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78
次編輯
變更
项美丽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项美丽 ,美国 ( 著名女作家 , )| 圖像 =[[File:Mli.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2589136500/1000 原 名 图链接][https://new.qq.com/omn/20190116/20190116B0CEGB.html 图片来自腾讯]<ref>[https://new.qq.com/omn/20190116/20190116B0CEGB.html 艾米丽·哈恩(Emily·Hahn),1905 :一个西方女子的上海恋情 ].腾讯网 [2019-1-16]</ref>]]|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05 年 | 出生 在美国中西部的 地点 = 圣路易城 。 | 國籍 = 美国| 别名 = [[艾米丽·哈恩]](Emily·Hahn)| 毕业 于 院校 = 威士康辛大学 。| 職業 = 作家| 活跃时期 = | 知名原因 =[[《纽约客》杂志社]]的中国海岸通信记者,项美丽是穿梭于中外文化圈子的一位名人| 知名作品 = 《我的中国丈夫》</br>《直言评论》</br>《最末一个行吟诗人之歌》</br>《威弗利》</br>《罗布·罗伊》</br></br>}}
3参考文献 == '''人物成就''' == 1935年她作为[[《纽约客》杂志社]]的中国海岸通信记者,来到上海。同时,她在外国女交际家[[弗里茨]]firen组织的[[万国艺术剧院]]演讲室认识了[[邵洵美]],并与之相恋。通过邵洵美,她和许多能说英语的中国学者作家为友,如[[钱钟书]]、[[全增嘏]]、[[吴经雄]]、[[林语堂]]等,也因邵洵美,她逐渐了解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来上海不久,她便和邵洵美<ref>邵绡红 著:《我的爸爸邵洵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10月版。</ref>合作编辑出版了一份中英文双语的《声色》画报,意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后来她和邵洵美合作翻译了[[沈从文]]的《边城》。1938年9月1日,项美丽为支持邵洵美,以其美国人的名义,创办了抗日月刊《自由潭》,同时,她在邵的协助下,编辑出版了《直言评论》(《Candid Comment》)。1938年5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发表,根据指示,项美丽协助完成了《[[论持久战]]》的英译本的翻译工作。 在上海期间,项美丽在邵洵美的陪同下曾拜访过宋庆龄。 [[ 宋庆龄 ]] 为其提供了不少珍贵的资料和照片。这些资料都由邵洵美替她翻译成英文。这为项美丽后来写成《 [[ 宋氏三姐妹 ]] 》一书提供了重要的素材。1939年春,日本已占领上海,上海局势危急。时下, [[ 宋霭龄 ]] 在香港,宋庆龄和 [[ 宋美龄 ]] 在重庆。项美丽为了完成这部著作,准备先赴香港,再转重庆,去会宋氏姐妹。她便拉上处境困厄的邵洵美于1939年一起离开上海奔赴香港。《宋家三姐妹》于40年代初期出版。由于宋氏三姐妹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其中有些内容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故而此书一问世,即颇受读者欢迎,项美丽也因此名声大噪 <ref>王璞 著:《项美丽在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ref> 。
至此,项美丽的上海生活结束,因为种种原因,她再也没有回过上海。
项美丽于1997年逝世,终寿92岁。
== '''人物经历''' ==
[[File:Mli2.jpg|缩略图|居中|250px|项美丽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2589136490/1000 原图链接]
[https://new.qq.com/omn/20190116/20190116B0CEGB.html 图片来自腾讯]<ref>[http://wemedia.ifeng.com/70543008/wemedia.shtml 编辑手记丨战争与玫瑰 ]. 凤凰网 [2018-07-24]</ref>]]
在上世纪初,项美丽是穿梭于中外文化圈子的一位名人,可是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记得她了。当代中国文学研究如果提到她,也只是在提到新月派诗人邵洵美时。因为,她曾一度是这位中国才子的情人。
其实项美丽有更重要的理由让中国人记得她--她是宋氏三姐妹的第一位传记作者,也是唯一一位对这三姐妹都作过近距离采访的作家。
因此,宋美龄晚年曾有人建议她写传记时,她提出的唯一人选就是项美丽。
1905年,艾米丽·哈恩出生在美国中西部的圣路易城。她毕业于威士康辛大学。1928年,她在纽约亨特女子学院任教,并开始写作。同时,被聘为《纽约客》特约撰稿人。
不久,她为古老而神秘的中国所吸引,于1938年来到上海。她最早结识的就是邵洵美。当年上海有个外国女交际家丽茨夫人,是上海一家著名洋行大班的妻子。她喜欢中国京剧,就投资组织了一个京剧团。邵洵美因与丽茨的朋友来往比较密切,被邀请当了她的京剧团的负责人,并把[[梅兰芳]]请进了剧团。而埃米莉·哈恩正是在这个剧团里和邵洵美一见倾心。
那天,在兰心大戏院她一见到邵洵美,就为他生有一张面白鼻高的有著希腊脸型的面庞而惊异,更为他的多才多艺和流利的英语而倾倒。不久,她就深深地爱上了他。两人的香巢构筑在福州路江西路转弯处的都城饭店里。[[邵洵美]]还根据她的名字音译,替她取了个"项美丽"的中文名字。他俩的同居完全公开。项美丽经常出入邵家,她与邵洵美的妻子盛佩玉成了朋友,与邵家大小也和睦相处。邵家人都昵称她"蜜姬"<ref>盛佩玉 著:《盛氏家族·邵洵美与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年6月版。</ref>。
艾米丽·哈恩小名Mick,邵洵美将它译成了"蜜姬"?。旧家女子盛佩玉重礼教,器量大,非但从不拈酸泼醋,而且跟这位洋女子感情很好。
项美丽来到上海后,即将所见所闻和寻访搜集得来的材料,每月写成一二篇通讯或特写寄发《纽约客》。与邵洵美同居后,使她得到了更多的好材料。邵洵美经常带她参加各种集会,世界笔会中国分会就是其中的一个。赵景深在他的《笔会的一群》中曾有过如下记载:"……又有一次在梅园,此次邵洵美兴致最好,请了许许多多洋朋友,项美丽女士当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位……"笔会是文坛精英荟萃之所,[[蔡元培]]、[[鲁迅]]、[[胡适]]、[[梅兰芳]]、[[郑振铎]]、[[叶恭绰]]、[[杨杏佛]]、[[林语堂]]、[[谢寿康]]、[[李青崖]]等都是会员。项美丽得以与中国文坛精英相会,当然文源汩汩不竭了。
"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杨树浦为日寇侵占。邵洵美全家于仓促中连夜逃出麦克利克路,?今临潼路徐园住所,避难租界,后来迁入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802号定居下来。这是一幢两层楼的花园小洋房,它就在项美丽住的霞飞路1826号。她很早就从都城饭店迁到这里,那幢花园小洋房的后弄堂里。邵洵美这次逃难出来,除了细软贵重之物随身带出外,所有笨重家具和机器设备都只能弃之不顾了。但令他念念不舍的是,好几年前他在创办"时代"印刷厂时,曾出资5万美元向法商买了一台当时最新式的影写版印刷机。据说,他是中国当时最早使用这种印刷机的出版商。喘息甫定,邵洵美自然想把这台印刷机运到租界来,但苦于难过日军封锁线。项美丽知道后,设法向英租界当局借来几辆警车,把影写版印刷机和徐园家里尚存的家具等什物一起装上车子,由英国巡捕监押,从日寇铁蹄下安全抢运出来交到邵家。
邵洵美于1938年9月1日,借用项美丽的美国人名义,挂起洋商招牌,创办了抗日月刊《自由谭》。为了向国外宣传中国抗日,他还特地请项美丽再以其名义另行出版一份名为《Candid Comment》(《直言评论》)?的英文月刊,并请她担任编辑。这些事,项美丽都慨然允诺,认真照办。《自由谭》问世后,人们交口称赞,影响颇佳。
[[File:Mli3.jpg|缩略图|居中|500px|项美丽,艾米丽·哈恩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KPSQw0mKx 原图链接]
<ref>[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KPSQwb2?searchword=%E6%97%85%E8%A1%8C 勇敢征途:翻阅女冒险者的旅行笔记 ]. 一点资讯网 [2018-11-1]</ref>]]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文,继而党组织决定将《论持久战》翻译成英文传播到国外去,并把翻译任务交给中共地下党员杨刚。杨刚时年仅20多岁,公开身份是《大公报》驻美记者。项美丽和杨刚是好朋友,她让杨刚在自己家里从事《论持久战》的翻译工作。
由于日本侵略上海,致使具有抗日色彩的《自由谭》被迫停刊,邵洵美在上海一时无事可为。而这时的项美丽想完成《宋家三姐妹》一书的写作。在此之前,她在邵洵美的陪同下已拜访过宋庆龄。宋庆龄提供了不少珍贵的资料和照片。这些资料都由邵洵美替她翻译成英文。
在香港,项美丽几乎每天由邵洵美陪著去见宋霭龄访谈。不久,项美丽的这项工作告一段落,拟赴重庆;而邵洵美由于家中事务繁杂,急需处理,再则他也久思家眷想回上海,于是两人只得在香港话别。相处4年之久的异国情侣就此结束了他们的这段旷世奇缘。
项美丽重返香港后,爱上了一个已婚的英国军官鲍克瑟少校,少校是英国驻远东情报机构的首脑。两人由相爱而同居。1941年11月中旬,项美丽生下了一个孩子。半月之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项美丽和[[鲍克瑟]]都被关进"敌侨集中营"。一关两年,备尝艰辛。1943年12月美日交换侨民时,项美丽被遣返美国,定居纽约。二次大战结束后,项美丽终于与鲍克瑟结婚,又生下一女。
1946年初夏,邵洵美受[[陈果夫]]之托,以考察美国电影的特使名义,在美国逗留半年。其间,他在纽约与项美丽重逢。分离7年的一对旧情人相会,自有说不尽的离情别绪。鲍克瑟被邀参加了他们的彻夜长谈。当三人谈得十分融洽时,忽然鲍克瑟似真似假地指著项美丽笑对邵洵美道:"邵先生,您这位太太我代为保管了几年,现在应当奉还了。"邵洵美也含笑作答:"我还没有安排好,还得请您再保管下去。"项美丽闻言,前俯后仰大笑不止。
可惜,他们纽约相会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1946年12月邵洵美回国。不久后,中国大陆解放。
她与《纽约客》似有奇缘,从1928年起,竟终身为该杂志写稿,《纽约客》杂志提供给她一间写作室《纽约客》杂志的长期作者都受到这种优待,她几乎每天来这里,在明窗净几的斗室中埋头爬格子。
== '''参考文献''' ==