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八集电视连续剧)</big>''' |- |<center>…”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八集电视连续剧)</big>'''
|-
|<center>[[File:俞净意.png|缩略图|居中]]</center>
<small>[https://baike.baidu.com/pic/%E4%BF%9E%E5%87%80%E6%84%8F%E5%85%AC%E9%81%87%E7%81%B6%E7%A5%9E%E8%AE%B0/19147759/1/35a85edf8db1cb139477b23eda54564e92584b85?fr=lemma&ct=single#aid=1&pic=35a85edf8db1cb139477b23eda54564e92584b85 来自 百度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
江西有一位俞先生自认自己生平读书与行持都没有差错,却一生贫困潦倒,儿女夭折;后遇灶神爷点破其虽行善事却持恶念,因此被玉帝惩罚。俞先生经灶神爷点醒,当即改过自新,自此行善事持善念,不敢有一思恶,从此生活顺遂,并活到了八十岁。
==剧集评价==
八集电视连续剧《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由[[陈晓旭]]女士创立的世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拍摄,作为公益慈善作品宣传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观看本片,学人更深切的体会到了,孝养父母,不光照顾物质需求方面,对精神上的安慰更为重要!平日生活中,努力做到和颜爱语,说话不高声;更在同修参学念佛中劝谕策进,将来,蒙西方弥陀如来菩萨圣众接引,报谢之日同能一心不乱,速证菩提不退。本片根据明朝[[俞净意]]公同乡罗祯先生所著小说《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改编。讲述了俞先生,断恶修善,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经历,俞先生一生自认为行持修养相当不错,每每向灶神爷祷告却依旧贫困潦倒。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俞先生意恶很重,他所要遭受的惩罚远大于嘉赏。所以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道理:当一个不善的念头生起来的时候,这种罪过已被记下哪里还要等你去犯呢?所以人们在平时修持时一定要注意看护自己的念头。
==故事梗概==
江西有一位俞先生,名都,字良臣,多才博学书念得很好,很有学问。年岁老大,家境也不好,靠着教书为生,当时称为“私塾”,当然学生也不多。在这个时候,他与同学十余人“结文昌社”。“同庠生”就是同年进学的同班同学。‘文昌社’就是结一个社团,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实行《[[文昌帝君阴骘文]]》,依照文昌的教训来修学。
“文昌社”的同学力行《[[阴骘文]]》,遵守[[文昌帝君]]的遗训。《阴骘文》里,对于惜字纸、放生、戒淫、戒杀、戒妄语等,都说得很详细。
他们自结文昌社起,在一起修行,过了很多年。俞先生前后经过七次的考试都没考中。生了五个儿子,其中四个夭折了,剩下老三,也丢了。老三是最聪明的,八岁那年在外面玩耍,失踪了。四个女儿,死了三个。俞公共有九个儿女,除了失踪的儿子之外,眼前就剩一个女儿,他的妻子在这种悲痛的情况下,两眼都哭瞎了。
俞先生的家境越来越困难。自己反省,好像没有做过什么大恶事,为什么老天爷给他这样重的惩罚?似乎上天都没有保佑他。
每年腊月三十,是民间风俗祭灶神的时候。灶神爷将往上天,把这一家人的善恶都给玉皇大帝报告。所以,从前供养灶神的对联是“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他自己每到这个时候,便写一篇疏文,托灶神爷带到天帝那里去。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感应。直到四十七岁时才有了感应。
四十七岁那年,腊月三十的晚上,他正与妻女枯坐凄凉相吊的时候,忽然有人敲门。他点蜡烛开门,看到一个人,戴一顶帽子,是一块方的布,扎在头顶上,这叫角巾。修道之人往往也是这种打扮。穿着黑色的袍子。看年岁大概总有五、六十岁了。很有礼貌,向他一问讯作揖,就坐下来了。介绍自己姓张,从远路而归,走到你家门口,听到你家里有愁叹的声音,特地前来慰问。
俞先生见到这个陌生人,心里也感觉得很奇怪,但是看看他的仪表谈吐,又好像很不平凡,所以对他非常恭敬。在这种潦倒的时候,世态炎凉,那里还有朋友来慰问!尤其是腊月三十晚上,家家都团圆,谁有空闲到你家来慰问呢?在这个时候有个人来慰问,当然心里非常感激,所以对他很恭敬。他就说出自己生平读书与行持,好像都没有什么大过失,为什么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能保全,儿女夭折的那么多,衣食不继,生活都成问题。同时又说,这些年来,每年除夕都在灶神爷前焚疏。他所写的疏文都还记得,把疏文的意思说给张先生听听。
张先生说,我对你家里的事知道得很清楚也很久了,你不必再告诉我。张公说,他的“意恶太重”,读书积行,“专务虚名”。他自己每年在灶神面前所焚的疏表,都是一些怨天尤人的词句,没有一点悔改的意思。这是亵渎上帝!恐怕上帝给你的惩罚不止如此。可能还有更重大的灾难在后头。
俞先生生平所为没有别人知道,这个陌生人怎么会晓得?经他这么一说,心里很惊讶。
俞先生听了张公所云,并不服气。他说,‘我听说冥冥之中,都有鬼神监察,很小很小的善,鬼神也知道,我这么多年结文昌社,与同学们立下誓愿,力行善事。文昌社里订的规条,就等于戒律一样,大家都要遵守,我也是遵照奉行,没有违犯。难道这些都是虚名吗?
张公就在文昌社规条里,举出几桩事实来说明。《阴骘文》里很重视惜字纸,当你看到朋友或学生用字纸糊窗包物的时候,你从来没有劝告他们一声,也没有一次阻止!只不过是在路上遇到字纸,捡去焚化。这不就是做给外人看的吗?这不就是图务虚名吗?人家放生,你就随喜跟着做;人家不做,你也就不做了。你心地真正有慈悲,真正想放生吗?没有!只是看到别人做,心里欢喜,随喜一点;别人不做,也就算了。不是出于真心!随喜中也没有尽到力量。‘随喜功德’是要尽心尽力,才叫随喜;没有尽到心力,不叫随喜。所以,你并没有真实慈悲之念;在外面还标榜着—我是个仁慈之人!实际上心里毫无仁慈。
你们家的厨房里,依然有虾蟹之类,这些还是生命,依旧是吃众生的血肉。文昌社里,可能不是长素,大概一个月只有几天吃素。
你为人能言善道,又有才学,很会说风凉话讽刺人,用的词句都非常巧妙。所以,大家听到的时候,都能被他折服。他有辩才,无理的事也能把它说成有理。他有强词夺理的本事。你虽然说得很痛快,可是自己还有一点良心,晓得有伤厚道。说话太刻薄,好胜心强不肯输人。幸有此一点良心,为今后转祸为福之机。
这位陌生人,对俞先生心底隐藏的恶念知道得这么清楚,都把它说出来了。俞先生听了,确实害怕,伏在地上流着眼泪苦苦哀求说,你既然晓得这些幽微之事,一定是神仙,绝不是普通人,求您来救度我。
灶神告诉俞净意,从今以后你“凡有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先具猛力,一切摒除。要用什么态度做善事呢?不图报。做了善事,对人有恩惠,不要希望别人报答。要认为行善帮助人,是我的义务,是我应该做的。甚至我们做善事、对人好,人家以怨报我们,我们也不在乎。问心无愧!即使别人误会也没有关系,放着胆量去做。不要做了几桩好事,人家反而埋怨你;就认为好事不能做,好人不能当。为什么做了好事、待人好,还要受人责备?想想《金刚经》里所说的,这正是自己过去世业障深重,他替我消业,这不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吗!
因此,我们不要灰心,“只理会善一边去”,“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就是踏踏实实的去做。切切实实,直捷痛快的去做。大小善事都要有耐心。一天、一年、一世都要这样去做;并且还要发愿,生生世世都这么做,这才是‘菩萨’。这是我们力量办得到的。换句话说;我力量虽然达不到,我有这个心、要存这个心,使此善意圆满。诸位要晓得,佛家所谓”功德圆满“,是指善心善意确实“圆满”。并不是样样事情都做好了才叫圆满,因为有的力量达不到。力虽达不到,但是有一个圆满的心,这样功德就算圆满了。所以,佛法常讲“论心不论事”,圆满不圆满是在你心地里。心地善意若不圆满,则善事、善行做得再多,也不能算是圆满。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有恒心。只要你长久这样做,也就是认真修三业清净。照这样做,自然有你意想不到的效验。
这一番开示讲完了之后,张公就进到里面,走到厨房里就不见了!俞先生此时才晓得是灶神爷示现。俞先生是在腊月三十晚上遇到灶神,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一年复始万象更新,他就从这一天起改过自新,先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他本名叫“良臣”,现改成“净意”,称“净意道人”。
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济于人。有利于物者。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随缘方便。广植阴功。每个月到灶神爷前报告一次。把这一个月当中,身口意三业所修的善法,月月报告。
三年后,命运转变。五十岁那年,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相当于古代宰相、明朝
朱元璋废除宰相)主持的一次考试上,内阁首辅想在同乡中选一位品学兼优的人,来教导他的儿子—为子礼请一位老师。乡里的人都推荐俞净意先生。俞先生应聘在首辅家中做了儿童的老师,生活环境当然就改善了,不至于再像过去那样的穷苦潦倒。感应也来了。他带了家眷一同到京城。张公非常敬重俞净意公的道德学问,所以也为他“援例入国学”(国子监)。当时国家所办的大学。
俞公有一天去见老太监杨公。杨公是太监,所以没有儿子。他的儿子都是义子,都是从外面找来的。他养育这些孩子,可以养老。他有五个干儿子,自己年老了,干儿子很孝顺。他叫这五个儿子都来拜见俞净意先生。其中有一位小孩,年十六岁。俞公一见面,就觉得很面熟,好像是从前认识的。这小孩还仿佛记得家乡,自己本来姓氏。小时候游玩时误入人家载粮食的船,船开走了,小孩也带走了。俞净意公一听之后,非常的惊讶。原来就是他遗失的儿子。这个太监杨公很不错,知道小孩真的是俞公的儿子,立刻欢欢喜喜的就送还给他了。
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他太太。失踪这么多年的儿子,忽然遇到了,使得母亲欢喜流泪。儿子孝顺,用舌头舔他母亲双眼,奇迹发生,老母双目复明。此时俞先生一家团圆。知道这三年改过迁善,正如灶神爷跟他所说的“不测效验”,即意想不到的果报,果然应验了。这个时候对于世事愈看愈淡,因此也不愿意做官了。辞谢内阁首辅,回到自己的老家。
宰相为感谢俞先生教子之德,只有厚赠他贵重的礼物,送他回家。俞先生后来有七位孙儿个个书都念得很好,书香门第,个个成名。
俞先生遇灶神这一段往事是事实。史书上有记载,俞公寿终八十八岁。
==视频==
<center>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第一集===
{{#iDisplay:z0361938siq|640|3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997 智力遊戲]]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八集电视连续剧)</big>'''
|-
|<center>[[File:俞净意.png|缩略图|居中]]</center>
<small>[https://baike.baidu.com/pic/%E4%BF%9E%E5%87%80%E6%84%8F%E5%85%AC%E9%81%87%E7%81%B6%E7%A5%9E%E8%AE%B0/19147759/1/35a85edf8db1cb139477b23eda54564e92584b85?fr=lemma&ct=single#aid=1&pic=35a85edf8db1cb139477b23eda54564e92584b85 来自 百度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
江西有一位俞先生自认自己生平读书与行持都没有差错,却一生贫困潦倒,儿女夭折;后遇灶神爷点破其虽行善事却持恶念,因此被玉帝惩罚。俞先生经灶神爷点醒,当即改过自新,自此行善事持善念,不敢有一思恶,从此生活顺遂,并活到了八十岁。
==剧集评价==
八集电视连续剧《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由[[陈晓旭]]女士创立的世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拍摄,作为公益慈善作品宣传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观看本片,学人更深切的体会到了,孝养父母,不光照顾物质需求方面,对精神上的安慰更为重要!平日生活中,努力做到和颜爱语,说话不高声;更在同修参学念佛中劝谕策进,将来,蒙西方弥陀如来菩萨圣众接引,报谢之日同能一心不乱,速证菩提不退。本片根据明朝[[俞净意]]公同乡罗祯先生所著小说《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改编。讲述了俞先生,断恶修善,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经历,俞先生一生自认为行持修养相当不错,每每向灶神爷祷告却依旧贫困潦倒。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俞先生意恶很重,他所要遭受的惩罚远大于嘉赏。所以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道理:当一个不善的念头生起来的时候,这种罪过已被记下哪里还要等你去犯呢?所以人们在平时修持时一定要注意看护自己的念头。
==故事梗概==
江西有一位俞先生,名都,字良臣,多才博学书念得很好,很有学问。年岁老大,家境也不好,靠着教书为生,当时称为“私塾”,当然学生也不多。在这个时候,他与同学十余人“结文昌社”。“同庠生”就是同年进学的同班同学。‘文昌社’就是结一个社团,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实行《[[文昌帝君阴骘文]]》,依照文昌的教训来修学。
“文昌社”的同学力行《[[阴骘文]]》,遵守[[文昌帝君]]的遗训。《阴骘文》里,对于惜字纸、放生、戒淫、戒杀、戒妄语等,都说得很详细。
他们自结文昌社起,在一起修行,过了很多年。俞先生前后经过七次的考试都没考中。生了五个儿子,其中四个夭折了,剩下老三,也丢了。老三是最聪明的,八岁那年在外面玩耍,失踪了。四个女儿,死了三个。俞公共有九个儿女,除了失踪的儿子之外,眼前就剩一个女儿,他的妻子在这种悲痛的情况下,两眼都哭瞎了。
俞先生的家境越来越困难。自己反省,好像没有做过什么大恶事,为什么老天爷给他这样重的惩罚?似乎上天都没有保佑他。
每年腊月三十,是民间风俗祭灶神的时候。灶神爷将往上天,把这一家人的善恶都给玉皇大帝报告。所以,从前供养灶神的对联是“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他自己每到这个时候,便写一篇疏文,托灶神爷带到天帝那里去。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感应。直到四十七岁时才有了感应。
四十七岁那年,腊月三十的晚上,他正与妻女枯坐凄凉相吊的时候,忽然有人敲门。他点蜡烛开门,看到一个人,戴一顶帽子,是一块方的布,扎在头顶上,这叫角巾。修道之人往往也是这种打扮。穿着黑色的袍子。看年岁大概总有五、六十岁了。很有礼貌,向他一问讯作揖,就坐下来了。介绍自己姓张,从远路而归,走到你家门口,听到你家里有愁叹的声音,特地前来慰问。
俞先生见到这个陌生人,心里也感觉得很奇怪,但是看看他的仪表谈吐,又好像很不平凡,所以对他非常恭敬。在这种潦倒的时候,世态炎凉,那里还有朋友来慰问!尤其是腊月三十晚上,家家都团圆,谁有空闲到你家来慰问呢?在这个时候有个人来慰问,当然心里非常感激,所以对他很恭敬。他就说出自己生平读书与行持,好像都没有什么大过失,为什么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能保全,儿女夭折的那么多,衣食不继,生活都成问题。同时又说,这些年来,每年除夕都在灶神爷前焚疏。他所写的疏文都还记得,把疏文的意思说给张先生听听。
张先生说,我对你家里的事知道得很清楚也很久了,你不必再告诉我。张公说,他的“意恶太重”,读书积行,“专务虚名”。他自己每年在灶神面前所焚的疏表,都是一些怨天尤人的词句,没有一点悔改的意思。这是亵渎上帝!恐怕上帝给你的惩罚不止如此。可能还有更重大的灾难在后头。
俞先生生平所为没有别人知道,这个陌生人怎么会晓得?经他这么一说,心里很惊讶。
俞先生听了张公所云,并不服气。他说,‘我听说冥冥之中,都有鬼神监察,很小很小的善,鬼神也知道,我这么多年结文昌社,与同学们立下誓愿,力行善事。文昌社里订的规条,就等于戒律一样,大家都要遵守,我也是遵照奉行,没有违犯。难道这些都是虚名吗?
张公就在文昌社规条里,举出几桩事实来说明。《阴骘文》里很重视惜字纸,当你看到朋友或学生用字纸糊窗包物的时候,你从来没有劝告他们一声,也没有一次阻止!只不过是在路上遇到字纸,捡去焚化。这不就是做给外人看的吗?这不就是图务虚名吗?人家放生,你就随喜跟着做;人家不做,你也就不做了。你心地真正有慈悲,真正想放生吗?没有!只是看到别人做,心里欢喜,随喜一点;别人不做,也就算了。不是出于真心!随喜中也没有尽到力量。‘随喜功德’是要尽心尽力,才叫随喜;没有尽到心力,不叫随喜。所以,你并没有真实慈悲之念;在外面还标榜着—我是个仁慈之人!实际上心里毫无仁慈。
你们家的厨房里,依然有虾蟹之类,这些还是生命,依旧是吃众生的血肉。文昌社里,可能不是长素,大概一个月只有几天吃素。
你为人能言善道,又有才学,很会说风凉话讽刺人,用的词句都非常巧妙。所以,大家听到的时候,都能被他折服。他有辩才,无理的事也能把它说成有理。他有强词夺理的本事。你虽然说得很痛快,可是自己还有一点良心,晓得有伤厚道。说话太刻薄,好胜心强不肯输人。幸有此一点良心,为今后转祸为福之机。
这位陌生人,对俞先生心底隐藏的恶念知道得这么清楚,都把它说出来了。俞先生听了,确实害怕,伏在地上流着眼泪苦苦哀求说,你既然晓得这些幽微之事,一定是神仙,绝不是普通人,求您来救度我。
灶神告诉俞净意,从今以后你“凡有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先具猛力,一切摒除。要用什么态度做善事呢?不图报。做了善事,对人有恩惠,不要希望别人报答。要认为行善帮助人,是我的义务,是我应该做的。甚至我们做善事、对人好,人家以怨报我们,我们也不在乎。问心无愧!即使别人误会也没有关系,放着胆量去做。不要做了几桩好事,人家反而埋怨你;就认为好事不能做,好人不能当。为什么做了好事、待人好,还要受人责备?想想《金刚经》里所说的,这正是自己过去世业障深重,他替我消业,这不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吗!
因此,我们不要灰心,“只理会善一边去”,“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就是踏踏实实的去做。切切实实,直捷痛快的去做。大小善事都要有耐心。一天、一年、一世都要这样去做;并且还要发愿,生生世世都这么做,这才是‘菩萨’。这是我们力量办得到的。换句话说;我力量虽然达不到,我有这个心、要存这个心,使此善意圆满。诸位要晓得,佛家所谓”功德圆满“,是指善心善意确实“圆满”。并不是样样事情都做好了才叫圆满,因为有的力量达不到。力虽达不到,但是有一个圆满的心,这样功德就算圆满了。所以,佛法常讲“论心不论事”,圆满不圆满是在你心地里。心地善意若不圆满,则善事、善行做得再多,也不能算是圆满。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有恒心。只要你长久这样做,也就是认真修三业清净。照这样做,自然有你意想不到的效验。
这一番开示讲完了之后,张公就进到里面,走到厨房里就不见了!俞先生此时才晓得是灶神爷示现。俞先生是在腊月三十晚上遇到灶神,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一年复始万象更新,他就从这一天起改过自新,先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他本名叫“良臣”,现改成“净意”,称“净意道人”。
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济于人。有利于物者。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随缘方便。广植阴功。每个月到灶神爷前报告一次。把这一个月当中,身口意三业所修的善法,月月报告。
三年后,命运转变。五十岁那年,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相当于古代宰相、明朝
朱元璋废除宰相)主持的一次考试上,内阁首辅想在同乡中选一位品学兼优的人,来教导他的儿子—为子礼请一位老师。乡里的人都推荐俞净意先生。俞先生应聘在首辅家中做了儿童的老师,生活环境当然就改善了,不至于再像过去那样的穷苦潦倒。感应也来了。他带了家眷一同到京城。张公非常敬重俞净意公的道德学问,所以也为他“援例入国学”(国子监)。当时国家所办的大学。
俞公有一天去见老太监杨公。杨公是太监,所以没有儿子。他的儿子都是义子,都是从外面找来的。他养育这些孩子,可以养老。他有五个干儿子,自己年老了,干儿子很孝顺。他叫这五个儿子都来拜见俞净意先生。其中有一位小孩,年十六岁。俞公一见面,就觉得很面熟,好像是从前认识的。这小孩还仿佛记得家乡,自己本来姓氏。小时候游玩时误入人家载粮食的船,船开走了,小孩也带走了。俞净意公一听之后,非常的惊讶。原来就是他遗失的儿子。这个太监杨公很不错,知道小孩真的是俞公的儿子,立刻欢欢喜喜的就送还给他了。
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他太太。失踪这么多年的儿子,忽然遇到了,使得母亲欢喜流泪。儿子孝顺,用舌头舔他母亲双眼,奇迹发生,老母双目复明。此时俞先生一家团圆。知道这三年改过迁善,正如灶神爷跟他所说的“不测效验”,即意想不到的果报,果然应验了。这个时候对于世事愈看愈淡,因此也不愿意做官了。辞谢内阁首辅,回到自己的老家。
宰相为感谢俞先生教子之德,只有厚赠他贵重的礼物,送他回家。俞先生后来有七位孙儿个个书都念得很好,书香门第,个个成名。
俞先生遇灶神这一段往事是事实。史书上有记载,俞公寿终八十八岁。
==视频==
<center>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第一集===
{{#iDisplay:z0361938siq|640|3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997 智力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