徒因反旧教与其统治者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 (西班牙)|腓力二世]]的镇压,爆发了北方省反抗西班牙的[[八十年战争]],直到1648年才与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 (西班牙)|菲利普四世]]签订《[[明斯特和约]]》,终获独立建国与[[宗教自由|信仰自由]]。各国的宗教战争中,常夹杂经济和政治利益等的争执。从十六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中期的逾三百年战争,欧洲人口大量减少,经济衰退,直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各国终于逐渐地体认久战俱伤的教训,才开始採取宗教宽容政策。
* 在[[英格兰宗教改革]]后的[[盎格鲁宗]],又称为英国国教,还带着不少罗马公教色彩,许多受加尔文派影响的英国[[基督徒]]([[清教徒]]),想再加以改革,使成更合乎《圣经》的信仰,却受到欲恢复旧教的国王[[查理一世 (英格兰)|查理一世]]迫害。于是许多人逃至北美洲[[新大陆]],即后来独立的美国,并爆发1640年-1649年的内战,史称“[[英国内战|清教徒改革]]”。清教徒获胜后,新教团体获相当自由的发展,直到1685年新国王詹姆士二世又想恢复旧教及专制政治。再经1688年没有流血的“[[光荣革命|光荣革命]]”,终于使英国此年成为欧洲第一个保障新教和天主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即使[[英国圣公会]]至今仍具国教的地位,英国君主仍是英国圣公会的首长。

== 参考文献 ==
=== 引用 ===
{{Reflist|30em}}

=== 来源 ===
{{refbegin}}
; 书籍
* {{cite book |last=Cameron |first=Euan |title = The European Reformation |year=2012 |publish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rl = http://www.amazon.com/The-European-Reformation-ebook/dp/B004EYSIQQ/ref=harv |ISBN = 0198730934 |edition = 2nd ed. }}
*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s.v. ''History of Europe''.
{{refend}}

== 外部链接 ==
* [http://history.hanover.edu/early/prot.html Internet Archive of Related Texts and Documents] http://history.hanover.edu/early/prot.html |date=20100102044057
* [http://www.tyndale.ca/seminary/mtsmodular/reading-rooms/history/16th-century 16th Century Reformation Reading Room] http://www.tyndale.ca/seminary/mtsmodular/reading-rooms/history/16th-century |date=20140407080149: Extensive online resources, Tyndale Seminary
* [http://www.loc.gov/rr/rarebook/coll/195.html The Reformation Collection] http://www.loc.gov/rr/rarebook/coll/195.html |date=20140407071848 at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 参见 ==
*[[协合信经]]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
*{{link-en|教派对立化|Confessionalization}}
*{{link-en|宗教改革全集|Corpus Reformatorum}}
*{{link-en|欧洲的宗教战争|European_wars_of_religion}}
*{{link-en|主起来吧|Exsurge Domine}}
*{{link-en|自由恩典神学|Free Grace theology}}
*[[让·喀尔文]]《[[基督教要义]]》
*[[若望·特次勒]]
*[[伊利里库斯·弗拉齐乌斯]]
*[[门诺·西蒙斯]]
*[[托马斯·闵采尔]]

{{-}}
{{基督教页脚}}
{{基督教神学}}
{{天主教}}
{{天主教会史}}
{{欧洲历史}}

[[Category:200 宗教总论]]
135,71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