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
次編輯
變更
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成都高等师范学校</big>''' |- |<center>File:Dongnan大学.jpg|…”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成都高等师范学校</big>'''
|-
|<center>[[File:Dongnan大学.jpg|缩略图|居中]]</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88%90%E9%83%BD%E9%AB%98%E7%AD%89%E5%B8%88%E8%8C%83%E5%AD%A6%E6%A0%A1&step_word=&hs=0&pn=0&spn=0&di=253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3444821379%2C1827697294&os=445306619%2C754234263&simid=3384354437%2C294259768&adpicid=0&lpn=0&ln=1733&fr=&fmq=1625833999894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ss0.baidu.com%2F-P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2Fbaike%2Fs%3D600%3Bq%3D50%2Fsign%3D299d8462e750352ab561260863788acf%2F5366d0160924ab1884456ae23bfae6cd7a890b97.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wthj_z%26e3Bkwt17_z%26e3Bv54AzdH3Ftpj4AzdH3F%25Ec%25lB%25BD%25E0%25AB%25bB%25E9%25Bb%25AD%25Ec%25A9%25AE%25Ec%25A9%25A0%25Ec%25AD%25AmAzdH3Fcnannmb&gsm=1&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 来自 百度网站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办学性质:公立
地位:六大国立高师之一
办学实践:1916-1926
校长:吴玉章
校友;朱德 郭沫若 曾琦 魏时珍 周太玄
|}
'''成都师范高等学校'''是今[[四川大学]]前身。
巴蜀形胜,文聚成都。起始于1896年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
1902年,由[[四川中西学堂]]和[[尊经书院]]、[[锦江书院]]合并创建四川通省大学堂,后朝廷又规定除京师大学堂外,各省一律称“高等学堂”,于是年底改名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1912年,教育家[[蔡元培]]担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颁发了《大学令》、《大学教育规程》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史称“壬子学制”,四川高等学堂改名为四川官立高等学校。
1916年,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将师生及一切经费、校产、图书、设备,转入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同时改名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东南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今中山大学)、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今东北大学)并称全国六大高师。据民国教育部1918年统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专任教师和在校学生人数,仅次于北京高师,名列第二,全年经费数名列第四。
==学校简介==
1916年,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原四川省城高等学堂,1912年更名)将师生及一切经费、校产、图书、设备,转入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同时改名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立了最早的六大著名高等师范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是其中之一,据民国教育部1918年统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专任教师和在校学生人数,仅次于北京高师,名列第二,全年经费数名列第四。
==历任校长==
国立成都高等 师范学校
周 翔
1916-1918年
杨若笠
1918-1919年
贺孝齐
1919-1922年
吴玉章
1922-1924年
付振烈
1924-1925年
蔡锡保
1925-1926年
==历届英才==
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大门有一副对联“考四海以为隽,纬群龙之所经”,正是这种抱负,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
1906年9月,20岁的朱德考入了四川省城高等学堂体育科甲班,从此走向革命。
1910年,郭沫若进入高等学堂附设中学堂学习,1913年升入正科二部九班,随后成长为一代文学巨匠。从这里走出的文学巨匠还有巴金。
==学校历史==
1896年6月18日,四川创办四川中西学堂,这是中国西部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1902年,锦江书院和尊经书院“两院入堂”,与四川中西学堂合并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1916年,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将师生及一切经费、校产、图书、设备,转入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同时改名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1922年到1924年,吴玉章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立了最早的六大著名高等师范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是其中之一,其他几所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今中山大学)、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今东北大学)并称全国六大高师。据民国教育部1918年统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专任教师和在校学生人数,仅次于北京高师,名列第二,全年经费数名列第四。。
1926年,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一分为二,原四川官立高等学校部分搬回南校场而重建国立成都大学(1926-1931年,张澜任校长),原四川高等师范学校部分改建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
1927年,公立国学、外国语、法政、工业、农业五大专门学校合并为公立四川大学。
1931年11月9日,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三校合并,“三水汇流”,并由教育部定名为国立四川大学,是当时中国国内13所国立大学之一。
1937年,国立四川大学确立了“在黄河、扬子江两水的上游广大地方,建设一个能成为文化策源地的综合大学”的目标,进一步向先进的欧美大学模式转轨。
1939年底,国立四川大学南迁峨眉继续办学。1939年教育部举办全国专科以上学生论文比赛,国立四川大学参加比赛的学生获奖者达21名,占全国合格者总数176名的百分之十二,仅次于中央大学和中山大学,名列全国第三。1940年教育部举行第九届各大学毕业生论文竞赛,国立四川大学获奖者达31名,居全国第二。
1941年8月,恢复师范学院,下设教育、公民训育、国文、英文、史地、理化、数学、化学八个系,史地、理化、数学三个专修科。
1941年11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设文科研究所和理科研究所,并专管研究生培养。
1943年,国立四川大学迁返成都,学校由市中心正式迁到望江楼附近。1944年秋航空工程系、土木利工程系招生,1945年秋机械电机系招生,理学院扩建为理工学院。1947年四川大学接收兵工署50工厂成都分厂,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工厂。1947年四川大学工学院正式建立,1948年秋新建化学工程系。该院有包括外号“黑寡妇”而有“夜空女王”之称的P-61夜间战斗机在内的各式飞机20余架和一大批机器设备,航空馆、水工实验室、机械实验工厂等颇具规模。
1948年,国立四川大学共有文、理、法、工、农、师范6个学院,25个系,10余个专修科,两个研究所。学校共有教职工981人,其中专任教授166人;在校研究生、本专科生合计6405人,占全省大学生人数的2/3以上,是当时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
1952年,四川大学工学院的航空、化工两系调出,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川北大学和西南工专的土木水利系调入。1954年8月27日政务院批准“四川大学工学院独立建校”,定名成都工学院。1954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四川化工学院与成都工学院合并,学校名称仍为“成都工学院”。
1956年,新中国建立后,国立四川大学经院系调整,成为一所在文学、史学、宗教学、数学、生物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文理科综合大学。
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四川大学。
==参考资料==
[[Category:520 教育总论]]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成都高等师范学校</big>'''
|-
|<center>[[File:Dongnan大学.jpg|缩略图|居中]]</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88%90%E9%83%BD%E9%AB%98%E7%AD%89%E5%B8%88%E8%8C%83%E5%AD%A6%E6%A0%A1&step_word=&hs=0&pn=0&spn=0&di=253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3444821379%2C1827697294&os=445306619%2C754234263&simid=3384354437%2C294259768&adpicid=0&lpn=0&ln=1733&fr=&fmq=1625833999894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ss0.baidu.com%2F-P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2Fbaike%2Fs%3D600%3Bq%3D50%2Fsign%3D299d8462e750352ab561260863788acf%2F5366d0160924ab1884456ae23bfae6cd7a890b97.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wthj_z%26e3Bkwt17_z%26e3Bv54AzdH3Ftpj4AzdH3F%25Ec%25lB%25BD%25E0%25AB%25bB%25E9%25Bb%25AD%25Ec%25A9%25AE%25Ec%25A9%25A0%25Ec%25AD%25AmAzdH3Fcnannmb&gsm=1&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 来自 百度网站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办学性质:公立
地位:六大国立高师之一
办学实践:1916-1926
校长:吴玉章
校友;朱德 郭沫若 曾琦 魏时珍 周太玄
|}
'''成都师范高等学校'''是今[[四川大学]]前身。
巴蜀形胜,文聚成都。起始于1896年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
1902年,由[[四川中西学堂]]和[[尊经书院]]、[[锦江书院]]合并创建四川通省大学堂,后朝廷又规定除京师大学堂外,各省一律称“高等学堂”,于是年底改名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1912年,教育家[[蔡元培]]担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颁发了《大学令》、《大学教育规程》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史称“壬子学制”,四川高等学堂改名为四川官立高等学校。
1916年,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将师生及一切经费、校产、图书、设备,转入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同时改名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东南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今中山大学)、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今东北大学)并称全国六大高师。据民国教育部1918年统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专任教师和在校学生人数,仅次于北京高师,名列第二,全年经费数名列第四。
==学校简介==
1916年,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原四川省城高等学堂,1912年更名)将师生及一切经费、校产、图书、设备,转入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同时改名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立了最早的六大著名高等师范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是其中之一,据民国教育部1918年统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专任教师和在校学生人数,仅次于北京高师,名列第二,全年经费数名列第四。
==历任校长==
国立成都高等 师范学校
周 翔
1916-1918年
杨若笠
1918-1919年
贺孝齐
1919-1922年
吴玉章
1922-1924年
付振烈
1924-1925年
蔡锡保
1925-1926年
==历届英才==
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大门有一副对联“考四海以为隽,纬群龙之所经”,正是这种抱负,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
1906年9月,20岁的朱德考入了四川省城高等学堂体育科甲班,从此走向革命。
1910年,郭沫若进入高等学堂附设中学堂学习,1913年升入正科二部九班,随后成长为一代文学巨匠。从这里走出的文学巨匠还有巴金。
==学校历史==
1896年6月18日,四川创办四川中西学堂,这是中国西部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1902年,锦江书院和尊经书院“两院入堂”,与四川中西学堂合并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1916年,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将师生及一切经费、校产、图书、设备,转入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同时改名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1922年到1924年,吴玉章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立了最早的六大著名高等师范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是其中之一,其他几所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今中山大学)、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今东北大学)并称全国六大高师。据民国教育部1918年统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专任教师和在校学生人数,仅次于北京高师,名列第二,全年经费数名列第四。。
1926年,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一分为二,原四川官立高等学校部分搬回南校场而重建国立成都大学(1926-1931年,张澜任校长),原四川高等师范学校部分改建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
1927年,公立国学、外国语、法政、工业、农业五大专门学校合并为公立四川大学。
1931年11月9日,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三校合并,“三水汇流”,并由教育部定名为国立四川大学,是当时中国国内13所国立大学之一。
1937年,国立四川大学确立了“在黄河、扬子江两水的上游广大地方,建设一个能成为文化策源地的综合大学”的目标,进一步向先进的欧美大学模式转轨。
1939年底,国立四川大学南迁峨眉继续办学。1939年教育部举办全国专科以上学生论文比赛,国立四川大学参加比赛的学生获奖者达21名,占全国合格者总数176名的百分之十二,仅次于中央大学和中山大学,名列全国第三。1940年教育部举行第九届各大学毕业生论文竞赛,国立四川大学获奖者达31名,居全国第二。
1941年8月,恢复师范学院,下设教育、公民训育、国文、英文、史地、理化、数学、化学八个系,史地、理化、数学三个专修科。
1941年11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设文科研究所和理科研究所,并专管研究生培养。
1943年,国立四川大学迁返成都,学校由市中心正式迁到望江楼附近。1944年秋航空工程系、土木利工程系招生,1945年秋机械电机系招生,理学院扩建为理工学院。1947年四川大学接收兵工署50工厂成都分厂,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工厂。1947年四川大学工学院正式建立,1948年秋新建化学工程系。该院有包括外号“黑寡妇”而有“夜空女王”之称的P-61夜间战斗机在内的各式飞机20余架和一大批机器设备,航空馆、水工实验室、机械实验工厂等颇具规模。
1948年,国立四川大学共有文、理、法、工、农、师范6个学院,25个系,10余个专修科,两个研究所。学校共有教职工981人,其中专任教授166人;在校研究生、本专科生合计6405人,占全省大学生人数的2/3以上,是当时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
1952年,四川大学工学院的航空、化工两系调出,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川北大学和西南工专的土木水利系调入。1954年8月27日政务院批准“四川大学工学院独立建校”,定名成都工学院。1954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四川化工学院与成都工学院合并,学校名称仍为“成都工学院”。
1956年,新中国建立后,国立四川大学经院系调整,成为一所在文学、史学、宗教学、数学、生物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文理科综合大学。
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四川大学。
==参考资料==
[[Category:520 教育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