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辛克莱·刘易斯

增加 4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女性主义==
<p style="text-indent:2em;">刘易斯小说中的女性问题也吸引了当代批评的注意。刘易斯的成名作《大街》就是通过一个女性的意识,通过她矛盾的心态来展开故事的。《大街》出版的同一年,美国妇女获得了选举权,那正是历史上女权运动勃然兴起的时候。而今天,女权或女性研究已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话题。在这部成名作中,刘易斯选择女性作为小说主人公,对一战后美国生活的好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映:在这个政治解放、社会变迁的时代中职业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女性的认识态度的改变,以及对传统的性别角色进行的反叛等。因此《大街》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女性主义小说。除了《大街》以外,《职业》、《安·维格斯》和《卡茜·丁伯莱》(Cass Timberlane ,1945)等,都表达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不愿成为" 附件" 而寻找自我的主题。在20年代,已婚妇女有没有工作权利是一个热门话题。尤其在《职业》中,刘易斯将职业妇女 [[ 尤娜·戈尔登 ]] 作为小说主人公,将她追求事业面临挫折的经历展现在读者面前,明确支持妇女在就职方面的平等权利,反对性别上的双重标准。他的很多思想早于60年代的女权意识。刘易斯作品中女性主义题材十分丰富,还有待于深入的发掘和研究。
==手法==
<p style="text-indent:2em;">刘易斯的小说也绝对不是只突出了文化意义而缺乏艺术性的作品。 [[ 马丁·巴库 ]] 指出刘易斯努力使得美国小说既是艺术的描绘又是一种美国生活的严肃批评。而且也正如罗伯特·麦克拉夫林所说的不是因为刘易斯有美学上的缺陷,而正是因为他艺术上的成就,刘易斯的小说才如此出色。
==象征性==
<p style="text-indent:2em;">辛克莱·刘易斯凭借1930年作品《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
<p style="text-indent:2em;">刘易斯的秘书巴拉比·康拉德(Barnaby Conrad)说道," [[ 海明威 ]] 曾说过:'辛克莱·刘易斯并不重要',但是我怀疑,一百年以后,当人们想知道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是什么样子的时候,他们不会去求教海明威的令人厌倦的侨民们,而是转向 [[ 卡萝尔 ]] [[ 巴比特 ]] [[ 多滋沃斯 ]] [[ 阿罗史密斯 ]] [[ 埃尔默·甘特利 ]] 。"
==人物影响==
<p style="text-indent:2em;">1929年8月10日, [[ 赵景深 ]] 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二十年来的美国小说》一文,将美国小说家分为"罗曼小说家"、"神秘小说家"、"心理小说家"和"社会小说家"等几种类型,刘易斯被贴上了"社会小说家"的标签,首次被译介到中国文坛。一年后, [[ 郑振铎 ]] 在《文学大纲》第46章"新世纪的文学"中介绍了杰克·伦敦、辛克莱·刘易斯等作家,称他们"已被公认为重要的美国作家"。三四十年代,文学中"现实主义"写作潮流几乎主宰了整个中国文坛,随着这股写作潮流,刘易斯及其作品《大街》在这一时期被多次译介到中国,20世纪30年代竟出现了三个不同的译本,掀起了译介高潮。
<p style="text-indent:2em;">尽管刘易斯的才能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衰退了,但他还有一个基本观点没有改变:他声称自己的作品受亨利·大卫·梭罗的影响最大。他作这样的表白意味着自己本人也在寻求强调个性自由的重要性。在《不会发生在这里》中刘易斯写道:我在思索历史的时候,越来越坚信当今世界上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是由自由、探究、批评的精神所完成的,因而保护这种精神就比保护任何社会制度更为重要。
<p style="text-indent:2em;">在《大街》和《巴比特》中,刘易斯展示了这种精神的毁坏;在《阿罗史密斯》中,他证明了这种精神对于具有威胁性的物质主义、随波逐流和自满自足的胜利。要是刘易斯仅仅写了这三部小说,要是他在1926年或者1930年逝世,他的文学声望也许会更牢靠。然而,他毕竟写了这些作品。正如《曼彻斯特卫报》所说,只要"打字机在响着,工资是高的,教育是自由的,影剧院是繁荣的,政府是由人民组成,受人民监督,为人民工作。要使脚步迈得轻松而愉快",那么这些有关自由精神对保守势力的争斗以及对于平凡庸俗的大手笔描绘仍然有其中肯之处。
55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