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鲜灵霞

增加 26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别名 ''' 郑淑云 ''' ,1920年2月17日出生于[[河北]]文安县。是[[评剧]][[旦角]][[演员]],鲜派创始人。
  那年,在[[北京]]举办全国戏曲演员学习班,鲜灵霞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了首都,见到了 [[ 京剧 ]] ,评剧, [[ 豫剧 ]] [[ 河北梆子 ]] 等不同剧种的著名艺术家,故友重逢, 欣喜异常,他们在一起,谈得最多的非常时期的苦难,而是戏曲艺术的未来。鲜灵霞的创作热情又重新进发出来,一直沉浸在欢快兴奋的气氛之中。从北京归来 ,她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一天夜间,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思考着评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自己准备恢复排演什么戏,如何培养青年……想着想着慢慢进入了梦乡,可一觉醒来,半身却动弹不得了—她患了偏瘫。后来虽经多方治疗,遍求名医,但由于体质虚弱,痼疾难愈,行动受阻,生活难以自理。壮志难酬,她焦急,苦恼,烦闷,但最终又不得不接受现实。她自知再难粉墨登场,重塑艺术形象,便自己编写了一段唱词:“感恩德,深深拜,三中全会与民消灾。 粉碎了‘四人帮’我跳出苦海,残疾人满怀喜悦重登台。”尽管这几句唱词稍嫌简单与陈旧,但却表露出一个劫后逢生的艺术家的由衷的心声。每次观众看到她由家属背进剧场,坐着轮椅在舞台上出现,听到这几句真挚朴素,激动人心的唱腔时,便会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剧场里立即呈现出一派罕见的感人气氛。每逢这个场面,鲜灵霞都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这些年,无论是什么场合,只要邀请她去演出,几乎是有求必应,从不讲条件,更不取丝毫报酬。近到市区和郊县,远到东北的沈阳,都留下的她的足迹。尤其是文艺界举行义演活动,他更是不请自到,哪一场也少不了她。
  1990年5月, [[ 天津市 ]] 举办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活动月。 河西区人民政府根据广大评剧爱好者的要求,决定举办一场评剧 鲜派专场演出。鲜灵霞闻讯激动不已。她把这次活动不仅看做是对自己的鼓励与鞭策,而且也当成发扬 流派艺术,振兴评剧的一件事,由始至终精心谋划,专门请来了她的几个得意传人,分别演出了鲜派代表剧目 《杜十娘》、《 桃花庵》和《 回杯记》。 大轴戏则由她 彩唱《 雪玉冰霜》选场。 《雪玉冰霜》是鲜灵霞年轻时期的一出拿手戏,继承了评剧四大流派之一的 刘派( 刘翠霞)演唱风格,独具特色,深受观众喜爱。然而这出戏唱功繁复, 高腔较多,很吃功夫,所以鲜灵霞晚年很少演出。这一次演出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她特意把琴师请到家中,反复练习,认真进行准备。演出那天,鲜灵霞昔日的同事,传人及亲朋好友,齐聚在后台,帮助她抹彩, 描眉,贴鬓,穿戏衣。帷幕来开,鲜灵霞扮演的 秦雪梅端坐椅子上兼笔 修书,一句“提毛竹写书信长叹一声……”高腔,韵味浓郁,响亮动听,不失当年风采。台下立即响起鸣般掌声。观众不仅欣赏到别具一格的优美 声腔,更为这位身残志坚的老艺术家,忠于艺术,热心为观众服务的精神所感动。
  1988年8月,鲜灵霞成为了一名光荣的 [[ 共产党员 ]] 。在实现了多年夙愿之后,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这些年,本市和外地的一些中青年演员想她求艺的的络绎不绝。她不分亲疏、远近,一视同仁,毫不保留,倾囊授艺。粉碎“四人帮”之后,她首先向青年演员李秀云传授了自己的拿手戏《包公三勘蝴蝶梦》。李秀云原系天津评剧院少年训练队学员,毕业后在剧团演青衣、老旦、彩旦,在艺术上颇有成就。鲜灵霞把李秀云叫到家里,详细地讲述自己演出地体会,耐心纠正李秀云在表演和唱腔上的毛病。李秀云正式演出过程中,听到台下不时响起掌声,鲜灵霞脸上露出欣慰地笑容。散了戏由家属把她背到后台,高兴地对李秀云说:“不错,我批准你了!”后来,又向马淑华传授了《杜十娘》、向孙桂荣、宋玉文、崔莲润传授了《回杯记》等戏。这些学生在老师地启迪和帮助下,经过刻苦努力,在艺术上不断有所建树。其中,李秀云、马淑华与崔莲润分别获得了《中国戏剧》第七届和第九届梅花奖,成为评剧舞台上烁烁闪光地明星。
99,3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