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065
次編輯
變更
尼古拉·布哈林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officeholder
| name =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br/><small>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Буха́рин</small>
| image = Nikolai Buharin[[File:尼古拉·布哈林1.jpg|缩略图]]
| image_size =
| caption =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lang-ru|'''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Бухарин'''}},{{lang-en|'''Nikolai Ivanovich Bukharin'''}},{{bd|1888年|10月9日|1938年|3月15日|catIdx=B}}),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他是[[苏联]]的重要理论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活动家。<ref name="sel01">{{Cite book|title=布哈林文选|last=布哈林|first=尼古拉|publisher=人民出版社|year=2014|isbn=978-7-01-007002-5|location=北京|pages=}}</ref>
布哈林是苏共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一生留下众多理论著作,[[列宁]]评价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少有的一位理论家。列宁死后,与[[托洛茨基]]、[[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李可夫]]一起成为苏共的主要领导人。 他是斯大林执政早期的重要政治盟友,曾协助斯大林将托洛茨基开除出党,后来又在1926年协助打倒了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后与斯大林发生矛盾,在1929年失势,被逐出中央政治局。[[大清洗]]发生之后,他于1938年被捕,被斯大林冠以「人民公敌、匪帮、法西斯走狗、外国间谍、谋刺列宁的杀人犯」的罪名,同李可夫一起被判处死刑并立即枪决 。1988 。 1988 年2月4日获得平反。
==生平==
===早期生平===
布哈林于1888年出生在莫斯科,他的双亲都是教师。父亲为[[莫斯科大学]]数学教授。受到父亲的影响,他对蝶类和鸟类研究非常热衷。{{来源请求}}
布哈林在中学的时候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对革命抱有热情。1906年,他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并在党分裂之后加入了[[布尔什维克]]。1907年秋,他进入了在莫斯科大学进修法律系,学习经济学,并在读书时结识了[[伊利亚·爱伦堡]]。他利用学生组织进行革命活动,直到1910年底党的莫斯科组织遭到破坏。他也因此被逮捕,并被流放[[阿尔汉格尔斯克]]。不久逃脱,逃亡国外。{{r|sel01|page1=编者说明—01}}在此期间,他与妻子[[安娜·拉林娜]]结婚。
1912年,他在[[克拉科夫]]第一次认识了[[列宁]]。1912年底至1913年,布哈林来到[[维也纳]],在[[维也纳大学]]主修经济学。在这期间,他修习了著名的[[奥地利经济学派|奥地利学派]](边际效用学派)的代表人物[[柏姆—巴维克]]和[[维塞尔,F.von|维塞尔]]讲课,并积极撰写文章批判他们的观点。{{r|sel01|page1=编者说明—0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哈林对帝国主义和世界经济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看法,因而在1915—1916年完成了《[[世界经济与帝国主义]]》一书。该书由列宁撰序,他给予了高度评价。与此同时,对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制度及其发展前途,布哈林撰写了《[[论帝国主义国家理论]]》一文,文中提出必须敌视和炸毁[[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国家。 在当时,列宁有不同看法,认为“炸毁”国家属于一种无政府主义的思潮。但是分歧到1917年就不存在了,列宁的著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等文中也使用了炸毁资产阶级国家的提法。{{r|sel01|page1=编者说明—01}}
1913年,布哈林帮助[[格鲁吉亚]]的布尔什维克[[斯大林]]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1916年,布哈林与托洛茨基、[[亚历山德拉·米哈伊洛芙娜·柯伦泰|柯伦泰]]一起,在美国纽约创办杂志《新世界》(Но́вый Ми́р)。{{来源请求}}
===共产党领袖===
1917年,得知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后,托洛茨基和布哈林先后回国。在4月,布哈林借道[[日本]][[横滨]]回莫斯科,并于5月初抵达。抵达莫斯科后,布哈林在党的莫斯科委员会、莫斯科以及苏维埃都非常活跃,被选为莫斯科市议员。在党的六大上当选中央委员。十月革命胜利后,任《[[真理报]]》主编,并在之后的十多年时间内一直负责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r|sel01|page1=编者说明—01}}他被列宁称为“革命的金童”。
1918年,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左翼共产主义者”一派反对[[列宁]]与德国签订割让大量土地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坚持要把苏俄与德国之间的战争进行到底。后曾多次公开承认错误。他主持[[莫斯科东方大学]]的共产主义相关讲座,尽力培养年青一代的共产主义研究者 。1919 。 1919 年,与[[叶夫根尼·阿列克谢耶维奇·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共著《[[共产主义ABC]]》,阐述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后又独立写成《过渡时期经济学》一文,这是对[[军事共产主义]]体制所作的理论总结,并研究了一系列在过渡时期存在的经济问题。{{R|sel01|page1=编者说明—01-02}}1919年3月,布哈林成为[[共産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
1921年春,[[苏俄]]废除余粮收集制并改行粮食税,实行新经济政策。布哈林接受了这一政策,并开始阐述、研究新经济政策。{{R|sel01|page1=编者说明—2}}
1924年列宁死后,布哈林和托洛茨基、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李可夫并列为苏联共产党主要的六名领导人。布哈林成为苏共总书记斯大林的重要盟友,与托洛茨基的[[左翼反对派]]对抗。“[[一国社会主义]]”的构想便是由布哈林提出,后来由斯大林在1924年实现的。
随着托洛茨基受到其他政治局委员的孤立,在布哈林的支持下,托洛茨基及其左翼反对派受到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的攻击并终彻底失势。此后在1925年12月的[[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又助斯大林打倒了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将他们逐出党中央。 在1926年至1928年期间,布哈林在党内取得极高的地位,与[[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李可夫]]、[[米哈伊尔·帕夫洛维奇·托姆斯基|托姆斯基]]共同成为[[右翼反对派]]的领袖。布哈林1926年起主持共产国际的工作,任政治书记处书记。1927年,布哈林在[[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委员。
在1923—1927年期间,他竭尽全力,捍卫并发展了[[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主张继续列宁逝世前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R|sel01|page1=编者说明—2}}
1928年,苏联出现粮食收购危机。布哈林的主张同斯大林发生了尖锐冲突。布哈林反对把征粮的非常措施常态化,反对“贡款”理论,反对中止新经济政策。{{R|sel01|page1=编者说明—2}}布哈林坚持苏联应以发展农业为主,建设成一个农业国,发挥苏联的国际经济比较优势,大量出口农产品。他反对斯大林的国家高速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主张。
1928年至1929年,他与李可夫等结成联盟,提倡富农“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反对全面实行农业集体化。一九二九年一月至四月,在联共(布)中央召开的两次重要会议上,斯大林严厉地批判了布哈林等人。斯大林说:“我们实际上没有一条共同的路线。有一条路线是党的路线,是革命的、列宁的路线。但同时还有另一条路线,即布哈林集团的路线,这条路线用发表反党宣言的方法,用辞职的方法,用诬蔑党的方法,用暗中破坏党的方法,用和昨天的托洛茨基分子为组织反党联盟进行幕后谈判的方法来反对党的路线。这第二条路线是机会主义的路线。这是用任何外交辞令,用任何关于只有一条路线的狡猾声明等等都掩盖不了的事实。”{{来源请求}}
布哈林被戴上了“[[右倾投降主义]]”的帽子,于1929年4月失去了在共産国际的职位,11月又被解除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和《真理报》主编职务。1931年,布哈林任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科学技术管理局局长,1934年任《[[消息报]]》主编。<ref>[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7-06/29/content_6308585.htm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ref>{{R|sel01|page1=编者说明—2}}
===特别审判===
1937年3月受托洛茨基案牵连,布哈林以“人民公敌”的罪名被捕入狱并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狱中布哈林写作了《[[辩证法]]概论》《社会主义及其文化》,还写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时代》。{{R|sel01|page1=编者说明—2}}1938年3月,苏联成立了特别军事法庭,对布哈林、[[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李可夫]]为首的所谓“[[第三次莫斯科审判|右派和托派反苏案]]”进行公开审讯。 苏联总检察长[[维辛斯基]]指控布哈林委派[[社会革命党]]人[[范妮·卡普兰]]刺杀列宁,暗杀基洛夫、[[明仁斯基]]、[[马克西姆·高尔基|高尔基]],是[[帝国主义]]的间谍。布哈林“承认”了这些罪行。在没有证据、只有被告口供的情况下,法官[[瓦西里·乌尔里希]]以“叛国罪”判处布哈林等被告死刑。 在此间布哈林反复写信给斯大林求饶。莫斯科审判过程中,西方媒体始终怀疑被告遭刑讯逼供或药物控制,布哈林为此专门在法庭上声明,那些所谓刑讯和药物麻痹的说法纯粹是异想天开的反动言论。今天的解密档案显示,如果布哈林不招供,他20多岁的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会立即没命。{{来源请求}}
1937年11月12日,布哈林在狱中开始写作《岁月》一书,这是他的绝笔,直至临刑前中断,历时4个月,共约30万字。1938年3月15日,布哈林同李可夫等人在托木斯克被秘密枪决。{{R|sel01|page1=编者说明—2}}根据斯大林情妇[[薇拉·达维多娃]]的回忆录《[[我和斯大林]]》中的说法,斯大林的私人秘书[[波斯克列贝舍夫]]曾向达维多娃透露称,布哈林和李可夫在被处决前满口咒骂着斯大林。而且他们是站着死去的,倒下去之后没有在地上爬,也没有求饶过。
=== 平反昭雪 ===
[[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布哈林冤案于1988年2月4日得到平反昭雪。1987年9月苏共中央政治局建立了一个委员会重审历史案件。苏联最高法院在一九八八年二月四日正式宣布为一九三八年三月的所谓“右派和托派反苏联盟案”平反,撤消当年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审判庭对此案的被告:布哈林、李可夫、[[克列斯廷斯基]]、[[克里斯蒂安·拉科夫斯基|拉可夫斯基]]、[[罗森戈尔茨]]等二十人的判决,认为”这些人的行为没有犯罪成分,此案不能成立”。<ref>[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jiangjunyang/marxist.org-chinese-TinSu-198804.htm 从布哈林案的平反到彻底批判斯大林官僚专制]</ref>同年六月二十一日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决定,恢复布哈林的党籍 。1988 。 1988 年10月20日,苏联科学院全体会议决定恢复苏共前领导人布哈林的科学院院士称号,并撤销了1937年5月21日苏联科学院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将布哈林开除科学院的决定。在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的讲话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特别赞许布哈林在粉碎托洛茨基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布哈林含恨九泉50年之后的今天,戈尔巴乔夫像布哈林期待的那样,为他解开了斯大林系下的"可怕的罪行之结"。{{来源请求}}
布哈林长期以来被看作「人民公敌、匪帮、法西斯走狗、外国间谍、谋刺列宁的杀人犯」。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布哈林冤案于1988年2月4日得到平反昭雪。直到苏联最高法院都为托洛茨基、布哈林平反了,苏共才公开承认斯大林杀错了他们。<ref>[http://rmrbw.info/simple/index.php?t791310.html 《人民日报》1988-03-27《布哈林案件的前前后后》]{{Dead link|date=2018年5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no }}</ref>
== 布哈林的主要思想 ==
曾经“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的想法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之后我们立即消灭市场,从而立即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和立即实行[[计划经济]]”。布哈林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探索源于他对军事共产主义的深刻反思: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幻想的破灭,是军事共产主义这种制度破灭了,是军事共产主义的思想破灭了也就是党内曾经有过的幻想破灭了。<ref>《布哈林文选》,上册,107~1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ref>转入新经济政策之后,布哈林强调俄国属于亚细亚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布哈林提出了他的“乌龟速度”理论:“我们不会由于国内的阶级差距和我们的技术落后而灭亡,甚至在低下的技术基础上我们也能够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这种发展将非常缓慢,我们将以乌龟速度爬行,但我们终究在建设社会主义,并且我们定将建成它。”<ref>郑异凡:《布哈林论稿》,229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ref>布哈林进一步发挥和发展了列宁晚年新经济政策的思想,更加突出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把市场关系的存在看成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确定新经济政策实质的最重要的标淮 。 布哈林认为,在苏俄这样一个落后的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把广大的农民群众吸引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而要吸引农民,首要的任务是把新经济政策推广到农村去,鼓励农民富裕起来。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布哈林提出了那个给他带来极大麻烦的“发财吧”的著名口号。与那种从农民的富裕中看到的只是农村资本主义发展的观点不同,布哈林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更为重要的东西:“农业积累就意味着对我国工业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种需求能引起我国工业的巨大发展,而这种发展反过来又能使我国工业对农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布哈林进一步阐述并发展了列宁的合作社思想,认为合作社道路是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
在工农业关系上,布哈林既反对托洛茨基派经济学家提出的每年最大限度地把资金从农业抽调到工业中去的主张,同时也反对那种要求取消用于工业的一切扣款以保护农业的主张。前一种做法是采取剥夺、剥削的手段,强迫农民“纳贡”,是杀鸡取卵的办法,而后一种办法则忽略了农业对工业的依赖性。“工业要发展,需要农业取得成就;反之,农业要取得成就,也需要工业得到发展。这种互相依赖的关系是最根本的东西,它本身应当决定领导党的正确政策;领导党的责任首先就在于,使局部的和暂时的、眼前的、短期的、次要的和从属的利益服从长远的、最共同的、最根本和基本的利益。”<ref>[http://www.crup.com.cn/UploadFiles/bookavr/C0288/kj/%E7%96%91%E9%9A%BE%E8%A7%A3%E6%9E%90/jx5.htm 如何评价布哈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案?]高放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疑难解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f>
== 布哈林与托洛茨基的分歧 ==
== 布哈林与斯大林的分歧 ==
布哈林反对斯大林制定的工业化战略方针,反对高速度地发展重工业。1927年底,布哈林与斯大林之间就粮食收购危机问题爆发了一场激烈争论。争论逐渐演化为一场中止还是继续新经济政策的严重的路线分歧。布哈林及其支持者批评斯大林的理论和做法是在“转向托洛茨基主义立场”,而斯大林则指责布哈林及其支持者“右倾”。伴随着斯大林的胜利,新经济政策被中止了,布哈林方案被斥为“印花布工业化”和“复辟资本主义的路线”而被抛弃。
=== 阶级斗争熄灭论 ===
布哈林认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不必经过阶级斗争,资本家、富农和承租企业家就将“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体系,阶级敌人将会不经过抵抗而让出自己的一切阵地,因此应当使阶级斗争熄灭下去。斯大林坚决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我们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一向认为,在城乡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的不可调和的对立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而现在,按照布哈林的资本家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切都要颠倒过来,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的不可调和的对立性正在消失,剥削者正在长入社会主义。” 斯大林在同布哈林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作斗争时,引证了列宁一九一九年说过的一段话:“消灭阶级要经过长期的、艰难的、顽强的阶级斗争。在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以后,在破坏资产阶级国家以后,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后,阶级斗争并不是消失(如旧社会主义的和旧社会民主党的庸人所想像的那样),而只是改变它的形式,在许多方面变得更加残酷。”斯大林指出,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在联共(布)党内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在资本主义已经被推翻,但是资本主义根柢还没有挖除的苏维埃发展条件下,共产主义中的右倾就是一部分共产党员离开我们党的总路线而走向资产阶级思想方面去的趋向或倾向”。“右倾机会主义的力量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在于一般资本主义分子特别是富农对党施行的压力。”<ref>[http://marxistphilosophy.org/Hongqi/64/1964z2-56.htm 批判布哈林主义的“阶级斗争熄灭论”],《斯大林反对托洛茨基主义和布哈林主义的斗争》,《红旗》一九六四年增刊二</ref>
=== 富农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
布哈林的“富农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主张以和平手段消灭富农为主要特点。布哈林反对剥削,主张利用和平的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手段的目的是通过价格、税收、信贷政策和合作社组织对富农进行限制和排挤,达到以单一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替代富农经济的目的。斯大林主张消灭富农的“极左”政策,其《两条路线》一书收入了斯大林批判布哈林关于“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文章。斯大林把他与布哈林的分歧概括为两条路线的斗争,指出“我们实际上没有一条共同的路线”。 斯大林1929年4月在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上的演说论述了当时联共(布)党内存在的两条路线党的革命路线和布哈林集团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指出了布哈林集团在政治上和理论上的一系列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批判了他们关于阶级斗争熄灭、关于城乡资本主义分子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观点。布哈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和相关主张最终被作为“复辟资本主义的计划”而彻底否定。
按照布哈林的政治主张,自然不会在1929年前后大搞农业集体化,不会建立集体农庄,不会对苏联农业造成重大破坏,不会发生俄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乌克兰大饥荒]]。<ref>[http://euroasia.cass.cn/news/164742.htm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评价的再思考]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29035021/http://euroasia.cass.cn/news/164742.htm |date=2014-11-29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5期</ref>布哈林的战略思想是基于市场调节对杜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重要性而提出的。他主张工业化时期应坚持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宏观润节机制,主张采取经济手段进行管理。戈尔巴乔夫倡导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等于是他要把新经济政策路线在20年代末被斯大林的方针所扯断的地方重新接上,改变传统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并由国家统一经营的观点,加强企业的责、权、利,扩大企业自主权,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布哈林的思想又在苏联复活了。<ref>[http://dspace.xmu.edu.cn/dspace/handle/2288/37988 20年代布哈林和斯大林的分歧与戈尔巴乔夫时代国家经济职能的变革]</ref>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链接==*{{Authority control}}*{{DEFAULTSORT:Бухарин, 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Category: 苏联政治人物]]*[[Category: 苏联共产党人物]]*[[Category: 苏联政治学家]]*[[Category: 共产国际人物]]*[[Category: 马克思主义理论 家|B家B]]*[[Category: 大整肃受难者]]*[[Category: 被处决的苏联人]]*[[Category: 被苏联处决者]]*[[Category: 莫斯科人]]*[[Category: 老布尔什维克]]*[[Category: 维也纳大学校 友|B友B]]*[[Category: 右翼反对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